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传媒、现代性与中产阶层主体性 ———大众传媒的中产阶层叙事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郑坚 参加讨论

    对于中国而言,对现代性的追求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建立现代国家的计划,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都在朝向现代化的变迁和转型。[1]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社会阶层的现代化变迁。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各种文本中,出现了众多关于新兴中产阶层的叙事和塑像,这种传媒文化现象的产生是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基础上生发的,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于现代性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将传媒对于中产阶层的叙事纳入到现代性研究的视野,探讨其丰富的表现及其特质与内在根源。
    一、现代化进程与阶层结构变迁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阶级/阶层分析,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的,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毛泽东的阶级分析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学术意义上的社会研究,而是为革命意识形态目的服务的。具体而言,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被赋予革命的主体和领导位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工人阶级继续具有崇高的意识形态地位,成为承载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过程中的革命与建设的主体。同时,阶级分析话语是革命的现代性叙事的组成部分,革命的目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创造更高层次的现代大工业文明,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共产主义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图景,是20世纪全球现代性的核心叙事之一。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各种革命文艺、宣传品、报刊、电影以及其他各种文化传媒文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现代性叙事过程,工人阶级作为现代大工业文明的产物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一系列优秀质素,从而被赋予为现代性主体的阶级地位。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阶级分析话语被淡化。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建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迁,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社会出现了“再阶级化”趋势,各种阶级/阶层分析、社会分层分析、社会结构分析又在学术界、传媒、民间话语中热闹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原有社会阶层的地位出现升降和分化,工人的阶级主体性地位丧失,而中产阶层的兴起尤其为人关注。中国中产阶层,在短短的时间,它的产生、兴起、规模的迅速扩充、影响力的增强,这是在世界的现代体验中绝无仅有的。
    所谓中产阶层,其主体是指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消费能力及相应的闲暇生活质量,以其具有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公共事务形成权威评价,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2]社会学者陆学艺认为中产阶层人数当时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指的是2002年)[3];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则指出,自2001年起的5年内,中国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另一社会学研究者李强认为中产阶层的总数接近中国就业人口的13%。[4]中产阶层的兴起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产阶层的职业类型、消费范式、地位群体的社会认同都已经产生,而且影响不断增强,并推动着当代文化、传媒、文学等各层次社会表征体系的变化。
    二、传媒对中产阶层形象建构的三个主要维度
    正如在各种政治性的党刊以及革命小说中,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曾被视为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而90年代以来的大众传媒重新绘制的世界植根于另一种关于现代性的想象,新生成的中产阶层则被赋予现代性的主体阶层地位。大众传媒形塑的中产阶级形象主要包括三个维度:消费主义社会的主体、全球化自由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及现代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的主体。
    其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将中产阶层询唤成一种消费自我,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从政治神话到经济神话或者从革命神话到消费神话的演变。大众传媒为中产阶层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作为消费主体的中产阶层。“中国的消费空间,正被广告、电视屏幕上推崇的‘新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所主宰。”[5]“中产阶层”媒体形象,引领和满足了中产阶层的生活想象与未来构想,形塑并传播模式化的阶层消费意识和格式化的精英生活方式。读者通过阅读媒介引领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在消费想象中确立、巩固自己的阶层地位和身份。[6]
    其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大众传媒塑造的中产阶层的核心特征。例如,当前商业化的财经媒体和各种财经报道成为重要的传媒现象,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中取得了主流地位。从传媒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们实际上提供了新的传媒话语,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具有特殊的关系,建构了关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宏大叙事,其中的核心就是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自由市场的主体身份。
    在时尚类杂志的阅读中也发现这一现象。根据对《时尚》杂志的分析,可以见出其中产阶层的文本形象中,“坚持”、“奋斗”、“敬业”、“勇于追求”等职业成就要素是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中产阶层的形象,他们对事业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个人精神生活的完善、对生活质量的看重都得到了不断的再现。[7]各种传媒文本对现代中产阶层的“性格”有不同的归类和区隔,但是拥有财富、享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主与独立是共同的。那些中产阶层的“精英”正是市场经济中能力超强的成功者,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理性是大众传媒的塑像中确立的中产阶层特质。
