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就写出一部《红楼梦》来”,很多人对王朔的这句话记忆深刻,但多半认为他是口出狂言,没有人相信,事实上也证明的确是一句大话。在国人心目中,《红楼梦》从来都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是文学顶峰的象征性标杆,怎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人,更有甚者,“版本不同的字,微觉眼生就会跳出来”(张爱玲语),其产生的文学及社会影响力从来不用怀疑。即便是如此,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又一股“红学”热——确切一点说,应该是《红楼梦》热——多少会有点出人意料。前些年,文学活动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甚至有出现危机一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学代表性的《红楼梦》仍具有如此的号召力,仍能成为许多人的精神读本与出版商趋之若鹜的目标,的确有些让人费解。 细心一点的人,在近期的图书市场上,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这一股《红楼梦》热的升温,周汝昌的几本近作屡屡登上畅销书榜,一大批与《红楼梦》相关的图书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一方面说明,《红楼梦》确是跨越时代的伟大作品,历经时间的冲刷反倒散发出了更为浓郁的魅力,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众多研究、评点乃至戏说《红楼梦》的书籍热销的背后,是不是也可隐约看成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红? 寻找出近期《红楼梦》热的源头,显然是件困难的事,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2002年新版的《红楼小讲》,可能是这一股热潮当中不可忽视的一本够“分量”之书。《红楼小讲》中收录的为周汝昌早些年为报纸所撰写的文章,篇幅短小,属带有一定普及性的写作,此次作为《大家小书》之一种出版,未曾想市场空前的好,短短时间内便数次再版。在此基础上,周汝昌一鼓作气,先后再推出《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成为这股《红楼梦》热中最受瞩目的“明星”。 不知是时间上的巧合,还是在周汝昌的启发之下,多种相关的点评《红楼梦》的著作纷纷推出,其中包括王国维、俞平伯等大家早年的评点本,印刷精美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也在一夜之间出现在图书市场上。有人统计过,仅在2004年,海内外出版关于《红楼梦》的书就达近50种之多,不可谓不壮观。 对于这股有点突然的“《红楼梦》热”,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认为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因为曹雪芹的去世时间目前尚存争议,有“壬午说”、“癸未说”、“甲申说”三种观点,不同的学派分别把2002、2003、2004年定为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如此一来,在2002年至2004年这段时间里,“红学”便分外热闹,而相关活动也显得较为频繁。 相比版本繁多的各类戏说、拆解、感悟《红楼梦》的图书,“红学”家们出版的著述尚属势单力孤一类。由于《水煮三国》等一批从经典著作中脱胎的书籍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回报,先天有着更多角度、更丰富内容可供解读的《红楼梦》几乎成了取之不尽的母体,从美食到性爱、从诗词到中医、从爱情到人情世故,人人都从《红楼梦》中寻找到了可供市场消费的资源,可以说,这一部分书籍成了“《红楼梦》热”中最直观的表象,也直接成就了市场的虚热。 每个人都有一个“红楼梦” 放眼这一股“《红楼梦》热”中林林总总的图书出版物,如果要做一粗略分类,其实大致是有迹可寻的:一类为高校、研究所等专业学者所出版的研究著作,也即传统意义上的“红学”著作;一类是从各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分拆、借题发挥式的解读,如《医说红楼》、《职场红楼》;还有一类是由普通爱好者所出版的文本,或者可称为“红楼随笔”。 除了周汝昌之外,蔡义江、吴世昌等著名红学家也都相继有相关著作问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蔡义江的《红楼韵语》是其多年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一次大成之作,吴世昌的《红楼探源》收录了多篇专论,其水准自不待言。 分拆、借题发挥式的解读式的书籍恐怕是商业味道最为浓厚的一类,或许也是“《红楼梦》热”中的最大市场受益者,当然也可能会是最受非议的一种。《幽默红楼》等等,《红楼梦》被细分到了极致。 如果说上一类读物是细分了《红楼梦》,那么文学青年的文字则是细分了读者群体,他们感受式的文本也许未必有多大的轰动,却自有价值,也自有读者在。较为典型的有《误读红楼》、《红楼女儿的现代生活》等,他们往往将个人的阅读感受与时下较为典型的社会情绪结合在一起,以轻松的笔触,为“《红楼梦》热”抹上一层温婉的色彩。 原载:《南方都市报》 原载:《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