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宝钗的悲剧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吴彦萍 参加讨论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成的《红楼梦》成就了伟业,感动了世人。《红楼梦》是一出大悲剧,他写出了美,又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在这个大悲剧中,钗黛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无情与命运的宿孽。
    但在评价这二人时,大多数人更同情黛玉,觉得宝钗的结局是咎由自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便是一个非常“真”的人物。当我们走进《红楼梦》,走进宝钗的悲情人生时,便能深刻感受到它的深刻与凝重。
    一、不凡的学识与才华
    宝钗出身继世之家,生来美貌聪明。从小受父之爱,“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自父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在这样一个狭隘的生存环境中,在那个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发达的交通的时代,宝钗凭借后天的努力获得自己的智慧。
    整理一下宝钗的学识,你不能不惊叹这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的才华。
    她当过宝玉的“一字之师”。元春省亲时,宝玉用了元春不喜的“玉”字,宝钗即时指导,改为有出处的“蜡”字。她多识于鸟兽虫鱼名,一贯为同辈推服。第七十六回借湘云之口极赞宝钗知识广博,为她要查“棔”为何意,宝钗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叫做朝开夜合的”。有着开铺的家庭背景,她于医药卫生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忧为丰富。劝宝玉不要喝冷酒;王夫人弄不清丸药的名称,只说了“金刚”二字,宝钗马上说出:“天王补心丹”,对黛玉常吃的药,宝钗批评说“太热”,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她对戏曲也通晓。第二十二回,她向宝玉介绍《山门》,谈“排场辞藻”,赞音律“铿锵顿挫”,喜得宝玉“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绘画,她见识了得。惜春画大观园图,宝钗就此讲了三段话:先说山石树木、楼阁房舍、人物方面的布局、界划、安排等;再说绘画所用娟纸料及起稿步骤等;次是开列画具、颜料及画器的单子,一气口授了四十四样。她的内行细致令人咂舌,俨然一个老画工。
    大观园里最能显才的要数诗词。在众人眼里,宝钗是可与黛玉比肩的不二人选。她做的诗屡屡夺魁,且颇有理论。对诗的题材,她以为“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对于诗题诗韵,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黛玉做《五美吟》,她评论道:“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对正经书文,她不仅熟知,而且见识不凡。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与探春在理家务时的一段对话:探春道:“……从那日起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道这事,但你们都是念过书识字的,竟没见过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在偶尔的这么一次协理家务中,充分显示了宝钗对人事的观察细致考虑周全注重效果。既符合大家之规,又努力减少矛盾。从她的话里,我们读到的是不失学问的事务,是不乏高雅的世俗,是活泼而民主的气氛,是一个人的文化品质与品味,这是能干精明如王熙凤根本没法比拟的,作者借助它传递了对人事管理的理想状态。
    二、得体的为人处事之道
    惯用春秋笔法的作者冠“时”字以宝钗,“随分从时”,“随时俯仰”是这位识理明礼的年轻女孩儿的突出特征。“宝钗做人,黛玉作诗”——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点的含蓄有味。以白话来讲,宝钗注重对社会规范的服从,讲究礼节礼数,善以他人的意愿待人接物,多克己而少任性。
    在家中,父亲去世后,一心为母亲分忧解劳;她的准嫂子香菱因为她而得到生命中虽短暂却难得的呵护与快乐;她的婢女莺儿说到自己的小姐是发自内心的赞美与骄傲。
    在贾府,她对长辈极尽尊崇与孝顺,屡屡受到贾母、王夫人的赞扬,她是同辈姊妹兄弟的好友,最典型的有她为湘云出谋划策请客事宜,看望病中的黛玉,对邢岫烟的照顾。她还是众多下人的拥戴者,从袭人对她的多次称赞和赵姨娘感叹她会做人等无不显出她待人接物的周全。
    三、深刻而凝重悲剧意义
    宝钗以自己深厚的学养,自觉的认同,竭尽全力地实践了社会赋予人的责任。这也让她成为贾府上下口碑最好的人,并最终成全了自己的金玉良缘。可是,命运的捉弄却如影随形, 她所处的社会是那样的病态,生活中的矛盾、麻烦、苦恼像风一样时时吹拂着她,作品中写她听母亲说了马上成婚的理由,并申明已经应承后,“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第九十七回)。她不可能不知道宝玉爱的根本不是她,但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与宝玉结婚,正是宝钗为人的最高境界。因为她既是牺牲品,又要为这场悲剧做枪手。在这场闹剧中,黛玉只是被“死葬”,而宝钗却是被“活葬”。她成为家族的牺牲品,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宝钗的悲剧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个人的修身养性与道德约束无法逃避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逃避不了无常,无法实现个人的幸福。她的所有现世的努力与合理的追求皆以失败告终。这个个人的、似乎偶然的悲剧向世人揭示了个人的渺小,他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也揭示了理性的局限,它的光芒穿不透社会、时代的迷雾,它的力量解不开人与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结。
    因此,在我们把更多的同情给了黛玉,并赞赏她敢于彰显自身价值的同时,我们却无法避开宝钗的悲剧。她的悲剧更具有社会普遍性,更深刻凝重,也更令人伤感无奈。回想起小说开头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许我们能更深地体悟到悲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曹雪芹.脂砚斋全评·石头记[Z].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原载:《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年第11期
    
    原载:《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