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 红楼梦》 在美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文彬 参加讨论

    美国,全称应为美利坚合众国。它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滨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邻墨西哥及墨西哥湾。稍微熟悉一点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的六十年,美国方是独立之初(美国独立于1783 年)。据有关史料记载,1776 年至1781 年英国著名探险家柯克在最后一次太平洋探险航行中,随船有两名美国海员到过中国的广州,这是最早到达中国的土生美国人。航海结束返回美国后,其中一名海员名叫黎亚德,他发表了《柯克船长最后一次太平洋航行日志》 ,首次向美国人报告了中国的情况。这篇“日志”,可能就是美国人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述了。柯克远航来到中国,结束了双方那种隔绝和无知的状态① 。因此,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与美国的文化交流要晚得多,可以说是迟开的交流之花。
    迟开的文化交流之花
    

    中美交往,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占国与一个历史短、人口少的国家之间的来往。据记载,最早来中国的美国人都是商人、冒险家和海员。他们来中国的兴趣是做生意,对中国古老的文化是缺乏认识的。1797 年,一位定居在费城的荷兰人写了一本名为《 荷属东印度公司使臣朝靴中国皇帝实录》 ,成为美国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19 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传教士开始陆续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十分注意汉语的学习,并逐渐开始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研究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例如,传教士裨治文到达广州后学习中文,并于1832 年在澳门创办了《 中国丛报》 (一译《 澳门月报》 )。《 中国丛报》 除了刊登教会消息之外,还注意介绍中国的政治、法律、历史、文学和风俗,扩大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面。随着美国传教土来华人数增多,他们在华的活动已不仅仅局限在传教方面,相当一批传教士开始在华办学。一时间,教会学校几乎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这些教会学校吸收中华文化,传播美国(或称西方)文化,使中美文化交流出现了新的气象。
    20 世纪初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的学生开始渡过太平洋到美国留学,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加重视,西方文化渗透达到鼎盛时期。从五十年代开始,由于中美关系冻结,中国与美国的文化交流仅局限于台湾一岛。中美文化交流尽管有过数十年的间断,但是自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国并不陌生。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近数十年来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来说,就十分可观。美国著名作家惠特曼、马克吐温、享利· 詹姆斯、杰克· 伦敦、德莱塞、史沫特莱、爱德加· 斯诺、韩素音等人,都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他们的作品,如《 哈依瓦萨之歌》 (朗费罗著)、《 草叶集》 (惠特曼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 吐温著)、《 雪虎》 (杰克· 伦敦著)、《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著)、《 皮克斯基尔事 件》 、《 大地的女儿》 (史沫特莱著)、《 黑人的灵魂》(杜波伊斯著)、《 西行漫记》 (斯诺著)等,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大量的美国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并被翻译出版,毫无疑问为中国人民了解和认识美国社会、美国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七十年代初,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的文化交流随着两国政治、经济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有了新的发展。中美两国文化界、学术的互访日益增多,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纷纷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成为一时风气,这对推动中美间的文化交流无疑是起到一种推动作用。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建立了不少有关美国文学艺术的专门机构,创办了不少刊物来介绍美国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而在美国同样成立了许多中国文学艺术的研究机构,创办了许多专门的刊物评介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这种双向的交流和研究,为中美的文化交流谱写了新的一章。
