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明末清初的戏曲文学家、戏剧理论家。他生于明末万历年间,曾两赴乡试,前次名落孙山,后次因兵乱而折回。清以后,李渔家道中落,50岁那年,他在金陵开翼圣堂书局,后改名为芥子园,并家设戏班,开始从事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先后出版了《李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等戏曲小说、理论。尤其是他六十岁时所著的《闲情偶寄》,更是他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除了众所熟知的戏曲理论外,还论及了园林建筑、器具古玩、饮食烹调、种树养花、医疗养生等诸多生活美学方面的内容。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总结了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生活体验,为后世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在李渔逝世后不到八十年的时间,一部被后人尊崇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著作《红楼梦》问世。由于我们对其作者曹雪芹的过去所知甚少,很难知道他是否读到过《闲情偶寄》,是否与李渔就美学观点上有着共鸣,然而这两部著作都扎根于明清美学这片丰腴的土地上,因此在中国文化史、美学史上必然有着解不开的血缘之情。 一、集明清两代南北园林之精华的大观园 明清时期,由魏晋两代开始萌发流传的园林艺术渐趋成熟,私家造园之风日盛。这些私家园林通常建于闹市之中,面积不大,但正如李渔所总结的:“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主多是些文人学士,他们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中,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这些私家园林大多选址江南,今天苏州、扬州、南京等地所留存的园林精品,大多建于这一时期。这些精致小园的主人有的本人就是造园家、园林美学著作家,对园林艺术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又是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滋的大家,他既是园林建筑家,曾先后为自己修建了层园、伊园、芥子园三座精品园林,又是戏剧家、小说家。他将其园林美学观积极引入小说创作之中,《十二楼》就是由十二篇以园林中的楼宇为背景的故事组成的小说集,而他撰写的《闲情偶寄·居室部》更是园林理论中的重要著作。曹雪芹幼年就生活在南京,处身于金陵小仓山、江宁织造府这样园林精美的环境之中,对江南园林的飘逸俊美耳濡目染,对其精髓也深有所悟,迁居北京后,江南的风花雪月、竹影寒窗的诗意令他留念难忘,故而在《红楼梦》中为群芳诸艳创造了一个世外桃园般的仙境——大观园。大观园,即(红楼梦》第十七回为元妃省亲所建的省亲别璧。曹雪芹在第十六回中介绍了大观园的范围,“起自西北,丈量了一共三里半”。三里半相当于一百多亩,应该说,大观园在占地之上在私家园林中非常罕见,有红学家认为“如果生活中确有的话,只能是古今园林中一个仅有的特例”。大观园建在北方,魂在南方,它在布局建筑上集南北园林之精华,既有大观楼这样富丽堂皇、气势非凡的皇家楼阁,也有绿柳低垂,粉墙围绕,蕉叶怪石的精致屋舍,更有隐于山怀之中,稻茎饰墙,佳蔬野花,漫然无际的野趣横生之处。 大观园中的佳处不胜枚举。最为典型的建筑莫过于潇湘馆、衡芜院、稻香村。大观园初成之时,贾政携宝玉及众门客进园“先睹为快”,一路走走停停,“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雨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门后兼有大株梨花及芭蕉,“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坐在房内,竹景透窗,满室皆生绿意,贾政不由得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这便是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江南园林园中之园的风格。竹子是潇湘馆最显著的特征,李渔在其“种植部”中给予竹很高的评价,说它“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士之庐”,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千竿竹林,把林黛玉人物性格和典型园林环境融为一体。 薛宝钗入住的蘅芜院则是北派园林建筑风格:“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入门两边抄手游廊,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十分清雅;更兼“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曹雪芹以香草喻宝钗的冷香性格,淑女风范。 稻香村,在大观园西部大主山向南延伸之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成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野花,漫然无际。”宝玉取唐寅“红杏梢头挂酒旗”诗意,以“杏帘在望”题酒幌,后又以许浑“柴门临水稻花香”诗句之意,命为“稻香村”。