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是一部对我国剧作家曹禺影响十分深远的古典名著。曹禺曾说:“我年轻读书时最受影响的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 。”①曹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红楼”氛围浓烈的家庭之中。小时候,父亲给他请了私塾先生,教的是孔孟之道、四书五经之类,然而他却偷偷看了不少古典小说,其中包括《红楼梦》。这些书在当时被认为是“闲书”,不登大雅之堂。但曹禺的父亲却并不顽固保守、父亲见他在书房里偷看《红楼梦》,不仅不阻止.反而赞叹地说:“《红楼》也是一篇好文章。”鼓励他认真读这部好书。最有意思的是,父亲和继母抽足了鸦片烟、变得兴致勃勃,便将曹禺叫到床前,听他们背古典诗词,让他也跟着背。继母与父亲一样,酷爱《红楼梦》,把书中黛玉的《葬花词》背得滚瓜烂熟,也颇能体会其中韵味,念叨伤心处,如诉如泣。少年曹禺从听不懂词意,但从继母的朗诵语调中,却能感受到其中悲凉伤感的味道:随着父母的领读,他也学会背诵了。《葬花词》的悲凉也潜移默化地渗入他的情感之中。从小,受父母这样的熏陶,使曹禺对《 红楼梦》 爱不释手 、反复精读,从而对这部著作的艺术魅力有着日渐深入的领悟 曹禺不仅从小深爱《 红楼梦》,而且是一位《红楼梦》的热情宣传者。尤其是在他的晚年,这种推崇日见频繁,并与他的创作经验谈紧密结合。阳80 年5 月.在谈到《论语》 、《孟子》 、《 左 传》 、《 史记》 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给他的影响时,曹禺说,在家塾教育中对他影响更为深远的却是当时被称为“闲书”的《红楼梦》、《 西游记》 这样的古典小说。11 月,在杭州召开的戏曲、歌剧现代题材作品讨论会上,谈到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时,他语重心长地建议到会的剧作家们“请你们多读读《红楼梦》 ”。② 在《 戏剧创作漫谈》 一文中,他赞扬《 红楼梦》 “把整个社会都反映出来了”。③ 1982 年秋,刚刚动完胆结石手术的曹禺,专程由上海赶往安徽安庆,参加全国戏剧家协会和安徽剧协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在会上曹禺做了长达七个小时的创作报告。在这次讲话中,他深情地回顾了《红楼梦》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希望中青年剧作家们反复阅读《 红楼梦》 ,因为《 红楼梦》 “正如我们读托尔斯泰的小说《 安娜· 卡列尼娜》 、《 复活》 、《 战争与和平》一样”,这些作品“反映人生的丰富和复杂性,也不是读一遍就能领会其中的奥妙”。④ 曹禺,作为一位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他的卓越艺术贡献已为中外人士所公认,他之所以能创作出一系列能毫无愧色地列于世界戏剧之林的杰作,在艺术上是融化了众多艺术大师精华的结果。《红楼梦》对曹禺创作的多方面的影响,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仅就现在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一 从整体上反映社会,在人物身上体现出时代精神,揭示出能够打动人灵魂的人生道理,这是《红楼梦》 对曹禺创作产生的第一位的影响。 《 红楼梦》 写的虽然是几个贵族之家的兴衰破败,但曹雪芹所展现的艺术视野却十分开阔。纷繁复杂的封建末世,从王公贵族到市井小民的社会百态,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描绘中,就象实际社会,尽管千头万绪、参差错综,却都相互联系、浑然天成,仁富多采地展现在世俗生活绚丽多彩的艺术画而里、曹禺深深地领会曹雪芹的这巨大艺术成就:他认为,曹雪芹是一位“广泛了解真正的生话”的伟大作家,《红楼梦》反映的生活不是那么狭窄,不被某个问题箍住,而是“把整个社会都反映出来了”,,[5],它在人物身上体现出了时代精神,它燃烧的是“经久不灭的火,而不是一阵风”。他认为“艺术的火焰经久不火地燃烧着,这才是伟大的著作。人们永远看到它的光辉,从中能了解到做人的道理”。《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反映了“人生的丰富和复杂性”。 受《 红楼梦》 的启迪,曹禺在他的戏剧创作中也十分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努力开掘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四幕话剧《雷雨》是一部反映家庭生活的悲剧,但是作者的视野却并不局限于家庭,它努力开掘题材所辐射的生活面。作者构思的矛盾冲突极其错综复杂。主要矛盾是煤矿资本家周朴园同他妻子繁漪的矛盾,通过这一矛盾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腐败和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冷酷。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周朴园同鲁侍萍的矛盾.