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让-马克·帕里西斯《恋人》 仅此一次的爱情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霞 参加讨论

    关于爱情,很多人有很多话要说,面对一个恒定的主题,不同的倾诉者有着各异的叙述风格。法国作家让-马克·帕里西斯在《恋人》里,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仅此一次”的爱情故事。
    如果作者仅仅写了一次爱情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还不至于使这本薄薄的、法文版仅100页的小说在2009年一出版便受到广泛的欢迎,潮涌般的好评使它获得多种文学奖的提名,如勒诺多奖和弗洛尔奖。当代作家一直在寻求小说创作的突围与创新,让-马克·帕里西斯在这本小说中呈现了新鲜的、现代的、经过深入思考的宝贵尝试。
    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的法国巴黎。那是一个金钱的年代,一个铜臭、堕落、诡诈和卑鄙随处可遇的年代。在这样的浊世里,爱娃像是一朵绝世的莲花,她背对世界,在她那套“斯巴达式”的两居室里“炸薯片,做柠檬汁,吞食波德莱尔和圣-琼·佩斯的诗歌。她拒绝流俗,以强烈的意志孤独地捍卫着自己的洁净世界,一直到死。与其说爱娃是一个女人的形象,不如说她是人们在下作、污秽的时代里渴望重新捡拾的精神信仰。“我”对爱娃的爱情之所以区别于“我”对其他女人的情感,是因为爱娃的灵魂是“我”的家,“我”和其他女人的肉身关系反而使“我”和她们保持了距离。爱娃离世之后“我”更加爱她,这种强烈的怀念不仅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追恋,更是一个迷失在物质世界里的男人在精神世界里的猛醒和回归。作者借着一个爱情故事对生命和成长展开反省与思考。
    小说通篇都是一个男人的回忆。这回忆像把匕首,死亡加剧了它的锋利。这部小说借鉴了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女主人公一直在用整个生命爱着男主人公,他却始终无法跨出最后一步。她的离去使他明白自己如何一直在精神上依恋着她,而他只能在她冰冷的墓前痛悔流连。让-马克·帕里西斯写道:“当一个女人去世时,一个男人还剩下什么呢?他将在写作中寻找她。”《恋人》写的是一个男人在女人离去后对她的爱,爱娃在的时候,“我”从没思考过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因为她在,“我”对她和两人的生活是无意识的,甚至“我”怀疑自己当时是否知道我们在相爱。她不在了,“我”成了世界的流浪者,疯狂地满世界找她,“一场最悲哀的捉迷藏开始了”。这是“死后的酷刑、缺席的复活”。死亡,从悲伤、悔恨的角度重写历史并赋予过去的一切以新的面貌。死亡使“我”认识到爱娃在场的生活就是“我”的青春、“我”的成年,是爱娃让“我”长大。可是这启示来得太迟了。死亡重新弹奏爱情,加强并丰富过去的记忆,让“我”知道爱娃的在场是“我”在这个虚伪、可憎、冰冷的世界里惟一真正渴求的温暖。“时间通过打击理想之梯最高、最弱的地方惩罚了我们的骄傲和麻木。”作者写出了现实恋爱中很多男女都经历过的切肤之痛,入骨之悔。
    男女主人公都热爱文学,他们谈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文学展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鲁斯特、波德莱尔、圣-琼·佩斯、阿拉贡、奈瓦尔、布勒东的作品对作者写作生命的综合影响;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文学的诸多追问、批评与反思。另外,整部小说就是一首优美的长篇叙事诗。富有弹性的、有着音乐和影像叠加魅力的句子如潮汐一样,一浪接着一浪,让人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怀着意外的喜悦迎接扑面而来的多重艺术美感带来的浪花——
    “今生今世,我不会再见到她,不会再听到她……但她在经过的所有的地方带起的微风还在不断地唤醒我……这阵风将继续奔跑,掀起她为自己提出的、她如此喜欢的那个问题:怎样生活?”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