贾妃元春归省时见了,非常喜欢,先赐名“洗葛山庄”,复改为“稻香村”,后命李纨进大观园居于此。此处僻处一隅,村舍清寒,“富贵之气一洗皆尽”,合于李纨“槁木死灰”的心境。 此外,妙玉念经理佛的栊翠庵和野趣横生的芦雪庭也各有妙处。栊翠庵位于大观园东部大主山脉向南延伸处,妙玉自西门外牟尼庵迁居大观园后,便在此修行。庵内花木繁盛,冬天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芦雪庭位于西部傍山临水的河滩上,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中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芦雪庭上,推窗既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冬天又可赏雪。《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描写湘云等人即景联句即在此处。 大观园中不仅有精致典雅的园林背景,更有数不清的匾联装点着各处景致,匾额有“杏帘在望”“有凤来仪”“怡红快绿”等,对联有“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等。整座大观园古色古香,满目琳琅。大观园内,无论是建筑结构的气势轩昂(大观楼等)还是居家陈设的豪华富丽(荣禧堂等),多显示出一种错采镂金之美,它代表了封建文化最高的审美价值。 二、天人合一:李渔花木种植观在大观园中的应用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同样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阿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李渔在其《闲情偶寄》的“种植部”提到了大量的木本、藤本、草本植物,在大观园内也多有种植。潇湘馆中“能令俗人之舍,不转盼而成高人之庐”的凤尾竹,怡红院的“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的芭蕉,因其易谢而被李渔谓之“红颜薄命”的桃花,则更被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家飞燕泣残红”中以一支血泪交凝、如泣如诉的《葬花吟》标志了林黛玉这个形象个性发展的转折点。葬花情节之后,林黛玉的个性急转直下,成为她悲剧命运的转捩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做了明显的注脚。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政一行游园来到宝玉的住所——怡红院:“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的特点就在于“蕉棠两植”,宝玉认为其建筑暗含“红”“绿”两字在内,于是取其名为“红香绿玉”“怡红快绿”,这便是怡红院院名的由来。对于芭蕉,李渔称“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因此,芭蕉又名“绿天”。 宋李清照有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可见,芭蕉实在是与潇湘馆中的竹林有着异曲同功之妙。除此之外,李渔又提及了蕉叶的妙处,他说“蕉可作字”,是“文人近身之简犊”“蕉叶可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据说宋朝大书法家怀素爱好书法,贫困无纸墨,便以蕉叶代纸,苦练多年,终成大家。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并戏称其合为“绿天庵”。李渔盛赞芭蕉:“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睛叶待题诗。” 李渔对海棠尤其赞赏,不但为前人对海棠“有色无香”一言给予驳斥,认为“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谓之有香气乎”。较之春花,他更爱秋海棠。相传世上本无秋海棠,此花与斑竹相同,皆因女子怀人不至,洒泪而成,“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因此,秋海棠又称“断肠花”。曹雪芹对秋海棠似乎也有所偏爱,大观园诗社即以咏白海棠为始。我们来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开头贾政“又点了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贾政出差在将近农历九月,即公历的十月左右,此后宝玉又“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待打算结社咏诗时,早已是秋风送爽了,再加上第三十八回中又提到赏桂和薛宝钗给史湘云开螃蟹宴,可断定海棠结社时为秋天,这里的白海棠应是秋海棠。曹雪芹借众妹之口盛赞白海棠,吟咏诸如“淡极始知花更艳”“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佳句,为后来的菊花社开了个极好的头。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宝玉访妙玉乞红梅的故事,将那个青春如火的“美丽的囚徒”(罗素语)的内心世界,通过栊翠庵前那十数株如同胭脂一般、映着雪色的红梅展现了出来。梅,李渔欲把它立为“花王”,并认为世人“料想没有什么异议”,可见李渔对其的偏爱程度。李渔还在“种植部/梅”中谈了许多有关梅的观赏方法,我们现在来看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赏梅识妙玉的吧。