从历史的深度上鞭挞了封建旧 礼教对劳动妇女的蹂躏和残酷迫害,又通过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了 二十年代初我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通过周朴园对工人运动的血腥镇压,进一步揭露了这个买办资本家的极度残忍和狡猾奸许。因此,尽管《雷雨》 的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它的主要内容,揭示的却是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悲剧。正是通过这个悲剧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暴露了封建买办资本家对人性的摧残和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在《 日出》 中,曹禺则采用“横断面描写”,的结构方法,反映了比《雷雨》更为复杂、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吃人的社会以及那帮走向崩溃的荒淫无耻之徒。在剧中,剧作家揭示了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社会层面:一个是由金八、潘月亭、张乔治、黑三、胡四、顾八奶奶等人物构成的“鬼”的世界,他们过的是花天酒地、奢侈淫欲的糜烂生活;另一个是由黄省三、翠喜、小东西等下层人民构成的“人”的世界,作者怀着满腔的同情,描绘了他们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人吃人的黑暗世界。黄省三全家服毒的惨剧,小东西、翠喜的悲惨境遇和真挚感情,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旧社会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透过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和陈白露的悲剧,让观众思考:“人应该如何活着?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样一类的人生大问题。 即使在根据小说名著改编的剧本中,曹禺也努力开掘剧作的内涵,从更深的层面上,揭露旧的、腐朽的制度对人性摧残所造成的种种罪恶,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1942 年写作的四幕话剧《 家》 ,是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但剧作家的创造性却在于他通过迂回曲折的形式反映社会悲剧,达到了别开生面的悲剧效果。话剧《家》揭露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主要有两种冲突形式,一种是觉慧等与封建卫道士、伪君子冯乐山的冲突。这是一种正面冲突形式。作者让冯乐山上场,通过觉慧给以正面的揭露和打击。这一种形式,作者在剧中表现得很成功,也相当有力。但话剧《家》 更主要的冲突形式是觉新、梅、瑞压三个青年人相互之间的矛盾。这三个人都是善良的青年,但他们之间却产生了不该由他们负责的复杂、痛苦的矛盾,造成了大家的不幸。这种通过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给无辜青年造成的精神上的内伤来鞭挞封建制度的表现方法,比较曲折,在某种意义上能更为深刻地表现世态人生。这比描写聪明、美丽女子嫁给愚蠢丑陋的男人,年轻姑娘嫁给老头这种不幸更能发人深思。一些有情意、互相爱恋的、应该得到幸福的青年,处在封建婚姻制度下,遭到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这种描写更显示了这种悲剧的时代根源,更能激起观众对旧制度的痛恨,对善良无辜青年男女的深切同情,也使剧中所要揭示的“妥协就是死亡,战斗才有生路”的人生哲理体现得更为深刻有力。 真正伟大的作品,总是作家经过多少困苦和艰难才创造出来的。通过反复阅读《红楼梦》,曹禺深切地领悟到:“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作家的那个极其亲切又极其真实,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 … 如果作家没有那个活生生的思想.那个深刻的感受,那么.作品的艺术生命就短。艺术生命长的作品,它总是打动人的灵魂,叫人多懂人生的道理”。[6] 正因为懂得这个创作真理,蔺禺在自己的创作构思中,剧中人物总、是来自现实生活感知的启迪,是他长期观察、体验过的生活印象的结晶,这是他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剧中人物的原划,或亲戚、或朋友、或熟人、或作者自己,都是曹禺烂熟于心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气质性格、遭遇经历,他耳染目濡,太熟悉了,“也许在写前没有想到他们,一提笔,他们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7]。曹禺的学生石羽说他的剧本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可以摸得到、感觉得到的,这就同曹禺的剧作扎根于生活,他在生活中感受过、体验过、思考过这一特征密不可分的。