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孙悟空的悲剧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曾磊 参加讨论

    《西游记》问世四百年来,之所以吸引征服了无数读者,并且驰誉全球,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喜剧美的魅力。著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得好:“在世界文学中,《西游记》是最有趣的小说之一,应该让世人共同欣赏。”[1]从表面上看,《西游记》人物描写的数量和《水浒传》等不相上下,实际上,作者描写的非常成功的典型形象只有孙猴子和“猪精”。孙悟空是一个悲剧意味的英雄“神”,不同于他的猪八戒是一位世俗意味特别浓厚的喜剧美的典型,同时又是孙悟空形象的正面陪衬和逆向补充。[2]
    《西游记》这个神话中写人手法的特殊性就在“人”、“神”、“物”三结合的写作方式,“人”的一面体现了他们的社会性,“神”的一面体现了他们的传奇性,而“物”则是体现了他们的生物性[3]。孙悟空是由大自然的自然物——石头演变而成的一只猴子,但是它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是能上天入地,而且还是只勇敢地追求自由平等的猴精,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我们人类所渴望的,所欲想的,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特逗你具备,甚至其心理活动也与常人别无二致。
    作者着力描写《西游记》中的这只猴子,成为了古典文学作品中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在孙悟空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鲁迅在《再论雷峰塔倒》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体现在悟空身上的有价值正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孙悟空的形象凝聚中华民族多少年来所形成的优良品质,打破了传统、追求平等、爱好自由、好打不平、见义勇为等,在天庭东游西荡,各路神仙俱称“兄弟”。这一形象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包括作者在内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当时的人们想到上天入地、翻江倒海,但都是分身乏术,于是孙悟空被当做人类想象的载体,想象毕竟只是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虚幻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的,并且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指向了未来的现实。孙悟空是一个崇高的”神”,这种崇高是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中国人现实的崇高,他的身上携带了许多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在遇到“七蜘蛛”在洗澡,这个时候孙悟空没有像遇到其他妖怪一样地直接打过去,而是有一幕心理活动——“好男不跟女斗”,但又不得不打,但是看见洗澡的女人是晦气的,孙悟空的这种好高、好胜是踏在祖国大地上的一种崇高,于是他让八戒去干,在这一点上,也充分地体现了两人的不同点。
    亚斯皮尔斯说:“每当意识超越了能力,悲剧便会发生,特别是对主要欲念的意识超过了满足它的能力的时候,悲剧可以说是产生在意识超越了能力的空虚地带,在那里,人们可以体验到自己已是毫无能力取得成功,并经受着由此而来的痛苦”,孙悟空追求自由、尊严,然而最终被压抑和扭曲,以其对自由意志的执着和奋斗反抗,表达了人们在混沌生活中极力追求至纯至真的人性,以及这种追求不可能达到的悲怆和幻灭,这种愿望与现实只有矛盾对立,没有条件二统一的余地,出现了“空虚地带”就导致了悟空的悲剧,孙悟空从大闹天宫意欲推翻玉皇大帝,转化为服从皇权并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坠入了不能自拔的悲剧怪圈。于是一个本是大自然纯天然的产物,充满“童心”的悟空,最后到达西天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安静地坐在佛祖旁边的“斗战胜佛”了,极端的动到极端的静,如此大的改变,是他真的功得圆满了,还是一种人性的极度压抑至扭曲?他抛弃了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为社会接纳的守法者和护法者,这就是一个反抗英雄的死亡的悲剧。
    从人生境界来看,孙悟空是从小乘走向大乘,从解放自我、追求自由平等,到后来的除妖降魔,拯救全天下的百姓。同时,他走了一条自由不断被剥夺的道路,不仅是行动自由,而且是思想那个的自由个体消失于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理性不断失落的过程,是一个层次更为深刻的人格异化的悲剧形象,《西游记》以神话的方式在本质上体现了人类本真思想精神的回归,他通过战天斗地的执着和无畏来表现了重塑人类精神自由的悲壮,体现了生命的崇高价值,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回应着持久而辽远的声响,[1]在他的身上,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神”。
    弗莱曾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认定:“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因为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作者在《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里极力塑造的这一崇高、理想的、一悲剧性的典型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不死的记忆,在他身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
    参考文献
    [1]石麟:从“三国”到“红楼”[M],河南文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石麟:从“三国”到“红楼”[M],河南文学出版社2008年8月
    [3]夏甚言:为发展中瑞文化交流呕心沥血——访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J],解放日报1985年11月12参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夏甚言:为发展中瑞文化交流呕心沥血——访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J],解放日报1985年11月12
    [5]刘龙贵:英雄的悲剧悲剧的英雄:重读孙悟空[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
    [6]左芝兰:敢问路在何方: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意蕴[J],内江师范学报,2005(20)
    [7]贾利、宋立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J],前沿2006年第2期
    [9]石麟:孙悟空形象的多层文化解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