故事是从贾宝玉为联句之事,早上起来往芦雪庵而来,路经妙玉门前,“忽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宝玉不由得驻足好好观赏了一番。后众人看那梅花,枝条奇巧,生机盎然,“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这红梅的神韵,就是妙玉青春风彩的写照。曹雪芹抒写了人物所依存的美妙景物,以傲霜斗雪而开的红梅,将一个青春如火的少女形象映衬得分外妖娆,令人神往。这一以植物喻人的手法,贯穿整部《红楼梦》的描写之中,如以竹喻黛玉的名士型文化性格、以芙蓉喻晴雯的高洁品格等。 李渔对花卉的喜爱已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自言:“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予四命之中,此命(芙蓉)为最。”等等。其实,不仅是李渔,在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中,芙蓉就是一种高洁的花。屈原《离骚》就有“制变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而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脍炙人口。《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因记起小丫头说晴雯做了芙蓉花神,因此撰写了长篇悼文《芙蓉女儿诔》,以火般的热情讴歌了火般性格的晴雯,并祝愿她死后能在天国成为芙蓉花神,上天入地,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样才能与她那高洁的品格相伴。后有学者据脂批及其他资料推断:“晴雯,小黛玉也。”,并认为,宝玉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作者不仅以芙蓉衬托二女高洁品格,更以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暗示黛玉的不幸结局。 三、崇尚自然:李渔的饮食美学对红楼饮食的影响 明清时期,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的日用品,华贵的奢侈品,活跃的游乐场所,以及由此而发达的各种行业,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刺激各种生活享受的欲望喷薄而出,这在满足口腹之欲的饮食消费中表现尤为突出。从社会上层到下层,讲究吃喝蔚为风气,撰写饮食论著被视为文人的风雅。从李渔的《闲情偶寄·饮撰部》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将文人独有的诗情画意及从启蒙思潮中萌发的追求快乐人生的情趣,融入饮食活动,提高了烹饪技艺,也提高了饮食的文化品味。明清时期的饮食观主要强调“鲜、淡”二字,据现代学者研究,李渔在万余字的《饮撰部》中,使用鲜字多达36处,其中称物料质地之时鲜9处,其他2处,特指鲜味的有25处。他提出纯净、俭朴、自然、天成的饮食观,尤为重视原料质地和菜品风味的检测。李渔一生酷爱食蟹,称“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并称食蟹,应“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剖一筐,食一筐,断一鳌,食一鳌,则气与味纤毫不漏”等等,《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府螃蟹宴中的笼蒸螃蟹与李渔的食蟹观不谋而合。除螃蟹外,《闲情偶寄》中还广泛涉及了菜蔬、瓜果、谷食、调味晶以及肉食部的其他诸如猪、牛、羊、鸭、山禽、野珍等等。《红楼梦》中的饮食风格以江南为主,属淮扬菜系,而李渔正是以南京为生活中心,因此,红楼宴中的主要菜系在饮撰部都有所提及。菜蔬,李渔《闲情偶寄·饮撰部》把它作为第一主题,他评价菜蔬之美,是“一清、二洁、三芳馥、四松脆”,其所以胜过肉品,“忝在一字之鲜”。曹雪芹在红楼食谱中极大地弘扬了李渔的原则,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红楼饮食。其中,仅粥饭类就有第八回中的“碧粳粥”、第十九回中的“腊八粥”、第三十五回中的“莲叶羹”、第五十四回中的“鸭子肉粥”、第六十二回中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第七十五回的“红稻米粥”;汤类有第六回中的“桂圆汤”、第八回中的“酸笋鸡皮汤”、第十回的“燕窝汤”、第三十四回中的“酸梅汤”、第四十三回中的“野鸡息子汤”、第五十二回的“建莲红枣汤”、第五十八回中的“火腿鲜笋汤”、第六十二回中的“虾丸鸡皮汤”:菜类有第十六回中的“火腿炖肘子”、第三十七回的“笼蒸螃蟹”、第四十回中的“鸽子蛋”、第四十一回中的“茄鲞”“五香腐干”“鸡瓜”、第四十九回的“生烤鹿肉”“牛乳蒸羊羔”“野鸡瓜齑”、第六十二回的“胭脂鹅脯”、“酒酿蒸鸭子”等等。《红楼梦》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谓做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甚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特别是第五十三回中,黑山村庄头乌进孝过年带来的年货,从礼单上看又远远超过了李渔的眼界,山珍野味,河鱼江鲟,特别是东北特产鹿獐狍和熊掌更是李渔饮馔中所无。 四、行乐第一:《红楼梦》对李渔生活哲学的继承与发扬 关于“颐养部”李渔介绍了养生怡乐之法,其中有季节行乐之法、家庭行乐之法,以及饮酒啜茗、听琴观棋、看花听鸟等,在《红楼梦》中都有具体的兑现。