    《 红楼梦》 在美国的流传
    当荷兰人在费城出版他的《 荷属东印度公司使臣朝觑中国皇帝实录》 的时候,即1797 年,中国正是清嘉庆二年。此时上距世传程甲本《 红楼梦》 付梓六年,距程乙本《 红楼梦》 刊布五年。在东方,《 红楼梦》已从浙江乍浦港流传到日本长畸四年多了。但是,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是何时传到美国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份文献来加以说明。
    据在美国执教的那宗训② 教授所撰《 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善本简记》、《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善本简记》③ 两文介绍,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后,清道光庚寅(1830 ) 东观阁梓行,会文堂藏板的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王希廉评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以及三让堂本“绣像批点红楼梦”、同文书局石印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等早期翻刻本,美国国公图书馆里都有所收藏。而清嘉庆庚辰(1820 )的金陵藤花榭刊“绣像红楼梦”、连元阁刊本、日本注本(刊于咸丰九年,1859 )、金玉缘本红楼梦,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内也收藏多部。从以上两大图书馆所收藏《红楼梦》 翻刻本的数量分析,《 红楼梦》 一书20 世纪初期当已传入美国,并成为重要的收藏品。
    数年前,报纸上连续报导了两则消息:一则是台湾胡适收藏数十年的“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世称脂残本或甲成本)流落于美国,存于康乃尔大学图书馆;另一则消息是台湾胡天猎所藏的一部程刻本《红楼梦》 (有称“程丙本”)卖给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④ 。因此,在当今世界上,除了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珍贵的早期脂评抄本之外,美国也有了一部早期脂评抄本。
    在《 红楼梦》 英译本方面,美国有王际真节译本、霍克思译本等。1957 年,梵蒂昂公司在纽约出版了麦克休姐妹合译的《红楼之梦》。这个译本是从德国库恩译本(1932 年,岛社莱比锡版)转译的,主要故事意译,译文约为原书的一半左右。
    1 858 年,王际真的《 红楼之梦》 节译本增订,由吐温出版社出版纽约版。这个译本虽经过增订,但从内容看,仍属节译本。在美国读者中,王译本影响较大,但全译本问世后,逐渐为读者所熟悉的是霍克思的《石头的故事》。北京外文出版社 于1978 年后陆续出版了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英文全译本《 红楼梦》 ,也为众多美国《 红楼梦》爱好者所欢迎。
    《 红楼梦》 在美国流传的历史,比不上日水、俄苏久远,也晚于英国、法国、德国。但其流传范围、产生的影响,却不亚于上述国家。特别是在研究成果方面,美国反而后来居上,令人瞩目。
    美国学者对《 红楼梦》 的研究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正当“横扫一切”的狂飘席卷中国大袖的时候,《 红楼梦》 研究在美国汉学家中间悄悄地崛起。八十年代初,一支以华裔红学家为主的研究队伍初步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1980年6 月,在麦地逊的梦多湖畔举行的首次国际性的《 红楼梦》 研讨会,把美国的红学研究推向高潮。
    如果从时间上稍作区分的话,美国学者对《 红楼梦》一书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 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六十年代之后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美国学者对《红楼梦》 的了解和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很难谈到有全面系统或深刻的研究。以目前能够看到的文章分析,主要还是一种介绍性的文字,评论性的文字有之,但很粗疏肤浅,且受新红学派“自传说”观点影响较为严重。例如,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于1938 年做过一个题为《 中国小说》 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谈及《 红楼梦》 时说,“这部小说的主题很简单”, “这几乎是一部病理学的研究著作”。又说,“这那小说完全把人民吸引住了,这是因为它描写了他们自己的家庭制度问题,描写了家庭中妇女的绝对权力,描写了女家长,即祖母、母亲以及脾女们的过分巨大的权力”。诸如此类的评论,不仅混淆了某些史实,同时也曲解了《红楼梦》 的主题思想和小说的内容。
