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Web2.0时代的文学地图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聂庆璞 参加讨论

    一
    什么是Web2.0时代?
    Web2.0是第二代互联网的习惯说法。从IT业界开始,人们逐渐把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门户网站为主要形式、以信息控制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传播方式称为Web1.0时代;把以注重个人参与和信息聚合为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时代称为Web2.0。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IT界的传奇人物Tim O'Reilly。
    web2.0 不单纯是技术或者解决方案,而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中国互联网协会对web2.0是这样定义的: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Web2.0 的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1)
    尽管好多网络业界中的精英们花了很多力气,要给Web2.0一个完美的定义,但这并不重要。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与Web2.0相关的基础属性就已经产生并开始商业化了,比如用户贡献的价值、长尾理论和网络传播的效果等等。但真正引爆Web2.0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另外一些相当重要的体验属性—分权、共同创作、可再混合(Remixability)、呈现和继承系统。用通俗的话说,也就是每个用户对体验的要求更高更复杂了。Web2.0和其他众多具有这些属性的概念群体,正争先恐后地蚕食着长期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集权时代的旧体系。新空间中浓重的共享和协作氛围、大量原创式热情和个性化思考方式、以及对权威缺乏幻想的表达,这些才是新一代互联网最大和最吸引人的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互联网上好像在一夜之间涌现出了大量新颖别致的草根网站,绝大多数都以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产品为卖点。搜狐的张朝阳说:“Web2.0时代把社会权威降低了,个人权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互联网的这些运用,使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媒体成为可能。于是,地铁车厢、家属大院、工作场所、大事件现场……拿着新款手机或戴着耳机晃悠的人,也许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小青年的时髦玩艺,而是他们在严肃地“经营自己的媒体”。博客,是他们的阵地。个人得以掌控、人人亦可成为读者、交错影响到社会千丝万缕的“自媒体”、“新媒体”正在以燎原的速度发展。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是这一现象的最早诠释;2004年伦敦爆炸案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现场图片和报道最先并不是出现在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而是出现在flickr等网站上,因为它们的用户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比记者更接近现场。“自媒体”博客似乎比那些知名媒体们更早成为一个多种形式、全方位传播的“媒体”。文图并茂,甚至声情并茂。(3)
    对自媒体的承认,我们还可看一个事件。2006年3月,中国的两名记者在自己博客的首页刊登了一则启事,说自己的博客因为某种不可知的原因被关闭。此事立刻在西方传媒界炒得沸沸扬扬,纷纷指责中国政府控制言论自由。虽然最后被证实这一事件完全是这两记者的恶作剧而不了了之,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特别是西方对博客是“自媒体”的承认。
    文学是生长于媒介之树的果实。现在,媒介已变成了人人都可操作的工具,人人都可“发行出版”(建立自己的博客)。那么,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媒体,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的时代,文学呈现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文学将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二
    经典文学地盘平稳维持
    经典是读者购买的重要选择,也是出版社保持基本盈利的手段——经典既不要付稿酬,也不会有版权争议,而销售基本稳定。但不可否认,经典的地位在慢慢下降。这种下降不是经典的价值在下降,而是经典的阅读量、阅读比例在下降。这种下降在印刷文明时代表现不明显。其原因是印刷时代能看到的作品与电子互联网时代相比,数量非常有限,拿中国来说,五千年的文明产生了几部经典?有多少作品因为不能印刷传播而变得默默无闻?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能看到的作品浩如烟海,过去那种一书难求的局面不再存在,古今中外已有的经典不用说,即时的创作也多如牛毛。每天互联网上发表的作品以千万计,谁也无法看完。其次是以前的经典同是印刷时代产物,在某些层面上有更多的共同性,所以,经典较容易获得更多的认同。而媒介嬗变引起的文明演进革新了人类的精神需求,读者的内心世界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过去一成不变的状态,而应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与表达形式。所以,今天,即使中文系的学生可能也没几个人读完《诗经》、《楚辞》、《伊利亚特》等作品。
    传统主流文学占据中心但渐被蚕食
