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为何不能是“证道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郭健 参加讨论

    1关于《西游记》是否证道书的争议综述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就征服了广大读者,数百年来,其独特的魅力经久不衰。但直到今天,对于这部名著的主题和性质,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西游记》问世之初即明清时期曾有不少读者作出过论断:《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即通过故事情节阐扬“金丹大道”(道教内丹学)之书。这个现象后来曾遭到过胡适、鲁迅等学者的误解和抨击,如胡适曾说:“《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1) 991鲁迅也曾得出类似的结论:“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2) 132
    这里必须澄清,胡适和鲁迅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并不符合事实。它严重误导了后来的人们。据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明清时期对《西游记》进行评论的人中,绝大部分都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所证之道即是“金丹大道”,而这些人中有许多是知名学者而非道士,如袁于令、尤侗、刘廷玑、谢肇等等;只有张书绅等极少数人认为《西游记》所证的并非“金丹大道”而是“圣贤儒者之道”;而那些宣称《西游记》的主题同时也是“禅门心法”或“三教归一”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和尚,他们大多了解道教内丹学,而他们所谓的“禅门心法”、“三教归一”其实都是以道教内丹学为旨归的,如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刘一明的《西游原旨》、托名李卓吾批注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等等皆是如此。也就是说,认为《西游记》这样一部表面上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主题却是道教“金丹大道”,这是明清两代《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重视的现象!
    遗憾的是,自胡适鲁迅之后,便很少有人再对此现象作深入探讨。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海外学者柳存仁先生指出《西游记》中的不少诗词来自全真教内丹书,《西游记》中的道教内容实多于佛教内容,山西学者李安纲先生对此作了补充,并再次明确提出《西游记》主题是金丹大道,这一现象才又重新回到文坛研究的视野中。当然,迄今为止,文坛基本上是对这种观点持根本否定态度的。
    《西游记》是一部借故事情节阐述金丹大道的“证道书”,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西游记》各故事角色均有其特定的内丹学含义,如孙悟空(心猿)、白龙马(意马)、猪八戒(木母)、沙僧(土母、黄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过程的实质即一个人修炼金丹的过程。笔者通过较长时间的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充分依据的,因为在《西游记》的目录、诗词及故事内容中有许多明确的提示,但要充分证明一观点的正确性并使之获得公认却并不容易;明清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众多,但无一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观点大多来自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具体点评,缺乏系统的论证,而且他们在点评时仍然使用大量的隐语,大部分读者看其点评如同看天书一样,根本不知其所云。李安纲先生也曾为论证这一观点作过努力,并出版了一系列作品,但是,其基本观点也一直未获得普遍认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一直未能把金丹大道本身阐述清楚,以至绝大部分读者甚至“看不懂”他的作品。
    很显然,要评价这种观点正确与否,首先必须对道教内丹学有较广泛深入的了解才行。要充分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固然是困难的,但是,要想彻底否定这种观点同样并非易事。包括胡适鲁迅在内,文坛上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之人其实都对道教内丹学不甚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常常把金丹大道同他们自己所了解的普通道教知识完全混为一谈,以至他们对这种观点的批驳大多不着边际。对此,2002年笔者曾专门作文作过初步说明(3)。但近两年来,发现类似的观点仍然源源不断,本文中再次对近期文坛上最具典型性的“贬道”论进行澄清。
    2对《西游记》是证道书的否定观点的讨论
    2003年12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权威刊物《文学遗产》刊发了陈洪、陈宏的《论西游记与全真教之缘》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文中再次对《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的观点进行否定,并提出了几个所谓的“死结”作为论据(4)。笔者以为,只要对道教内丹学了解更深入一些,这些所谓的“死结”都可解开。
    第一,陈文承认《西游记》中有大量的诗词摘自道教内丹学经典,但认为道教内丹学本身受到过佛教禅宗的影响,其中的一些诗词佛教已有过先论,因此归根到底这些诗词的源头还是在佛教。类似观点其实早在1993年《文学遗产》第6期上发表的徐朔方文《评<全真道和小说西游记>》就曾提出过(5)
    笔者想澄清的是:道教内丹学曾借用了佛教禅宗的术语,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些佛教术语一旦出现在内丹学经典中,就不同于佛教原意而具有了特定的内丹学含义。如宋代内丹家张伯端曾借佛教术语作诗阐述道教内丹学:“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6) 746这首诗中所谓的“佛”、“心”其实都是指内丹学的“元神”(又称作金丹),而因这首诗被《西游记》作者引作第14回的开篇诗,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西游记》中的“佛”应是内丹学意义上的“佛”——元神。对此,《西游记》中也有非常明确的提示可作证,如《西游记》第31回开篇诗:“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把“佛”(真如)等同于元神(金丹),这是道教内丹家们常用的手法,如元代内丹家李道纯:“金者坚也,丹者圆也,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释氏曰,此者真如也;儒曰,此者太极也;吾道曰,此乃金丹也,体同名异。”(7) 497但反过来,我们却还未发现佛教徒把元神与佛划等号的,因此,我们在《西游记》中见到“真性与元神并出”,便可判断这绝非佛教的观点而极可能是道教内丹学的观点。
    第二,陈文认为故事中多次写到佛教与道教的矛盾,而每次正义都在佛教一边。故事中的观音与如来可亲可敬,道教的最高神老君却相形见绌,因此书中有明显的“扬佛贬道”倾向。
    这个问题笔者在《西游记与“金丹大道”》一文中也曾作过说明:《西游记》中所贬的道都是为非作歹、修炼外丹、宣扬房中术的“旁门左道”而非金丹大道(3)
    当然,《西游记》毕竟是以唐僧取经成佛故事为题材,其中确实有不少崇佛之词,但其所崇之佛并非偶像之佛,而是心性之佛,而这其实也正是宋以后道教内丹学的共同特征[8],如张伯端称其作《悟真篇》的宗旨:“故此《悟真篇》者,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源矣。”(6) 745
    《西游记》中作为故事角色出现的佛道,给我们的印象则都带有明显的戏谑色彩,并没有绝对的褒贬。例如故事中既有孙悟空三兄弟把道教祖师“三清”神像推进茅厕的情节,也有西方佛界阿难、迦叶索要贿赂的不光彩行径的描写……我们当然不能因这些描写否定《西游记》是证道书,因为这些戏谑笔墨与道教内丹学宗旨并无矛盾。在道教内丹家看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三教中所有“仙”“佛”“圣”的实质都是“心”、“元神”、“金丹”。既然如此,那么让泥塑木雕的“三清”进一进茅厕,与所谓的“老君”或“佛”开几句玩笑有何不可?