    其三,大众传媒对当代中国中产阶层参与公共政治行动的报道,将其塑造为现代公民权利政治的行动主体。近些年来,媒体中出现了大量中产“维权”的报道。这些维权事件虽然大多集中经济领域,一般不带有政治性,但是由于当下中国的侵权主体是政府与公权部门,而政府与公权部门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的主因是由政治制度造成的,所以要从根本上维权,必然要求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要求公民治理与自治。[8]例如,在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中产阶层业主(商品房拥有人)的组织化维权事件尤为引人瞩目。从各种报道来看,这些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确实显示出了不同于城市下层的姿态和能力。业主们表现出了相应的权利意识,其所涉及的利益一般并不威胁到行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但行动者有强烈的权益受害感,并表现出了决不妥协的行动意向。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业主维权”报道中,行动者不仅对于自己作为“中产阶级”的身份有明确的认同,而且不乏为自己的维权行动赋予特殊意义的能力:“我们是中产阶级,他们别想像欺负穷人那样欺负我们”,“我们的这个事情会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在一些媒体的表述中,一些运动团体清楚地将自己的行动定义为“中产阶级社区的维权运动”。同时,运动团体也普遍表现出了明显强于城市下层的行动力、较规范的民主化实践、理性而不妥协以及不弱的行动能力。[9]
    三、作为现代性主体的中产阶层
    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新的中产阶层认同,是传统意识形态所架构的政治认同的替代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其作为一个新生阶层具有独特的身份诉求,而大众传媒正好回应了这一诉求,消费主体、经济理性和公共权利政治主体共同构成中产阶层自我认同与身份识别的依据,从而具有在新的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中的现代意味。传媒对于中产阶层的的叙事是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重要部分,中产阶层借此建构出情感、身份认同,并从中获得历史主体感,从而获得了宏大的时代意义。[10]
    在20世纪中期以来,各个主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纺锤型社会结构,中产阶级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体阶级。中产阶级具有一些重要的群体特征,涉及其经济身份、消费形态、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审美品味、社会心理等方面。西方主流媒体都以中产阶级为传播对象,表现其生活,反映其观点,迎合其品味,传送其所需的信息;同时,大众媒体又对中产阶级起着一种身份建构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消费、生活方式、品味等各个方面建构中产阶级的形象,凝聚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中国现有的中产阶层本身是全球化的产物,他们中很大一部分直接来自于跨国公司,或是至少是全球生产、消费体系中的一份子。他们正在被认为处在 “未完成的历史”中,也就是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给定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形象特征、历史主体性和未来前景。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众传媒中,一个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宏大现代性叙事也被建构起来,中产阶层成为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理性、消费主义、公民政治等新的现代诉求的阶级主体。
    随着消费社会逐步确立,消费对于身份认同和社会分层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现代性的标志”。消费不仅象征着财富、健康和活力,也成为建构自我与社会、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首要场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国家社会主义时期“生产至上主义”的发展战略逐步让位于一种对消费性欲望的强调,将整个国家引入“全球化现代性”的轨道。[11]大众传媒正是在这一情境中将中产阶层构建成一个应该通过拥有商品无限享乐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成功是中产阶层的主要抱负,现代商业化社会与市场经济是中产阶层生长的土壤。各种中产阶层仰慕的产业领袖、经营英雄、成功精英、理财高手、决策顾问,不仅出现在各种专业的财经类媒体中,也出现在其他媒体的人物专栏、访谈和大众文化的各种文本中,他们成为现代生活中的时代精英。中国社会,由改革开放前的“泛政治化”的社会,转型为“泛经济化”的社会,社会主流价值观关注的是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在市场经济中依靠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获得经济上的成功,这种价值观念正是典型的中产阶层的诉求,它推动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2008年,《中国新闻周刊》400期特辑推出封面专题《中产者:信念的力量》。其中有总论《信念的力量:中国中产阶层前世今生》,重点推出对12名中产阶层“典型”的报道,最后还有一封《给中产阶层的一封信》。《中国新闻周刊》称“一些中产者在私利和公共事务中的积极表态,已经让同类感觉到,一种叫做基本价值观的种子由深埋地下慢慢发芽后探出地面……他们初步为社会描摹出一幅中产人士的成熟画像”。该专题报道强调中产阶层的“价值共同体”:做法制和公平竞争规则的维护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其收录的12名中产阶层形象代言人,集中在以自身专业领域为基础为公共权益摇旗呐喊的中产行动者形象。他们代表社会的良知,“心智成熟而富有理性”,“内心强大而充满柔情”,是未来中国能否温和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12]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产阶层成为市场化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中产阶层比其他社会群体在传媒接触和文化消费上更为积极踊跃,各种媒体共同塑造着中产阶层的群体形象,他们代表着现代消费主义和现代生活方式,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成功者。同时,媒体注意到中产阶层所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明确把中产阶层作为一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产阶层在社会结构中将会占据更大的比重,而代表着中产阶层诉求和价值观的媒体的声音也将日趋主流化。这一趋势,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朝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证实,也似乎正在被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和传媒发展的历史进程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3.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70.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54-256.
    [4]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 246.
    [5][7]何晶.时尚消费类杂志对本土中产阶层的形象建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3): 81-95.
    [6]郭小平.论阅读分层与高端杂志的中间阶层定位[J].中国出版, 2009(1): 24-28.
    [8]李凡.中国民主发展的维权路径[EB/OL].世界与中国研究所背景与分析特刊第38期. http: //www.world-china. org, 2002-05-17.
    [9]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 2006(4): 1-20.
    [10]郑坚.“五四”时代的校园叙事及其现代想象[J].中国文学研究, 2006(4): 34-37.
    [11]余晓敏,潘毅.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J].社会学研究, 2008(3): 143-166.
    [12]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中产者:信念的力量[J].中国新闻周刊, 2008(46): 35、94.
    [作者简介]郑坚(1972-),男,湖南株洲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传媒文化研究。
    原载:《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原载:《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