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与全真道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安纲 参加讨论

    鲁迅先生作为本世纪杰出的文化领袖,宗主文坛数十年,他的人生观、文化观几乎左右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数代人。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他的作品,但有些问题由于具体时代环境或者个性条件的差异,使得我们决不能够为尊者讳。比如鲁迅先生对于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研究,就有很多值得重新审视和评判的地方。先看他是怎样论述的: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乾隆戊辰序)与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嘉庆十五年序),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见《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
    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鉴赏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它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所说的“《西游记》……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这里,他认为作者不懂得道学的修炼,所以书中仅仅是“偶见五行生克”的术语。实际上,说吴承恩而不是《西游记》的真正作者不懂佛、道心性的修炼,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小说的真正作者不懂佛、道之学,而且文本中“偶见五行生克”却完全是失于考察。
    本来,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乃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千万年来为了掌握天文地理,从而求得生存之路,所发展起来的智慧结晶,尤其为儒家所重视。古道家与中医家,则以之来对应人体五脏六腑,相生相克,阴阳变化,从而发展起来中医经络、阴阳五行等一套完整的宇宙生命理论和实践体系,是对人类生命科学的杰出贡献。但鲁迅先生这位凭着西医起家的“医生”似乎对这些阴阳五行的学说,也像他对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深恶痛绝,亟欲铲除净尽而后快。而且,对于那些秀才、道士、和尚等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恨之入骨,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但是,《西游记》毕竟是个事实,而且是上乘作品,决不会因为鲁迅先生的反对而改变什么。作为一个小说家,鲁迅先生应该知道,每一回的回目都是提纲挈领的主题所在,是对该回故事的高度概括,而《西游记》一百回的回目却无一不是金、木、水、火、土以及阴、阳、八卦、中医、经络、心性、铅汞、乾坤等金丹大道的术语。比如灵根、心性;菩提、元神;弼马、齐天;偷丹、捉怪;八卦炉、五行山;极乐、长安;陷虎穴、双叉岭;心猿、六贼;云栈洞、浮屠山;八戒、木叉;万寿山、五庄观;尸魔、意马;黄婆、木母;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力圭木母空;车力、脊关;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金木垂慈、魔弄寒风;情乱性从恩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涤垢洗心唯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九九数完魔剗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等等,怎么能够说是“偶见”呢?
    况且,小说毕竟是艺术,即使是在表现全真道的教义,那也会是以形象来体现的,没有必要满纸都是阴阳、五行的术语。《西游记》的高明,就在于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却时刻不忘提醒你这中间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不要看走了眼。所以,在回目中提醒了,还要用诗词歌诀再来提醒,最后结尾的时候还要用歌诀韵语的形式加以总结,让你觉悟。
    只说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根据故事情节,这“情”是猪八戒,要穿“背心”;“性”是沙和尚,跟从着穿了“背心”,都是因为爱恋与欲望。“神”是唐三藏,昏庸无能;“心”是孙悟空,离开去化斋了;“魔头”便是那个青牛老怪。文本的一开头,便引用了全真七子马丹阳的一首《南柯子·赠众道契》词: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  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呼吸,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用这首词的目的,与该回的主题是完全相合的,就是要达到心性相合,意气为一的境地。所以,孙行者会说道:
