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 红楼梦》 在英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文彬 参加讨论

    英国位于欧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群岛上。南面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东南隔北海与荷兰、比利时遥对。
    数百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 红楼梦》 这部传达人类共同思想感情的旷世奇书,已被愈来愈多的西方读者和汉学家们所认识和热爱,其影响也愈加广泛而深远。本文所要介绍的《红楼梦》 在莎士比亚的故乡― 英国的流传与研究,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17 世纪开始的中英文化交流
    据历史学家们的考察① ,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中西史料记载,在16 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英国人对中国了解是极其有限的。当时,英国人仅从西方传教士的著作中知道遥远的东方存在着一个“震旦”(即中国)成称“蚕丝之国”。直到16 世纪末、17 世纪初,英国地理举家哈克卢特编辑出版的《 英国航海、旅行和地理发现全书》(简称《航海全书》 )时,才对中国的幅员、疆土、首都及中国的种植、居民、教育制度、皇帝皇室,乃至中国的儒、释、道等方面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和介绍,确切地说,到17 世纪,中英文化交流开始了。在这个世纪里,英国人眼里的中国再不是一个神奇而遥远的国家了。英国大诗人密尔顿在他的不朽作品《失乐园》 里写下了有关中国科技的故事。与此同时,另一位戏剧家塞特尔写下了一部悲喜剧《 鞑靼人征服中国记》 。这些文学作品比起吞南姆(1520 一1601 )的《 诗艺论》 (1589 )中单纯介绍中国古代回文织锦诗和莎士比亚的《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 第十二夜》 等作品仅仅提到“震旦人”要更有内容,对中国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18 世纪,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哲学、艺术,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园林设计、室内装饰、陶瓷、纺织品、建筑、绘画,引起了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的极浓厚的兴趣。这一时期里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1 )英国著名学者哥尔斯密在他的《世界公民》 中不仅运用拉丁文译出《 大学》 、《 中庸》 、《 论语》 等重要著作,而且还在书中提到《今古奇观》 里的《 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的故事。(2 ) 1735 年,《 赵氏孤儿》 由法国传入了英国,并在五、六年间就出现了两个英译本。另一位学者汤姆斯· 帕西(1729 一1811 )不仅从葡萄牙文译本中转译了中国小说《好逮传》 ,而且还编了一本《 中国诗文杂著》 ,其中收入了《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当传入英国后,很快引起了英国戏剧评论界的广泛注意。这两件事说明,尽管18 世纪中国处在“乾嘉盛世”,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但中国文化的东风已经吹到了英伦三岛。
    《 红楼梦》 :从东方来的巨著
    19 世纪是中英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时期。大约是从1807 年开始,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注意建立学税和印翩厂,传播西方文化。例如,( 1 ) 1892 年翟理斯(1845 一1935 )在上海出版了他的《 汉英字典》 ,这部字典的价值和影响至今仍在。特别是翟氏提出的汉语拼音法,至今仍为西方学者所应用。(2 )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家及翻译著作。例如,严复和林纾就是这一时期翻译家中的代表人物。严复译过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 斯密的《 原富》 、斯宾塞《 群家肄言》 、穆勒的《 名学》 、《 群己权界论》 及孟德斯鸡的《 法意》 等名著。这些译著在今天的读者和研究者中仍然具有阅读和研究价值。林纾所译多为文学作品,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 、司各德的《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迭更司的《 块肉余生述》 、《 滑稽外史》 、《 孝女耐儿传》 、《 贼史》 等99 种英国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翻译,毫无疑问为中国读者开拓了视野,增加了中国人对英国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认识与了解。