即便是改编,曹禺也十分尊重这一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在改编小说《家》时,在选材上曹禺扬长避短,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他说,读小说《 家》 “感受最深和引起当时思想上共鸣的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8]在实际生活中,曹禺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感触,无论是他姐姐的死,还是他自己不幸的婚姻,许多他见到的朋友的婚姻悲剧,都使他深深感受到旧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年占人的巨大束缚和精神仁的残害。所以在改编《家》时,就以觉新、梅、瑞珏三个人物的婚姻问题作为剧本的主线,而将小说描写觉慧的部分(如学潮,办《黎明周报》和觉慧的许多朋友黄存仁、张惠如等人的进步活动)都适当地删去了。由于他所选择的部分是自己感受到的、思考过的内容,他就不仅是选和删,而且能增加、发挥;不仅是一般的枝节的增加,有些场景完全是大大地发挥了。最典型的是第一幕婚礼的描写。婚礼在原小说中总共只有一百多个字,但在剧本中却发挥成整整一幕两场的戏,舞台演出长达一个小时,占全剧近三分之一篇幅。正因为曹禺在创作思想上,熟知《红楼梦》这一巨作之所以能获得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真正奥秘,才使他在取材时自觉地选择自己真切感受过、思虑过的内容,在创作中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创造。 二 曹雪芹的《 红楼梦》 不仅在总体构思的形成上启迪了曹禺的戏剧创作,它在人物塑造上的巨大成就,对曹禺的剧作构思影响也十分深刻。 曹禺说,《 红楼梦》 “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起先读,和许多青少年一样注意的是书中的故事,“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先看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怎样来往,又怎样分开,怎样生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描写也很吸引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将注意力转移到小说对人物的描绘上,二读《红楼梦》注意到王熙凤,三读《 红楼梦》 “就注意到大观园中的一些丫头了,她们之中最可爱最了不起的是晴雯”,还为晴雯之死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四读《 红楼梦》 “就注意到贾政和贾母,贾政是个伪君子,贾母最让人讨厌。随着我的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这两个人物逐渐有了较深的认识”。五读《红楼梦》 “就注意到了袭人和薛宝钗”。⑨ 《 红楼梦》 的人物描绘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褒贬,对曹禺正义感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读《红楼梦》 给人的影响,并不是叫人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有势的人,不叫人羡慕,他们使我憎恨,最讲义气的还是穷人。《红楼梦》中,那一群枉死鬼的丫头们使我逐渐明白这个社会。”[10] 在一次谈话中.他又具体谈到:“小时候读《 红楼梦》给我的影响,并不是叫人羡慕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对贾琏之类就很憎恶、越有钱有势越不叫你羡慕,反而觉得倪二讲义气,还有焦大,他骂得痛快极了非常同情晴雯之死,还为那些丫头的不幸暗暗流过眼泪。”[11]还在童年时代,《 红楼梦》与《 水浒传》 、《 西游记》 这些古典名著就培养了曹禺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的朗朗硬汉的民上主义思想,从中吸取了他日后创作中“人民性”的丰富养料。在艺术土,《红楼梦》刻划人物的技巧让曹禺叹为观止,通过精读《 红楼梦》 ,曹禺体味到这部小说中“人物个性都那么丰富、深刻、复杂,不是一眼能看透。”[12]这一点对他的戏剧创作启发很大。 《 红楼梦》中的人物多达四百余人,虽然纷繁多姿,却一个个生气勃勃、血肉丰满、个性鲜明,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色彩的、立体的,象生活本身样丰富复杂。这一点,曹禺通过反复阅读,深得其中味。在他自己的剧作中,他也善于真实地刻画人物,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例如,《日出》 中的陈白露.作者就充分地写出了她的复杂性格。“她憎恶现实,又憧憬美好的过去。她在矛盾的夹缝里活着:她象是懦弱,但她毕竟坚强。她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有她胆大斗狠的一面。对她来说,生命有时是火热的。方达生对她的感情,拉着她倾向光明,但是终于拉不动,她消失在黑暗中了。她是个绝望的好人。”