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 红楼梦》 的少女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林锦鸿 参加讨论

    文学创作的任务是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走向理想的美。小说中美的世界应该以美的人物为主,并且刻画出鲜明的个性。在文学作品中,只有美的人物才能感人。当然也可以写丑,但经过作家的审美创造后,丑将转化为一种艺术美,即引起对丑的愤怒或厌恶,从而在内心世界唤起对真善美的憧憬。而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以创造美的世界,美的人物为主。在这方面,《红楼梦》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 红楼梦》 写了一群美的人物
    《 红楼梦》 作者自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稼蓬满,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可见,作者对群钗的“行止见识”是很欣赏的,认为“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他写《红楼梦》 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
    很明显,在人性美中,曹雪芹崇尚女性美;在女性美中,又崇尚少女美,并且花了最大的力量去刻划少女的美。《红楼梦》 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写出了一群少女的美。
    《 红楼梦》 第五回写道:
    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厨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权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权正册?' ”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厨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
    这“正册”、“副册”、“又副册”中,除了“正册”中的贾元春、李纨、王熙凤年龄较大外,其他都是少女。她们的青春美、人性美,在《红楼梦》 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中晴雯“风流灵巧”, 袭人“似桂如兰”,香菱(英莲)如菱又如莲;迎春诚实娴淑,探春才明志高,惜春清雅不俗,湘云活泼天真;至于黛玉宝钗,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如玉一个似金。后来,大观园中又增添了几个美人― 邢岫烟、李纹、李绮、薛宝琴“四根水葱儿”;还有尤二姐、尤三姐等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突出地展示了“群芳”的青春美、人性美:她们都“脱了大衣裳”,剩下“小夹袄”.无拘无束,尽情喝酒、唱曲;喝到四更天才各自随便躺下。在群芳中作者突出了芳官,仔细地写了她的打扮及肖像― “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 “吃的两腮胭脂一般,眉梢眼角越添了许多丰韵”;写她的语言、动作,显得十分潇洒;最后与宝玉同睡一榻,第二天早晨才被袭人叫醒。“群芳”难得有这样自由自在的时刻。这些人代表了一代少女,但命运都非常悲惨,可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二、现实型的美人-― 薛宝钗
    《 红楼梦》 众多美人中,可分为现实型的、理想型的、苗头型的三类,其中薛宝钗可算为现实型美人的代表。写这种美人,曹雪芹主要采取写实的手法(当然也是“假语村言”,即虚构)。如写其外表:“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 ”这是传统的写法,曹雪芹也采用了。
    写现实型的人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客观描写,即鲁迅所说的“如实描写”,这种描写不允许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态。如契诃夫说,人可以为自己的小说哭泣、呻吟,可以跟自己的主人公一块儿痛苦,可是我认为这应该做得让读者看不出来才对。态度越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曹雪芹“哭成”《红楼梦》,但极少表示自己的褒贬态度,只是客观地写出,让读者自己去欣赏、评价。如宝钗扑蝶,写得极为自然:
    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姑娘们早起祭饯花种,黛玉未到,宝钗去叫,将到潇湘馆时,忽见宝玉进去了,“想了想… … ”感到自己不便进去,便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妹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编跳,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跟手踱脚的,一直跟到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喊喊喳喳有人说话。”她偷听到红玉和坠儿的秘密的话,便采取“金蝉脱壳”的法子,一面叫“颦儿”,一面故意往前赶,假装寻黛玉,并说:“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这段描写真是不同寻常!一、宝钗看到宝玉进潇湘馆,“想了想”,抽身回来,说明她考虑问题很周到;二、扑蝶时的动作和身姿,体现了这个少女的青春美;三、采取“金蝉脱壳”法,说明她很有心计;四、不说林黛玉往前跑过去,而说“蹲着弄水儿”,这明明是要告诉红玉和坠儿,秘密话被林黛玉偷听去了。这无形中使林黛玉得罪了红玉和坠儿。这样,无须作者站出来说话,宝钗的美与丑都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这真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毫无讳饰。
    宝钗有许多优点,除了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之外,就是知识广博,多才多艺,不仅懂历史,而且懂文学;不仅工诗,而且懂画。她的“论画”,许多见解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无形中又暴露了她好表现自己的弱点。她利用议论画画的机会,做了许多精彩的表演。就以使用纸来说吧,当宝玉说用雪浪纸时,她就发了一大通议论:“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我教你一个法子… … (即按盖园子时的图样画― 引者)你们也得另拢上风炉子预备化胶、出胶、洗笔。还得一张粉油大案,铺上毡子。你们那些碟子也不全,笔也不全,都得从新再置一份儿才好。”你看,别人是“不中用”的,只有她“中用”;别人是什么办法也没有的,因此要她来“教给你一个法子”;别人连“洗笔”之类的事情都不懂得考虑,需要她来作具体指导才行。多能!真是飘飘然起来了。她还显示自己画过画,画器、颜料都齐全。惜春说这些东西缺少时,她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只是你也用不着,给你也白放着。”又说:“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又是替人家开单子,又是“你们未必知道的全”,似乎只有她最能。为了显示自己“知道的全”,她开了一长串画具、颜料,甚至连“生姜二两,酱半斤”都开上了。敏感的林黛玉看透了宝钗的做作和故弄玄虚,干脆补充道:“铁锅一口,铁铲一个。”叫她“好炒颜料吃”。黛玉又看了一回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水缸箱子来了。想必她糊涂了,把她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多么辛辣的讽刺!宝钗又说:“写完了,明儿回老太太去。若家里有的就罢,若没有的,就拿钱去买了来,我帮你们配。”又逞一下能。似乎没有她“帮”,人家就配不来,什么也干不成。