    传统主流文学指当代居于现有体制之内的作家作品。纵向来看,体制内文学在新的世纪进入高度繁荣状态,从长篇小说的出版情况就能略见一斑:2000年出版700部,2001年有800部,2002-2004年均超过1000部,而据最新的统计,说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超过了3000部。2005年一年之量,就超过“现代文学30年”长篇总量。写什么的都有,怎么写的都有,想看什么就有什么,想研究什么就能找到相关“文本”,令当代文学研究人员,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作品看,《尘埃落定》、《长恨歌》、《抉择》、《无字》、《沧浪之水》、《狼图腾》等作品,质量皆称上乘。
    这类文学是传统的文学类出版社以及所有的文学杂志所登载的主要对象,它们占据着主流媒体,占领着文学批评的主要阵地,当然也控制着所有的文学话语,享受着绝大部分的文学资源。所以,理所当然的是社会的主流。此外,就目前创作的水准来说,传统主流作家仍然占据绝对的总体优势。
    由于出版量的持续放大,能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越来越少,传统主流文学的影响力在缓慢下降;由于互联网的冲击,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读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少,也导致传统主流文学的地位下降。从出版看,出版社为了紧跟社会热点,保持出版的活力,不断招安体制外的作家作品,如持续地出版网络文学作品,出版有影响的博客书等,这既是对体制的巩固,也是对体制的消解。
    网络文学继续推进
    网络文学是指发表在各类文学网站、BBS、虚拟社区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web1.0时代的网络文学。这一形式已经产生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和出名的作者。如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今何在的《悟空传》,安妮宝贝的《清醒纪》,宁肯的《蒙面之城》,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向右》等,还造就了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宁财神等一大批的网络写手。目前,这些第一批已经出名的写手们大多被招安,归入到了传统主流体制之内。但后代写手仍如雨后春笋,势头不减当年。
    网络文学虽然降低了进入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文学创作中来,但网络文学还是带有传统文学的弊端——需要编辑的审查。虽然审查的严格度,作品要求的质量,以及作者的名气与编辑的爱好与传统文学审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审查终究是审查,总会删掉一些创作也会限制作品的多样性。所以网络文学中不可能出现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类作品。
    博客文学异军突起
    提到博客文学,最让我们想起的是木子美、竹影青瞳、流氓燕等网络作者。不错,这些人都是因网络出名,而迅速窜红。许多人说,她们都是用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是性文学。(4)但他们忽视了一点,性文学也是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不乏性文学,《金瓶梅》、《肉蒲团》是中国的性文学,《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是国外的性文学。并且博客文学并不就只有这些文学,这些文学的数量与博客的总体数量相比,少之又少,其比例不比印刷文学中的性文学比例大。
    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北京女病人”的《病忘书》、“董事长”的《特别内向》、舒飞廉的《飞廉村庄》、“梅子”的《恋人食谱》、上海在校大学生“乔乔”的《乔乔相亲记》等10多本“博客图书”相继出版,并获得不俗的销量,博客图书的活跃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在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又一批博客作品“脱网而出”。首先是内秀演员徐静蕾《老徐的博客》,该书因徐静蕾的博客于短短的数月内点击突破2000万而被出版社看好;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潘石屹的《我这半辈子》紧接其后;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博客书”《勃客郑渊洁》 也相继出版。另外,一本以《博客》为刊名的杂志也出版了试刊号。而“博客中国系列丛书”第二辑也正在酝酿出版,包括方兴东的《中关村失落》、《挑战英特尔》,马帅的《我的联想岁月》以及王育琨的《失去联想》等。(5)此外,作家余华、刘醒龙、韩寒、张悦然、虹影、叶永烈、陈染、李碧华、海岩等作家都在新浪的博客专栏这推出了自己的博客。
    从目前的文学地图来看,经典文学与传统体制内文学还是文学的主流,它们不仅占有体制的优势,也占据着话语权,控制着文学的制高点。不仅如此,它们还在拼命的传统体制外的文学,如网络文学、博客文学,通过出版其质量较高的作品,来瓦解这些带有丰厚个人特点和民间色彩的文学形式。但从创作的数量与阅读的情况来看,经典文学与体制内文学只是今天文学中的九牛一毛。截止2005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达1.1亿,每天有多少人在网上发表和阅读作品虽难以估计,但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据百度2005年12月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11月底,中文博客个人主页已达到3682万,中文博客写作人数达到1608万。而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06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9%的博客用户每天写博客,29%的用户每周写1-3次。这实在是一个大得让我们吃惊的数字。
    三
    在今天的文学地图中,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同时也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博客文学的勃兴。容易为我们忽视是因为它刚刚崛起,虽然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没有被主流文学界所承认;最值得关注是因它彻底解放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终结印刷时代有些异化的文学体制,使文学真正回归到人类的心灵深处。