    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人性和意合,归正求真。
    但是,他给大家画了一个“圈套”,便是有心,所以会遇到妖魔的“大圈套”。那魔怪也说道:
    我在山路边点化一座仙庄,你师父潜入里面。心爱情欲,将我三领衲锦背心儿偷穿在身。
    所谓的“背心”,就是违背心性的意思。一旦违背了初心,性与情与意便无法合和,自然会遇到妖魔。这妖魔不是别的,正是自己心中的烦恼与障碍。到了本回的末后,孙悟空连自己的金箍棒也让妖魔的圈子给收去了,“弄得孙大圣赤手空拳,翻筋斗逃了性命。那妖魔得胜回归洞,行者朦胧失主张。”还有一首诗:
    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
    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说的再清楚不过了,那根金箍棒不是别的,正是他孙悟空的柱杖,谐音便作了“主张”。孙悟空所画的圈套,是人心的圈套。心有圈套,便有了分别,那性与情与意自然难以和合;妖魔所拿的圈套,乃是太上老君的太极圈,是整个宇宙的象征。万事万物又何能逃脱得了大自然的主宰,所以不管你什么宝贝,都甭相逃脱得了,包括孙悟空这位心猿自己的主张都不例外。的确,当心灵没有主张的时候,那是很痛苦的。
    到了第五十一回,题目便是《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心里连主张都没有了,纵然有什么张智主意、计较策划,怎么能不是“空用”呢?人心的小圈套想跟大自然“太极圈”玩花招、兜圈子,不是自找苦吃吗?当年,就在孙大圣大闹天宫的时候,与杨二郎一阳一阴赌斗变化,却正好被太上老君的“金刚套”(太极圈)所套,合乎了《易经·系辞》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今天的情形,也是如此。一开头,悟空对着唐僧说道:
    师父啊!指望和你:
    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穷。
    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
    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
    岂料如今无主杖,空卷赤脚怎兴隆。
    由此可见,他们师徒原本是相互合契的,如今分离开了,便会出现艰难。
    孙悟空前去天宫察看,便是在行“周天火候”,所谓的“放刁”、“口儿紧些”、“前倨后恭”等,都是呼吸功夫,照应“曹溪任呼吸,勿令猿马气声粗”。这一段的功夫属于自然运行,不能起念,叫做“勿忘勿助”,所以孙悟空的主张也丢了。被学者们所认为是滑稽幽默的艺术手法的“前倨后恭”,用孙悟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没棒弄了!”没了棒,便丢了主张。这不是什么作者有意要制造噱头,寻开心,而是修炼周天火候的时候,一定要如此。
    李天王的刀为“刀圭”,代表土;水德星君,便是水;雷公用的是金,代表金;火德星君的火部物,便是火;孙悟空自己的棒字从木,代表木。这金、木、水、火、土之五行,都由太极阴阳所生,所以都被那个太极圈所收敛在其中。好在孙悟空会偷,当年在天宫偷桃、偷酒、偷丹,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就照应了《阴符经》上的话: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所以,孙悟空要去偷那妖魔的宝贝,没有偷着,却把自己的铁棒给盗回来了,先心里有了主张,叫做“魔头骄傲无防备,主杖还归于本人”。
    到了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这金山,正与太上老君的兜率宫相似,都要兜住元神,不使其出神,必须要如来佛祖的寂灭智慧才能解决。所以,凡是有太上老君的“太极圈”、弥勒佛的“人种袋”等宝贝出现的地方,一定是如来、弥勒帮助收伏的。即使是如来佛的金丹砂宝贝,也不能够降伏得了青牛老怪,原因是丹砂虽为真土,照样在于阴阳之中,所以还被那个太极圈子所收。正如妖怪对悟空说的:
    贼猴啊!你枉使机关,不知我的本事!我但带了这件宝贝,就是入大海而不能溺,赴火池而不能焚哩!
    可见,孙悟空那一点小心眼儿实在是枉费心机,所以他对哪吒说道:“我们齐了心,耍子儿去耶!”一个“耍”字,便是无心了,正如当年在祖师洞前,他上树摘松子玩耍一样。所以,在大众的兵器又被收之后,他却能够:
    对众笑道:列位不必烦恼,自古道“胜败兵家之常”,……你且放心,待老孙再去查查他的脚色来也。
    查看脚色便是静观,静观之中便会生起如来寂灭智慧,自然会知道青牛老怪的来历,也就是知道那太极阴阳之妙处。果然,太上老君说道:
    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何矣!
    凭什么水火,包括佛祖的真土都无法将其克服,唯只有真木才能做到。就是因为青牛老怪为牛,地支属丑土,所以真木能够克之。而青牛老怪之所以能够偷得老君的“金刚琢”,就因为土能够生金,后来这个“金刚琢”被套在了牛鼻子上,就是要让鼻息养神合太极,照应了“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这一回结束之后,在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的开头,作者点窜了张伯端的《西江月》云:
    德行要修八百,阴功须积三千。均平物我与亲冤,始合西天本愿。  虎兕刀兵不怯,空劳水火无愆。老君降伏却朝天,笑把青牛牵转。
    由此可见,整个降伏青牛怪故事一直被统帅在金丹大道的回目、诗词、提纲、歌诀之中,而且时常得到文本人物、语言、情节的照应。其他的故事与此完全一样,我们能够睁着眼睛说这道教修炼的术语是“偶见”吗?