    曹雪芹只是如实地写出了这个封建淑女的种种生动的表现,很少流露自己的看法。如果要叫曹雪芹说说对薛宝钗的看法,也许比今天读者的评论要好得多,因为曹雪芹毕竟是二百多年前处在封建时代的作家,她对封建淑女的印象当然比我们要好得多。“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就是他对宝钗的基本看法,只因“如实描写”,使我们看到了宝钗的许多缺点。
    三、理想型的美人― 林黛玉
    林黛玉与薛宝钗不同,她是个理想化了的人物。她的前身就是个绛珠仙子,是个神话中的人物。降生以后,多灾多难,年幼丧母,被送往贾府,不久父亲又病故,从此寄人篱下,用眼泪来尝还“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
    林黛玉的美是无法用工笔描写的。曹雪芹只是写了她的神韵:“两变似壁非壁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庸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蛟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个神韵是作者想象的产物,又反过来激发读者去想象。
    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多疑”、“刻薄”、话语“比刀子还厉害”等等,都是被夸张了的。这是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少女,她的斗争方式是奇特的。她是曹雪芹想象的新人,是在现实生活的感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想象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形象只能说有现实的影子,而不能说是现实的存在。
    我们不能完全知道曹雪芹到底怎样想象、怎样创造这个既美丽又奇特的世间所无的形象,但有些地方还是可以探索出来的。
    第一,林黛玉形象有作家想象中的仙女的气质。民间故事可以激发作家想象。如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蝙跃袅娜”和众仙女“荷袂翩跹,羽衣飘舞,蛟若春花,媚如秋月”,都借鉴了民间故事的想象和写法,这对创造林黛玉形象很有帮助。
    第二,“烂熟于心”。鲁迅所说的“烂熟于心”,是现实主义的“烂熟于心”。我这里所说的是浪漫主义的烂熟于心。作者在多次的想象中,在多次的梦中,早已有许多形象投影到自己的心灵中去,久而久之,这些形象已具备了相当充实的内容,作家写作时,这些形象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就会浮现出来。也许曹雪芹要把林黛玉写成与历来被迫致使的同命运的女性一样,但在他想象的“烂熟于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时代的叛逆者。曹雪芹有那样的经历,对现实有足够的反抗心,其想象力有足够的战斗力。因此他把林黛玉写成了这样的“怪人”。当然还应看到,作者想象过程中,并不会少了“魏晋风度”。他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时加人“魏晋风度”是很自然的。这种“魏晋风度”是现实的存在,但与浪漫主义的想象结合,就成了林黛玉所特有的“孤高自许”,并不等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阮籍。这可以认为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互相联系地想象。这种想象能使所写人物互为侧面,互相映衬。作者在写秦可卿、香菱、晴雯时,都写出了她们的风韵与林黛玉相似之处,这样,激发想象,让读者把林黛玉想象得更为美丽。其中晴雯映衬黛玉,效果最为明显。第十七四回这样写晴雯:王善保家的道:“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晴来骂人… … 欠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劝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她了。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论举止言语,她原有些轻薄。方才太太说的倒很象她,我也忘了那日的事,不敢乱说。”这里通过他人之口,侧面写出了晴雯“模样儿比别人标致”,其他丫头“都没晴雯生得好”; “像西施”;有“一张巧嘴”; “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儿又有些象你林妹妹”。后来把睛雯叫来了,“王夫人一见她钗弹鬓松,衫垂带腿,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来。”春睡本指杨贵妃的醉态,捧心本指西施蹙眉捧心之美,这里是指晴雯具有杨贵妃、西施的风韵。王善保家的、王夫人等人,虽然都骂晴雯,看不惯她,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的非同一般的美。从性格上说,晴雯又是那样纯洁、正直、泼辣、灵敏,这也和林黛玉有相似之处。以上互相映衬的写法,在《红楼梦》 中比比皆是,其经验脂砚斋早已替我们总结了,毋庸赘述。
    四、苗头型的美人― 尤三姐
    苗头型的人物与理想型的人物有同有异。同者都要经过想象,又都有现实的影子;异者理想型的人物比苗头型的人物想象的成分多,现实的成分少。如林黛玉与尤三姐相比,理想的成分多,现实的成分少。尤三姐虽也是想象的产物,但现实中已产生了这类人物的苗头。这要在劳动人民中去寻找,在封建思想禁锢较薄弱的地方去寻找。从表面上看,这类人物是全然由作家想象出来的,但实际止_是作家发现出来的。作者发现之后,再经过想象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塑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在封建时代,已经出现了敢于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女性了,不过没有尤三姐那么“老辣”、那么富有战斗性罢了。经曹雪芹的想象和加工,尤三姐更加“老辣”富有战斗性了,又更加美丽动人了。尤三姐的思想境界比在她之前所有反封建的女性的思想境界都要高。
    原载:《呼兰师专学》1997 年第1 期
    
    原载:《呼兰师专学》199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