    与传统印刷文学相比:首先,博客文学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由性、自主性。博客是自营媒体,发表作品时无须任何的等待与审查,你可以在自己的博客网页随时随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刊登自己的文学作品。 其次,博客文学表现手段丰富。在博客网页,只要你掌握了制作技术,你可以为你的文字配上声音、音乐、图片、动画和音像。用你所能想到、做到的手段表现自己的情感。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美感享受。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博客里制作相当于电视散文之类的作品,让读者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之中。
    再次,博客文学无关任何人的利益,文学的纯粹性更高。博客作品没有稿费(至少目前),没有报酬,它只为自己而写,为写而写,为文学而文学,既不是职业,也无关利益。文学还原为纯粹的心灵表达,回归到了文学的本真。
    最后,博客能无穷累积自己的作品,相当于时刻在更新自己的全集。这在印刷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过去,作者的作品总是发表在不同的报刊之上,出版于不同的出版社之间,即使特意跟踪,也很难收全,甚至作者本人都有遗漏。这对作者作品的整体风格造成困难。现在,你所有的作品,不论内容、形式都可集中到一起,供人欣赏、评价,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无穷的方便。
    与Web1.0时代BBS上的网络文学相比,博客文学也有自己的特性:一是博客文学能修改和删除。过去BBS上发表作品后,作者对作品就没有了权力,既不能修改,也不能删除,对错误只能干瞪眼。而自己博客上的作品,自己有权任意修改和删削,不受限制。这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也会整体上提高网络上文学的水准。
    二是博客文学有了更大的自由性。BBS、社区等网站有自己的编辑,你发表作品时他会审查,不合他胃口,或他认为有什么不妥时,就会找借口,不发表或删除你的作品。现在,你的博客你作主,谁也不会管你,谁也不会修改或删除你的作品(违法的除外),有了最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三是博客文学具有位置稳定性。过去在BBS上发表作品后,如果不是不断有人点击,很快就会淹没在网络之中,为新的作品所覆盖,很难找到。博客作品没有这种担心。你的博客网页是固定的,它是你自己的空间,即使你没有更新,你的空间还会持久性的保存在那,而不会被侵占和覆盖。(6)
    博客文学的这些特点使其具有了传统文学创作上的责任性,但又避开了其发表出版的苛严性与限制性;保留了BBS网络文学发表的容易性而避开其瞬间性与无责任性,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
    许多人对博客是否是文学持有异议,这并不奇怪。我们也并不认为所有的博客都是文学,但它们中总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学。因为它们具有文学的特质——用文字表达情感或审美意识。文学评论家葛红兵认为,“博客文学”这个词对“文学”的传统定义是一个挑战。它的生活化特征、写实性品格、非教益性倾向、自我记录和抒发的意味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芳草》杂志副主编杨中标也认为,很多博客具有文学的诸多元素,它的即时性、开放性,自由度、便捷度与当年的网络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它似乎比网络文学走得更远了。网络文学在其体裁、题材以及表现形式上,仍然可见传统文学的影子,而一些博客彻底抛弃了主题、结构、技巧,甚至对语言也进行了翻新和改造,使用大量的自造词汇、心情符号等。他说,在博客上,可能孕育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7)
    也许有人会说,网络文学与博客文学在今天的文学地图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大。但是,已经有人预言,2040年最后一家印刷出版的报社和出版社将关门大吉。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个时间会提早到2020年。当然预言终归是预言,谁也不敢保证预言会真的变成事实。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2005年,中国的报业出现了大的滑坡,这一事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没有过的事情。他预示着印刷出版业已经到了拐点,开始走向了不可回归的末路。那么,与之紧密相连的体制内文学呢?
    注释:
    (1)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Web2.0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简版报告),下载地址:http://report.internetdigital.org/,2006年4月6日查询。
    (2)转引自陈琼《发现2005:集权时代的崩塌》,《互联网周刊》2005年12月27日。
    (3)陈德君、宋妍、宋亮:《个人媒体空前引爆》,《互联网周刊》2005年6月27日。
    (4) 参见张清民《博客文学现象批判》,《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5)《博客文学,脱网而出》,原载《文汇报》,转引自http://www.lsnews.com.cn/2005-11-15/ca136995.htm。
    (6)参见郭谦《博客文学与报刊文学、网站文学》,见于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B9%F9%C7%AB.html,2006年3月29日查。
    (7)引自罗四《“博客文学”自娱自乐》,见《辽沈晚报》网站文化娱乐栏。
    原载:《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原载:《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