[13]其余如《 雷雨》 中的繁漪、周朴园,《 原野》中的仇虎、金子 ,《 北京人》 中的愫方、曾皓等也都是具有丰富性格色彩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14] ,这样的人物就必然有着艺术形象所特有的生动的艺术感染力。 对《 红楼梦》 人物塑造上的独特成就,鲁迅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 的价值,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环,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15]在《 红楼梦》 中,贾宝玉、林黛玉是作者肯定、赞美的人物,但作者并没有把他们写成尽善尽美的完人。宝玉的纵鸳习气,黛玉的孤傲、偏狭都如实描写。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不仅他歌颂、同情的人物性格写得丰富、深刻、复杂,而且他所抨击的人物也同样不是一眼就能看透,具有斑斓绚丽的色彩。这一点,曹禺在评价《红楼梦》时,曾有很精辟的阐述。他说:“我第二次读《 红楼梦》 就注意到王熙凤了。这个人物多么毒辣、阴险,但又有活泼、可爱,讨人喜欢的一面。她聪明伶俐,把贾母哄得没有她不行。她和贾琏吵架多么厉害、泼辣,她害死尤二姐非常阴狠,这些描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人物帮助我认识封建社会,和我后来写剧本也有一些关系。”[16] 《 红楼梦》 对曹禺剧作人物塑造影响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 北京人》 的创作。在这个剧本中,曹禺注意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即使是他所厌恶的人物,写的是一群废物,也丝毫不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简单化。他写曾皓这个封建家长,既表现他自私、腐朽、虚伪、冷酷、性变态的一面,同时又写出了他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他的聪明:他一眼就能看穿思鳃、江泰的目标是要他的钱,儿子文清的不可救药;又写出了作为一个晚年丧妻老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他写江泰,一个潦倒的留学生、好吃懒做的寄生虫,既写出他夸夸其谈、无能平庸的一面,同时又写出了他心直口快、正直、有自知之明的一面。有些事他也能一眼看穿,有时他也想振作一下,然而最终仍一事无成,写出了一个有灵魂的活人。在思懿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王熙凤形象的塑造对曹禺潜移默化的影响。思靓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支持者。她虚伪、狠毒,表面上奉承曾皓,背地里咒他,望他早死。曾皓中风,她首先想到的不是救人,而是偷他内衣中藏着的存折。对情敌愫芳,她恨之入骨然而在表面上夸奖她,显得谦和、大方、实则口蜜腹剑、尖刻、毒辣。最后她采用王熙凤一样的毒计,主动提出让丈夫义清将愫方收为小妾,以便日后可以肆无忌惮地折磨她,置她于死地,用心歹毒,犹如蛇蝎。然而,作者在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这个女人精力充沛,有才干,能说会道,她爱儿子、爱丈夫。在生活的有机联系之中,按照人的本来面目,写出了活生生的人物。正因为如此,《北京人》一问世,立即受到文艺界高度的评价。文学巨匠茅盾撰文说:剧中“这一群人物,写得非常出色,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情感.都刻写得非常细腻,非常鲜明。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无疑问的、这是作者极大的成功”。[17]而这成功之中.就有《红楼梦》艺术营养滋补的一份功绩。 三 1959年,在一次讨论话剧发展的座谈会上,曹禺在书面发言中,再一次提倡大家读曹雪芹、鲁迅等人撰写的名著,他说:“要学习他们安排故事的本领,描写性格的本领,遣词用字的本领。剧作家不能只读剧本。一切文学艺术都是相通的,要扩大眼界,丰富我们的修养。”[18]曹禺从《红楼梦》中不仅借鉴了曹雪芹芹人物塑造的经验.而且在安排故事、遣词造句等等艺术形式的体现上也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 曹禺剧作的总体构思来自生活的启迪,是“从生活中挖出来的”,经过艺术想象对生活印象进行重新组合,再创造出富有独创性的戏剧形象,这是曹禺剧作构思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曹禺剧作独特的艺术地位,保证了他剧作持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然而,这丝毫不排斥他在构思过程中,中外艺术经验的借鉴所产生的作用。实际上曹禺爱读的、读得人迷的文学、戏剧作品不仅影响到他早期作品的构思,而且影响到他中期、后期作品的构思。他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剧作《北京人》的创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此剧中的许多人物,愫方、文清、思彭、曾皓、江泰,甚至次要人物袁园、曾霆、瑞贞都是有生活原型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一段故事。