    再说《西游记》中的诗词韵语,大多出自于道教全真道的大师之手。如果说,《西游记》的作者没有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的意思,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去引用大众都不常见的全真道诗词歌诀了。明代托名李卓吾批评的《西游记》,也没有指出这些诗词歌诀的出处,可见并不是尽人皆知的。即使是清代的大批评家如汪澹漪《西游证道奇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等,也都没有指出过《西游记》小说中这些诗词歌诀的出处,可见这并不是“老生常谈”。
    儒家几乎不关心道门中的事业,丘处机的弟子们所编辑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收在《道藏》之中,儒者没人读过。只是到了清代,那些大学者如钱大昕、段玉裁等著名语言学家,为了搜集语言学资料,才肯屈尊到道观中去借读《道藏》,发现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便认为《西游记》通俗演义是明人的作品。也就是说,明代中叶虽然盛行道教,但《西游记》中所引用的诗词歌诀,所演义的阴阳五行,并不是尽人皆知而且都能通晓的道理。那么,作者如此表述,也就一定有了自己的主题,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不能够一棒打杀,说一句“老生常谈”了事!
    根据我们的考察,至少《西游记》所引用、点化的道教全真派的诗词歌诀,有数十篇之多。这就足以说明《西游记》的主题所在了。比如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一开篇,就引用了金丹学大师冯尊师的《苏武慢·试问禅关》: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虚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见《鸣鹤余音》卷九)
    这首词谈禅悟,但却是金丹学大师的作品,可见《西游记》中的佛教,应该是道化了的佛教,尤其表现的是全真道的教义。
    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致旱》一开篇,则又引用了他的《苏武慢·大道幽深》的上阙: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挟藏宇宙,剖判玄光。真乐世间无赛。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同上)
    全真道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真理不二,所以最高的境界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作者正是用这样的诗词歌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境界,尤其是用来提领故事的梗概,强调内在的思想,使读者留心注意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的一开篇,便引用了宋代金丹学大师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净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见《悟真篇》)
    这一篇所写,正是对于小说主人公孙悟空的总结和象征。孙悟空是心,即心即是佛,即佛即是心,心佛不是二,所以他能够成就“斗战胜佛”。
    《西游记》的作者对于宋代南宗清修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情有独钟,仅他的诗词歌诀就引用过六篇之多。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开篇,便引用他的《西江月·妄想不复强灭》:
    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  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沉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同上)
    谓道在迷悟之间,佛性本自具足,不应该妄起分别。
    第三十六回《劈破傍门见月明》中借用孙悟空之口,说出了张紫阳的七绝“前弦之后后弦前”: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同上)
    只是这最后一句稍微改动了一下,原句是“炼成温养自烹煎”。《西游记》是把这首诗当成修道的歌诀真言来对待的,所以“那长老听说,一时解悟,明彻真言,满心欢喜,称谢了悟空”。
    第五十三回《禅主吞餐怀鬼孕》开篇,则引用了他的《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已见上引)。第九十六回《寇员外喜待高僧》开篇,则点化了他的《西江月·法法法元无法》:
    色色色原无色,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同上)
    只是将首句的“法”字改成了“色”字,谓色空本无形象,不可执着贪婪,而要顺其自然,是照应上一回《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里所讲的玉兔所变之女色不可贪执。
    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剗尽》中,“九九归真道行难”一诗的最后两句“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则点化的是他的七绝:
    纵识朱砂及黑铅,不知火候也等闲。
    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其中的渊源关系不言自明。他不仅引用张伯端的诗,甚至还把张伯端演义到小说中。在第七十一回《观音现象伏妖王》里,宋代的张伯端竟然帮助唐代的朱紫国皇后:
    行者抬头观看,只见那:肃肃冲天鹤唳,飘飘径至朝前。缭绕祥光道道,氤氲瑞气翩翩。
    棕衣苫体放云烟,足踏芒鞋罕见。手执龙须蝇帚,丝绦腰下围缠。乾坤处处处结人缘,大地逍遥游遍。此乃是大罗天上紫云仙,今日临凡解魇。