    进人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对《 红楼梦》 的研究不仅在人数上有了明显增加,而且在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上有了显著进步。例如,1966 年《 清风》 杂志第九卷第三期上发表了弗雷德里克· P · 布兰道尔的《红楼梦中的某些哲学含义》 ,“专门论述小说中的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⑤ 。1967 年,沃尔特· 兰洛伊斯在纽约《东西方文学》 第十一卷上发表了《 〈 红楼梦〉、〈大地〉 、〈人类的命运〉 ;中国社会变迁的编年史》 一文,“对三部描写中国社会变迁的完全不同的小说,即18 世纪的中国小说《 红楼梦》 和20 世纪的两部西方人写的小说― 赛珍珠的《大地》 马尔罗的《 人类的命运》 ,作了很有意义的比较研究”。1968 年,《 东西方文学》 第十二卷上发表了安吉拉· 荣格,帕兰得里的《 〈 红楼梦〉 中的妇女》 一文,认为,“《 红楼梦》 主要是一部描写妇女的小说;曹雪芹的最大成就,在于完美地雄造了各种妇女”。
    1966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乔纳森.D .斯彭斯的《曹寅和康熙皇帝,包衣和主子》 一书。这部三十万言的有关曹雪芹家世历史的著作受到了西方红学研究者高度评价和欢迎,作者因此书获得了约翰.艾迪生.波特奖金。据介绍,该书共七章,第一章“皇室”,介绍了满族各旗和宫廷包衣的情况,曹家的兴起,以及在皇室内的服役情景。第二章“北京和苏州,诗歌和社会”,谈到了清朝的上等阶级,曹寅在北京的情况以及曹寅当了三年(1690 一1692 )苏州织造时苏州的社会情况。第三章“作为织造的曹寅”,对“织造”加以说明,介绍了曹寅当织造的情况。第四章“南巡”,介绍了康熙的六次南巡,曹寅和南巡的关系,《红楼梦》 对南巡的描写,以及曹寅和《全唐诗》 的因缘。第五章“两淮的盐务管理”,其中介绍了作为两淮盐运使的曹寅和李煦。第六章“作为皇帝密探的曹寅”,论述了曹寅的密奏,当时官吏、流民、盗贼以及当时社会动乱的情况。第七章“曹家的衰落”。
    正文之后,作者在附录中,还集中考证了曹雪芹的生平和他父亲的身份以及大观园的地址两个复杂的问题。
    七十年代是美国《 红楼梦》 研究的鼎盛时期:除了美籍华裔学者在港台报刊上发表和出版大量中文红学研究论著外,还有不少英文红学研究论著发表和出版。例如,1971 年弗朗西斯· A · 韦斯特布鲁克在《 东西方文学》 第十五卷上发表了《论梦、神和滴仙:<红楼梦>和<白痴》 中的现实和幻想》 一文,把《 红楼梦》 与《 白痴》 作了比较研究。1972 年,美国布卢明顿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珍妮· 诺勒著《 红楼梦评价》 一书,1976 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红楼梦〉的原型和离意》 一书。这两本红学专著是美国七十年代的代表性著作。在论文方面,如普拉克斯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寓意》 、詹姆士.S· 傅的《 刘佬佬和大观园》 及八十年代初王开明的《 观点和女权运动:红楼梦中的妇女形象》等。对此,姜其煌和尹慧敏两同志都曾做过专章介绍可以参阅。至于美籍华裔学者的红学研究情况请参见笔者与周雷同志合编的《 海外红学论集》 ⑥ 、《 红学世界》 两书。
    总之,美国学者对《 红楼梦》 的研究近二十多年来进步较快,成果突出。这不仅表现在论著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这些红学论著的内容较为翔实,有相当理论深度。研究方法和文风更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
    《 红楼梦》 :“使西方人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 金瓶梅》 和《红楼梦》 两部书在美国的汉学家中都有较大的影响,但从事这两部名著的研究人数、研究论著比较起来的话,自然是《 红楼梦》 居于首位。即使在对两书优劣之评价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对《 红楼梦》 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来介绍:( 1 )大百科全书中的评价。1975 年出版的《 美国百科全书》 第六卷,在“中国”条目中对《 红楼梦》 的评价是“进入了世界最伟大的小说之林”。到了1978 年出版的《 国际百科全书》 中就有“曹君”的单独条目(见第18 卷246 页),说到《 红楼梦》 时写道:“这是,本关于青年爱情的小说,背景是家庭中的阴谋诡计。这是中国最伟大的和最流行的小说之一。” ( 2 )美籍华裔学者的评价。在美国的红学研究队伍中,美籍华裔学者居于主位:人数多、发表和出版的论著多。这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周策纵⑦、唐德刚、赵冈⑧ 、余英时⑨ 、王开明、马泰来、那宗训等人。他们中华文化根基较深,对《 红楼梦》 的认识和了解,一般说比其他外国学者的认识要深刻,了解要系统和全面些,评价也略高些。例如康乃尔大学中国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研究者王开明博士在他题为《 观点.标准和结构:“红楼梦与抒情小说”》一文中评价道.“曹雪芹要比他以前的任何小说家更为高度自觉地创作这部小说。《红楼梦》 的作者通过公开评论或者精选出来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自由地将自己的美学观点向读者灌输,特别是通过小说的代表人物,艺术家眼睛里面的英雄― 宝玉。”