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如何凝聚在一起,构思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一构思过程中,作者感受很深的、读得人迷的文艺、戏剧作品就不知不觉地起了贯串、编织、深化的作用。 在戏剧创作构思中,结构的构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曹禺多次强调“戏的开头和结尾的技巧也要细心学习。”他指出“莎士比亚对于如何用戏征服人,想得非常好。所以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开头与结尾可以好好地研究。”[19]不仅古典戏剧名著可以启发剧作家,优秀的文学名著也可以给剧作家以触类旁通的启迪。一部《 北京人》 从哪里切人?这就是一个具体的结构问题。《红楼梦》出色的构思无形中点燃了曹禺的思路。一部《 红楼梦》 几百个人物,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从哪里写起?动笔之前,曹雪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正文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写起,让这个乡村农妇进入繁华似锦的富贵之家.处处形成贫富对比。这样的构思意图,可以更加深刻地揭露贾府的骄奢淫乐,展现贾府由盛至衰的历史过程。曹禺在构思《北京人》时,受此启发,从文清幼年的保姆陈奶妈带着孙儿小柱子中秋节进曾家拜节写起。通过这个人物的嘴交代出曾家大门原来“不是兰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 “一年到头单这人小官的门包钱,就够买地、娶媳妇、生儿子!”将昔日曾家家运旺盛时期宾客盈门与如今债主逼债,一副穷愁潦倒、没落衰败的模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由此逐步揭开全剧的冲突:一个穷愁潦倒的破落户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还要维持往日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兄弟友爱、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的架子,为此后曾家内部为钱而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揭开了序幕。 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曹禺对戏剧语言的艺术化高度重视、他认为:“我们写东西.文字上要注意,一方面要通俗,一方面要有味道,有诗意,含蓄无穷”, [19]这是曹禺对剧作家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曹禹剧作语言特色之、他的剧作语言就是十分通俗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达到了日语化和诗意的完美结合。 用纯粹的经过提炼的口语从事戏剧创作,这对相当一部分剧作者来说是能够做到的,但要在通俗的语言中表现出诗意来,这就是更高的要求了。然而,曹禺的剧作却能将这两者结合得十分完美。读《雷雨》,我们可以从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的心在跳动,感到他对那郁闷、令人窒息的家庭和社会的无比厌恶;在《日出》中,观众感受到紧张、嘈杂、闷热和烦躁.宇宙似乎要它黑成一团。这种灼热的情绪在剧本的语言中都浓烈地流动着。 戏剧的语言洋溢着燃烧的诗情,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艺术熏陶的结果,是中外名著语言艺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感染的结晶。在众多名著的熏陶中,曹禺爱读的、读得入迷的《红楼梦》无疑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红楼梦》被人们誉为““诗化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美丽、浓郁的诗情充溢于艺术整体的创造,不仅体现在诗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而且体现在诗化的语言中,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中,诗词、赋竟有190首之多,它们不仅是曹雪芹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氛围。众所周知的长歌词《葬花吟》,就是林黛玉悲剧命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葬花,也就隐喻着她自己的青春将被埋葬。剧作家曹禺从小就沉浸在《 红楼梦》 的艺术氛围之中。他的父母不仅鼓励他读《红楼梦》 ,而且让他从小就感受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惋缠绵的悼亡哀调。