    行者上前迎住道:“张紫阳何往?”紫阳真人直至殿前,躬身施礼道:“大圣,小仙张伯端起手。”行者答礼道:“你从何来?”真人道:“小仙三年前曾赴佛会,因打这里经过,见朱紫国王有拆凤之忧,我恐那妖将皇后玷辱,有坏人伦,后日难与国王复合。是我将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光生五彩,进与妖王,教皇后穿了妆新。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真人将衣抖一抖,披在身上,对行者道:“大圣勿罪,小仙告辞。”行者道:“且住,待君王谢谢。”真人笑道:“不劳,不劳。”遂长辑一声,腾空而去。慌得那皇帝、皇后及大小众臣一个个望空礼拜。
    这个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西游记》的作者精通全真道的教义和人物、故事,而且意在弘扬道教的文化精神。
    此外,《西游记》还引用过道教全真七子中的马丹阳的诗词,如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的一开篇,便是他的《南柯子·心地频频扫》,已见上引。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则引用的是他的《瑞鹧鸪·赠众道契》:
    修禅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牢捉牢拴生五彩,暂停暂住堕三涂。  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喜怒忧思须扫净,得玄得妙恰如无。(见《渐悟集》)
    只是第七句原作“酒色财气心不尽”,其他个别文字稍有出入而已。
    其他如第七十八回《金殿识魔谈道德》中,唐三藏所谈的“为僧者万缘都罢”一节,则引用点化的是三于真人的《心地赋》;而国丈所谈的“修仙者骨之坚秀”一节,则引用点化的是宋仁宗皇帝所写的《尊道赋》,俱出自道教经典《鸣鹤余音》卷九。等等,这些都见之于道教经典《道藏》,能够说作者不懂道教的修炼吗?
    《西游记》中更多的诗词,是属于作者自己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而创作的,几乎都是金丹大道的总结与提领。比如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有首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首联写孙悟空的来历;自然生物,石孕精华;次联写作者的主旨,谓借助一个石卵而化成猴,目的在于完成人生宇宙的大道,假借他的“孙悟空”的名和姓来配合金丹的成就;三联写孙悟空心猿形象的意义:内观自心而无法认识,无形无相,但却反映在外,与万事万物无不合同。可以说,心无形象,但万物无不为其形象;尾联写悟空完成大道、成就金丹的过程:历代所有的人物都属于此心的支配,可以成王、可以成圣、可以成就仙、佛事业,展示了他成“美猴王”、做“齐天大圣”、成“太乙散仙”、做“斗战胜佛”的全过程。小说开宗明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为什么鲁迅先生与胡适先生以及那些大学者们却千方百计地诋毁之,而说其仅仅是“玩世”而已呢!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中,菩提祖师所感叹的正是金丹大道的不传: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
    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等看到孙悟空打破了盘中暗谜,便在秘处传给他“长生之妙道”: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孙悟空的一切本事都由此修炼而来,这些口诀全是道教全真道的金丹大道,五行生克,怎么能够说作者不懂道学,不是在“语道”呢?
    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中有首诗云:
    身在神飞不守舍,有炉无火怎烧丹!
    黄婆别主求金老,木母延师奈病颜。
    此去不知何日返,这回难量几时还。
    五行生克情无顺,只待心猿复进关。
    在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中,有首诗云:
    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这都是道教全真道生命修炼的名词术语。本回的结尾又有诀曰:
    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
    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在这里,孙悟空被命名做“金公”、“金老”、“心猿”、“神”、“火”,唐僧则是“身”、“主”、“炉”、“禅”,八戒被定名做“木母”、“木龙”,沙和尚则是“黄婆”、“土”,“六识”即是那个代表“二心”的六耳猕猴等,难道是作者偶尔为之的游戏之笔吗?他们兄弟五众中途分离,便是五行大乱;降伏妖魔就是为的让五行聚合,元神灵明;孙悟空元神回归心舍之后,禅主才能安定;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祛除之后,二心变成一心,金丹自然成就。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的演义来表现金丹大道和生命科学,连鲁迅与胡适先生都看不出来,怎么能够说是五行生克之“常谈”呢?
    其实,回顾一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的思想与智慧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心灵空间,需要精神食粮的丰富,而宗教文化主要作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所以每一个人类分子都有宗教信仰的渴望。所以,宗教并不可怕,更不可恶,尤其是数千年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所形成、发展、丰富起来的文明智慧,都是不可以小视的。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能够自觉地承载东方文明,完整地表现全真道对于人类的生命结构的探索,积极地引导人类克服自私的小我而融入无私的大我和无我之境,并且提供了一条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真正自我的途径。作为一个中国人,这应该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伟业,应该重视它,研究它,开发它,发展它。总之,《西游记》的真正意义和奥秘破译还有待于更多的努力!
    原载:《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