王博士认为,“中国在18 世纪中,《 儒林外史》 和《 红楼梦》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史的转折点”。但是,《 儒林外史》是围绕着结构松散的许多小故事构成的― 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极为流行的写作程式”。而“在《 红楼梦》 里刚好相反,作者的想象力转为内向,并且为了发现小说的意义,使个人的经历也客观化了。主观想象的客观化,通过隐语、详情、人物、事件和情景,编织成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独幕剧或者说情节”。因此,王博士认为可以毫不怀疑地说:“《 红楼梦》 像一本传统的中国社会百科全书那样正确而广泛地揭露了一个有权势的封建家庭的兴衰。” ( 3 )非华裔学者的评价。前文提到《红楼梦评介》 一书中,有不少全面而精采的评价文字。如在“作为控制力量的道德观”一章中,作者认为,“小说包含了许多、丰富复杂的内容,其中也包含了矛盾。这恰恰是作为作品背景的中国生活本身的反映”。在评价《红锋梦》 技巧和描写手法时,作者认为“《红楼梦》 中的细节描写光润细腻,比之为‘优美的金银丝细工’”。在《 〈红楼梦〉 的原型和寓意,一书中,普拉克斯在谈到什么是《红楼梦》 的“原型”时认为,“《 红楼梦》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因此不能只就这本书本身来谈论它的“原型”,却应当就这一作品的范围探求整个中国文化的“原型”。
    《 红楼梦》 所具有的无比魅力,不仅使中国读者获得一种崭新的艺术美的享受,为之叹服,为之倾倒,而且它也使美国 的《 红楼梦》 读者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扩大自己的眼光,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丰富自己的心灵,体验到东方文化的韵味。正如马克· 万.多伦所说,曹雪芹经历十年辛苦、以血泪铸成的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中国以外的读者中,不会感到生疏和奇怪。因为它的人物传达了人类的心灵和思想,它的故事内容真实生动,不会由于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其价值”。
    注:
    ①参见罗荣渠著:《 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输人中国》 ,载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631 一669 页。
    ② 那宗训:满族,1927 年生于北京。曾任教于美国明尼苏大学。红学专著有《 红楼梦探索》 ,编著有《红楼梦研究书目》 (初稿)、《 红楼梦书目续编》 (初稿)、《 台湾所见红楼梦研究书目》等。
    ③ 《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善本简记》 、《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红楼梦善本简记》 两文,载于那宗训著《 红楼梦探索》 一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年9 月版,第169一189 页。
    ④ 参见胡文彬著《 红学世界面面观》 ,载《 红学世界》 ,北京出版社1984 年4 月版,第2 一3 页,又,第20 页注⑧ 。
    ⑤ 参见姜其煌著:《 英美对〈红楼梦〉的研究》 ,载《 红楼梦学刊》 1956 年第l 期,下引文同。
    ⑥ 胡文彬、周雷编《 海外红学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4 月出版,内收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赵冈、余英时等人的论文24 篇。
    ⑦ 周策纵:湖南祁阳人,1916 年生。1942 年中央大学毕业,1955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历史茶主任,专治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学。著述甚丰,红学 方面有《 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溯源》 、《论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态度》 、《 红楼梦与西游补》 、《 论关于凤姐的“一从二令三人木”》 等。1980 年,他首倡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对推动红学学术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⑧ 赵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29 年生。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教授。红学著作有:《红楼梦新探》 、《 红楼梦论集》 、《 花香铜臭读红楼》 、《 漫谈红楼梦》 等。在曹雪芹家世生平、《 红楼梦》 版本及《 红楼梦》 后四十回佚稿探索方面,赵先生多所发现,考证翔实,为研究者高度评价。
    ⑨ 余英时:祖籍今安徽省潜山县,1930 年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所讲座教授。红学方面著作有《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原载:《 红楼梦》 在国外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