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欣赏琐拾(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延祜 参加讨论

    玲珑山石有深意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贾政带着宝玉和众清客来到一处,这里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正如贾政说的:“无味的很”。这地方就是后来薛宝钗居住的蘅芜院。众人刚一进门:
     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围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
    作者把这块“山石”安排在蘅芜院门内,恰到好处。山石一遮,使人无法一下子领略庐山真面目。蘅芜院内一切隐而不露,突出了一个“藏”的意境。如果我们结合这里的女主人薛宝钗的性格加以分析,就能进一步理解这一遮一藏的深刻含意。
     薛宝钗平时“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元春从宫中送出几个灯谜来,宝钗一看并不新奇,早猜着了。可是这是皇妃的谜语,如果一猜就中,那就显得妃子太平庸了。所以她故意连说:“难猜”,她在“装愚”。贾母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年老的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便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她投人所好,假装与人同好。黛玉讥讽她在别人佩戴的东西上特别留心,薛宝钗听后,“回头装没听见”。“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就是她为人处世的“插天的玲珑大山石”,把她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悉皆遮住”。蘅芜院的建筑格式与薛宝钗的为人有着象征意义。
     绕过蘅芜院门前的山石,我们才能看到院内的景色。这时贾政又不禁赞道:“有趣!”
     院内无一树花木,只有许多异草。这和薛姨妈向王夫人介绍薛宝钗时说的“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几、粉儿的”是一致的。但是这满院的异草却大有意趣。首先,这些“异草”“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簷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大多是盘绕寄生的藤蔓类植物,它不能独立生长,只能借助其他乔木山石攀沿而上。这些不禁使人发生一系列的联想:薛家依附贾家势力,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薛宝钗要与宝玉联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这些牵藤引蔓的植物的寄生攀沿性多么相象。其次,这里的“异草”“或花如金桂,味气香馥,非凡花之可比。”院内花卉如薛荔、杜若、蘅芜、茝兰等都是香草,处处香气馥郁,这和薛宝钗这位容貌美丽整日吃冷香丸的美人也是恰相符称的。连贾宝玉这个从小就喜欢脂粉钗环的人从她身上闻到“一阵阵的香气”都“不知何味”。再次,院里的“异草”“或实若丹砂”,“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说明这里虽是异草仙藤,但终于不能离俗脱尘,都结出了火红的果子,而且还不止一个,却是串串累累。这正是薛宝钗积极用世思想的侧面表现。她不慕虚幻,而重实惠。不正是这位后来贾府女主人也给贾家结下了一颗希望之“果”吗?
    薛宝钗是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香美人。性格无情,容貌动人,既冷又香。外表装愚,内含机心,这种矛盾的统一,世人对她琢磨不透。蘅芜院也象她的主人一样,门前山石遮掩,不能让人一览无余。蘅芜院出石花草与人物性格配合谐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潇湘风雨最多情
     《红楼梦》中有两次风雨写得最出色:一是贾宝玉看龄官画“蔷”字时的一阵夏雨,一是潇湘馆薄暮时的一场秋雨。
     在中国诗词戏曲中风雨的描写总是作者抒发感情,映衬心境的重要手段之一。风雨本无情,有情人写之,感情色彩就大不相同,且什么风雨配合什么心情似乎有了定格。大风大雨往往壮人情怀,悲壮激越。所以刘邦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千古佳句;陆游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抒发;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为荆轲大壮行色。相反连绵的春雨秋霖,往往添人愁绪。所以贺方回把“闲愁”之多比作“梅子黄时雨”;自朴的;杂剧《梧桐雨》中,唐明皇思念杨贵妃时那场秋雨更是撩人情思:“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醉了,雨更多,泪更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洪昇耷《长生殿》里也是用秋雨映衬明皇凄苦哀怨的心情的:“渐淅零零一片凄愁心暗惊,……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稻愁人血泪交相迸。”