    第三,陈文还认为,《西游记》如果是证道书,就不应安排孙悟空“弃道从佛”等情节。其实,《西游记》作者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想用“得道的猿猴”这样一种特殊角色来指代人心,如书中第7回有明确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确实,用得道的猿猴孙悟空来代表人心真是一个精典,试想,我们每个人的心(思想意识)不也像猴子那样跳上跳下,一刻也不停闲么?不也有着千变万化,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么?
    把孙悟空看作是人心,把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成佛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人修炼金丹的过程,这是根据《西游记》原文中的相关提示得出的结论,承认了这个结论,我们还可从内丹学角度解释为什么孙悟空这个角色在《西游记》中比唐僧还重要。金丹大道完全是靠人心来修炼的,如修炼内丹前必须先炼心,各阶段的丹法大要又都以“静心”为本,最后人炼成“金丹”其实也就是指人心炼成了“阳神”。总的说来,金丹大道可以说就是一种广义的心性修炼,如《唱道真言》:“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为千圣总途、万真要路……炼心为成仙彻始彻终之要道也。”(9)759-768因此,人心的典型代表孙悟空自始至终是《西游记》的主角。
    综上所述,《西游记》其实并未既阐道又贬道,陈文之所以得出“死结”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把金丹大道同普通道教知识相混淆了。读者只要对金丹大道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所谓的“死结”都可迎刃而解。
    3对《西游记》是证道书的肯定观点的讨论
    胡适鲁迅认为《西游记》虽对佛道儒三教都有所涉及,但其宗旨却又不能用三教教义来解释,全书并没有明显的主题可言,所以最终把《西游记》判断为是一部“游戏之作”,至今也还有不少学者因不能确定《西游记》的主题和性质而支持这一结论。
    笔者以为,胡适、鲁迅虽然是公认的博学之士,对佛道儒三教普通知识均有所了解,但对道教内丹学却无疑非常外行,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西游记》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他们对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所作出的否定结论是轻率的。另外,即使《西游记》的主题和性质暂时还难定论,游戏说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我们不否定有的文学作品创作动机是出于作者一时的心血来潮,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如一首小诗,一篇散文等;这类文学作品一般较短小,创作过程较轻松。但《西游记》洋洋洒洒近百万字,不但语句顺畅、文笔优美,而且情节连贯、故事完整、前后呼应,显然经过了长期精心的构思,应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其创作动机和目的岂一个“游戏”了得?当然,如有足够的名利诱惑,也不排除作者写一部近百万字的专供别人娱乐的以游戏为主题的巨著,但《西游记》面世时并未署名,时至今日其作者仍然是个谜,[1]结合明代书刊发行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证道书”之说之所以长期缺乏正面深入研究而被根本否定,除了普通读者都对道教内丹学非常陌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少读者感情上对宗教有排斥感,在他们看来,把《西游记》这样一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作品说成是“宗教手册”,这本身就是一件大逆不道而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所以常常“用不着深究”便武断地对这种观点进行否定甚至批判。
    其实,纵观世界文学艺术宝库,其中的许多精品都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虔诚的宗教徒创作出以宗教为主题的精典传世之作屡见不鲜,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就曾感叹:“艺术从宗教中获得深厚的热情的灌溉。艺术与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10) 175
    如果《西游记》确为“证道书”,《西游记》作者是个宗教徒,确切地说是一个道教内丹家,那么《西游记》的创作动机显然也很好理解。当然,作为一种宗教学说,内丹学本身具有浓厚的神秘和迷信色彩,即使我们肯定《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也并不等于就肯定它如明清一些人所宣扬的是一部所谓的“天书”,认为读懂它就能“成仙成佛成圣”;同样,肯定《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也并不等于就否定它同时还是一部小说,我们仍然可以像今天一样对它进行“戏说”或“大话”,这一点必须分清。
    4结束语
    
    要证明《西游记》是一部证道书固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充分的论证,但我们也应该承认,迄今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否定这种可能性。
    注释:
    [1]《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也是现代文坛争论的热点,本文中暂不对此问题作详细讨论。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学术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郭健.西游记与金丹大道——关于西游记主题的几个关键问题辨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6):81—84.
    (4)陈洪,陈宏.论西游记与全真教之缘[J].文学遗产,2003,(6):110—119.
    (5)徐朔方.评全真道和小说西游记[J].文学遗产,1993,(6):97—100.
    (6)张伯端.悟真篇[A].道藏:第4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11—749.
    (7)李道纯.中和集[A].道藏:第4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82—524.
    (8)郭健.道教内丹学的佛教观探微[J].宗教学研究,2004,(1):43—46.
    (9)唱道真言[A].藏外道书:第10册[C].成都:巴蜀书社,1992.759—804.
    (10)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郭健(1971——),男,福建同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研究。
    原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