比如,福寿集于一身的贾母,就以家庭老祖宗的地位带领儿孙享祖上留下来的基业,饱尝人间富贵与欢乐,穿最好的衣服,住最豪华的宅院,每逢节令、生日都有饮宴安排和聚会。宁荣二府的豪门饮宴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就其规模而言,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诗宴、灯谜宴等;就其节令而言,有中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地方而言,有芳园宴、大观园宴、大厅小厅宴、怡红夜宴等等。由于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不信神佛,不追求来世美好、死后进入天堂,她追求的是现实的人间幸福、人生乐趣,因此,她对于一切人生乐事,都显得兴味十足。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红楼儿女们看戏、品诗,观画、听音乐、赏月赏雪、品茶饮酒、猜灯谜、说笑话、游览园林胜景、评说居室摆设、人物服饰,尽享人间富贵。《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贾母携众登台赏月。清张潮认为,赏月有两个好去处,一为登台,一为临水。大观园中就建有这两处佳地,一为高台——凸晶山庄,为贾母和众人赏月之处;一为临水——凹碧溪馆,为黛玉、湘云联句之处,可见他们对行乐的方法、地点选择的在行。贾母不仅会赏月,更会赏乐。第七十五回中,“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此建议:“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又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进来就够了”还要挑“曲谱越慢的吹来才好。”当时“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 第四十回中老太太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来到了栊翠庵,妙玉安排老太太和众人在院子里吃茶之后,就拉了黛玉、宝钗到耳房去吃“体己茶”。关于茶,陆羽把它从物质需求升华成一种精神文化生活的茶道境界。明陈媚公也曾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名施茶”,妙玉更损,她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茶在《红楼梦》中虽仅出现了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杏仁茶等数种,但是有着丰富饮茶经验的宁荣二府,把茶的用法和用途表演得淋漓尽致。依陆羽所言,烹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须“清甘冽澈”才沏得出好茶。且看妙玉所用沏茶之水,是陈年的雨水,而她用来招待黛玉、宝钗及宝玉的,更是相当难得的陈年梅花雪所化;所用茶具,一概是奇珍古玩,连她平时用来喝茶的绿玉斗,都是不俗之物;另外以茶漱口、以茶泡饭等都可称为红楼之一绝。第八十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中,黛玉在潇湘馆内抚琴自悲,妙玉却与宝玉在外倾听,这正是李渔所谓“喜弹不如喜听,善弈不如善观”也。其他如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第十七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均为家庭行乐之法;而第五十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众娇娃割腥啖膻”则把李渔的冬季行乐之法做到了极致。总之,在贾府和大观园中“贵人行乐之法”春夏秋冬的时时日日都在进行,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比之李渔的行乐颐养大有过之而无不及。 “伟大的艺术和艺术思想不是独立的而总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小小的《闲情偶寄》和一部皇皇的《红楼梦》,是中华美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尤其是《红楼梦》,它不仅对明清美学意义重大,更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个性以及对文学自身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精志.大观园之谜[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杜,1993.62. [2]中国古代园林欣赏.[EB].http://www.tourernel.com/jmlxs/cqlxs/ly-travel/htmls/ dycsl2.htm, 2003-04-27. [3]静轩.明清美学对《红楼梦》的影响[J].红楼梦学刊,2000,(4):160. 作者简介:张海燕(1963-),女,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 原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 2003年8月第19卷第8期 原载:《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年8月第19卷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