     冷雨敲窗,雨打梧桐,雨洒芭蕉、枯荷,雨滴竹梢,在黄昏深夜,万簌俱寂的时候,一声声,滴滴嗒嗒,最为分明,如泣如诉,使伤感悲苦的人最容易牵动愁绪。曹雪芹深谙情景交融的奥妙,所以潇湘馆景物的描写一如其多情多病多虑的女主人。这里是千竿翠竹,苔痕斑驳,曲折的游廊,羊肠似的通道,绕阶围房九曲回肠般盘旋竹下的尺许宽的小渠,小小的房舍,小巧玲珑的家具陈设,绿色的纱窗,暗淡的光线。一景一物无不那样纤弱幽暗,都染上了林黛玉孤高自赏,凄楚哀怨的色彩和情调。在这色彩之上,作者在四十五回又添了浓重的一笔,凄苦惨淡的色调更加强烈。当时正交秋分,黛玉旧疾又发,随贾母玩了两天,劳神过度,又咳嗽起来,比往常都重,自己认为是不能好了,心情非常颓丧。和宝钗话起家常,又感叹自身孤弱无依,寄人篱下,羡慕宝钗能享天伦之乐,有家有业。在这里为了配合这种心情,作者有意在潇湘馆安排了这场秋风秋雨: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得沉黑,兼着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感慨万端,愁绪连绵之时又读了《乐府杂稿》的《秋闺怨》、《别离怨》等伤感诗篇,遂有《秋窗风雨夕》之作:“……残漏声催秋雨急;连霄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字字血泪,声声动情,达情景交融之极致。当晚睡下又羡宝钗有母有兄,又想和宝玉虽好,终避嫌疑,不免担心,“又听见窗外竹梢雨滴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方渐渐的睡熟了。”窗外天公流泪,屋内愁人暗泣,雨泪交织,情景浑一,风雨助人凄凉,人感风雨触动闲愁万种。感伤气氛异常浓烈,人物性格更加深化。第五十九回里蘅芜院也下过一场雨,但不是秋雨,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日破晓,宝钗及启户视之,见院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拳。”春雨过后的景象是“土润苔青”,并马上唤起湘云等人,宝钗欣喜心情见于笔端。秋雨、春雨普降大观园,而独于黛玉处写秋雨,于宝钗处写春雨,作者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
    稻香景色藏幽怨
     李纨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个二十几岁的寡妇,在《红楼梦》中给人的印象似呼已过中年,正如冷子兴说的“竟如槁木死灰一般”,自己也自称“稻香老农”。她象封建社会其他死了丈夫的贵族少妇一样,被摒于繁华的尘世之外,只能隐居一隅,孤独地打发着青春年华。所以李纨只配住在稻香村。未到稻香村之前,首先看到的是“青山斜阻”,这青山与蘅芜院的山石不同,它能寓意在于隔阻开稻香村与大观园其他花柳繁华地的联系,隔阻开李纨作为一个青年女子应该享受的爱情生活的幸福。
    转过青山之后,“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都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一座青山、一带泥墙、两溜青篱团团围住“数楹茅屋”,这固然是为了突出稻香村的农村景色,但也不免给人一种暗示:它象是人间社会的一道道樊篱,幽囚着李纨,葬送着美妙年华。连这里的树木幼嫩的枝条都不能按自然天性舒展地生长,被硬编成篱笆,犹如李纨那被扭曲了的人性。
     对于这种人造景色,贾政非常赞赏。他的封建思想决定了他的审美观。认为“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贾宝玉与之针锋相对,他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然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这对青年寡居的李纨当时的生活处境是有象征意义的。稻香村的景色是背人性,悖世理,孤傍无依,违背自然天成之趣的。李纨不也是在背人情,悖世理的封建礼教导演下“人力造作”成的“强为”的畸形儿吗?
    在大观园只有稻香村的篱笆用了桑、榆等树木,这是突出稻香村农村景色的需要。另一方面,桑、榆在中国又可比作晚暮之景,引伸为人的垂暮之年,故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李纨自贾宝珠死后,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心如死灰,尽快“老化”。在封建社会寡妇无论多么年轻,打扮得越老越朴素越好,表示自己已经死灭了对家庭、爱情幸福生活的渴望。李纨虽然是—个二十几岁的少妇,可是礼教强迫她的心境必须进入暮年。如只有在茅屋纸窗下作些针黹女红,课子成人,以慰桑榆晚景。
     但是李纨终究是一个年轻女子,她的精神生活并未完全干瘪。她喜欢栊翠庵的红梅,要宝玉替他折一枝来插瓶。探春起海棠诗社,李纨不会作诗,却自荐作了掌坛社长,并把稻香村作为社址。还说:“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闹什么,因而忘了,就没有说。”可见李纨是热爱生活,不甘寂寞的。这不禁使人想到了那几百枝如“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喷火蒸霞”把春意写得异常热闹,与泥墙、茅屋、青篱、土井、桔?的色调大不相同。当然,杏花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寓田园风光之意。可是在泥墙之内,探头而出的杏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那么这如火蒸霞的杏花,是否可以说对李纨青春守寡,又不甘孤寂的心情有着映照意义呢?
    原载:《名作欣赏》1984年5期
    
    原载:《名作欣赏》1984年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