正是这种自小就受到的艺术熏陶,使少年曹禺对古典诗词有颇深的领悟。现代心理学指出:幼年的情绪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红楼梦》浓郁的诗意留给曹禺的印象是如此之深,到他30 岁写作《北京人》 时,使他语言的诗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 北京人》中,戏剧气氛的渲染与诗化的台词紧紧地结合,创造了浓郁的诗情的艺术氛围。大幕一拉开,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古色古香、略显破败的小花厅。小花厅外蔚蓝的天幕上飘着三两朵白云,一座占老的大钟迟缓地迈着“嘀答嘀答”的步子,室外传出一片燎亮悦耳而冷冷的鸽哨声。观众一下子被这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规定情境吸引住了。随着剧情的展开,窗外细雨霏霏,曾皓的孙儿曾霆有口无心、摇头晃脑地在书斋里读《秋声赋》 ,带着与瑞贞既互相慰藉而又不能互相了解的破碎的心情,深夜卖硬面摸摸的叫卖声,… … 种种情调和诗化的语言将观众的心一个一个都带到了正在衰败的曾家。1941 年《 北京人》 在山城重庆首演时,评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看《北京人》 ,使人想到大观园和《 樱桃园》 (契诃夫作): “有人说,《 北京人》 是从两园― 大观园和樱桃园一来的”如,这样的联想不无道理。在曹雪芹的《红楼梦》 中,用大量的诗歌和诗化的意境衬托人物性格,造成全书浓郁的诗情。曹禺受此影响,在《北京人》 中,也有意识地运用了《 钗头凤》 、《 秋声赋》 等古典诗词穿插剧中,与诗化的台词融为一体,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在封建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所特有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使剧作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在谈到《 红楼梦》 对自己的影响时,曹禺有感而发地说:“读一本好书,要一遍二遍反复读,才能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和懂得它的艺术生命力在什么地方“。[20] 在语言艺术上,曹禺读《红楼梦》不是一枝一节地手写影响,而是在总的艺术氛围、诗的意境中吸取芬芳,形成他剧作独特的民族风格。正如茅盾先生所指出的:“就一个知识分子的从事文学而言,他在试笔以前所读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他爱读得,读得入迷的部分,往往会影响大盘他的初期作品。”[21]曹禺读得入迷并悉心琢磨过的艺术范本——《红楼梦》,对他早期、中期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当然,曹禺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毫无愧色地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杰作,在艺术上融化了众多艺术大师精华的结果。即以影响曹禺的中外小说家而言,除曹雪芹外,还有鲁迅、郁达夫、托尔斯泰、狄更斯、笛福、莫泊桑等多人。然而,《红楼梦》对于曹禺戏剧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 [1][4][9][19][22]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剧本》1982年10月号。 [2][3][5][11][13] 曹禺《我对戏剧创作的希望》,《剧本》1981年1月号。 [6] 曹禺《戏剧创作漫谈》,《剧本》1986年7月号。 [7]张葆萃《曹禺同志谈创作》,《文艺报》1987年第2期。 [8]《曹禺同志漫谈〈家〉的改编》,《剧本》1986年12期。 [10] 曹禺《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戏剧论丛》1981年2期。 [12]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 [1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15]曹禺《自己费力找到真理》,《人民戏剧》1981年第6期。 [16]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7]矛茅盾《读〈北京人〉》。香港《大公报》1987年2月6日。 [18]曹禺《切忌“浅尝辄止”》,《戏剧报》1989年第5期。 [21]胡风《论曹禺底〈北京人〉》,《青年文艺》1942年10月。 [23]茅盾《创作的准备》。(《矛盾论创作》). 原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六年第四辑 原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六年第四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