    清光绪二年(1876 ) ,中国正式派遣外交使节郭者鑫出使英国。郭氏著有《 使西日记》 ,他的副使刘锡鸿有《英轺私记》。在刘著《 英招私记》 中记载了许多与文化交流相关的史实,如他记下了大英博物馆里大量的中国书,如《 十三经注疏》 、七经、《 皇清经解》 、《 二十四史》、《 通鉴纲目》 、康熙和雍正两朝的“上谕”、《 大清会典》 、《 六部则例》 、《 朱子全书》 、《 性理大全舞、(通典》 、《 通志》 、《 通考》 、《佩文韵府》 、《 渊鉴类函》 及殿版四书五经、《 西清古鉴》 等,并有诸子、佛道教书、志书、地理方舆书、兵法律例、诗赋文艺、八股文、词曲小说和琴棋书画、方技百家之书,几乎到了“无不各备一种”。由上可见,19 世纪中英文化交流已由双方相互被动转为相互主动,开正式“交流”之端。正是在上述中英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曹雪芹的《红楼梦》 开始流传到了英国。1830 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了《 红楼梦》 第三回片断,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 卷上,题为“中国诗歌”。这段《 红楼梦》 译文不仅将原小说第三回“贾雨村黄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黛玉初见贾宝玉的场面译了出来,而且还介绍和注释了小说中“讥评”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 词。继戴维斯之后,英国人罗伯特· 汤姆于1842 年在《 中国话》 浙江宁波版上发表了。红楼梦》 。这是一篇浓缩的译文,只是选译原小说中的几段文字。曾在中国海关供职过的英国人波拉,译过《红楼梦》 的前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载于上海出版的《 中国杂志》 上,从1868 年圣诞节开始连载,到1869 年结束。以上《 红楼梦》 摘译片断回数较少,不能全面反映《 红楼梦》 的面貌。从目的上来说,这些英国人摘译《 红楼梦》片断,主要是为英国人学习中国官话提供教科书,并非是为了从文学上阅读欣赏《 红楼梦》 。
    1892 年,前英国驻澳门副领事裘里翻译并发行了《 中国小说红楼梦》 。这个译本共两册,光绪十八年(1892 )在香港出版第1 册。翌年在澳门出版了第2 册。全书译至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为止,是原书峥又十回)的十分之七。裘里译本是19 世纪英国出版的最早一部《 红楼梦》 单行本,也是西方各国中最早的一部译本,它代表了功世纪英译《 红楼梦》 的最高水平。1891 年9 月1 日,他在译本“序言”中说:“我翻译《红楼梦》 ,并不是我要以汉学家自居,而是由于我作为一个学生,… … 我必须置身于《 红楼梦》 的宏丽的迷宫之中,……如果我的翻译能取得最低等的成绩,那对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学者,也许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帮助。”
    20 世纪:《 红楼梦》 全译本诞生
    在西方国家中,不仅《 红楼梦》 最早传入英国,而且英文的译本也最多。但是,早期的英译本都是摘译本和节译本,这种状况一直继续到20 世纪七十年代。20 世纪初,英国人赫德逊摘译了《 红楼梦》 第四回,以“一个古老的故事”为题发表在上海出版的《中国杂志》 上。据专家的介绍,这个译文仅仅是原小说第四回的提要,并非是原书的翻译。
    第一个《 红楼梦》 全书的英文节译本是王良志于192 了年在纽约出版的《 红楼梦》 ,全书共分95 章,约60 万字,以“二玉”恋爱为主线。这个译本基本上接近原著篇幅,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英译本。
    1929 年,王际真英译本《 红楼梦》 在美国纽约加登城的道布尔戴.多兰公司和伦敦劳特莱基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全书39 章,371 页。它虽然仍是一个仅有原书一半回数的节译本,但直到全译本出现之前,这个节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是颇受推重的。后来译者对译文作了增订再度出版,至今在欧美读者中仍然受到热烈欢也和好评。因此,红学研究者在评价各种文字译本《红楼梦》月寸,高度评价王际真译下在推动《 红楼梦》 在西方英语读者中流传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1973 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前牛津大学讲座教授大卫· 霍克思② 翻译的八十回全译本《 石头的故事》 。这是七十年代英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红楼梦》 翻译史上折为一章。全译本拟分五卷出版,已出版的两卷第一卷标题是“黄金时代”,共26 回;第二卷标题是“海棠社”,共27 回;第三卷共27 回。据译者自我交待,全译本大体上是根据程乙本《 红楼梦》翻译的,偶尔也采用其他版本,有时则是根据自己的臆断。全译本问世后立即引起研究者兴趣,给予高度评价。林以亮在《 喜见红楼梦新英译》 ③ 一文中指出:“霍克思译本有几个特点,其中之一是把男女主角译音,而把丫头及次要角色译意。宝玉、黛玉等当然译音,袭人译为‘香气’,平儿译为‘忍耐’。这是一个极聪明的措施。”“另一个特点是把‘此开卷第一回也’从第一回的正文中提出来,另译入序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译文将每一字、每一句都译了出来。这才是翻译文学名著的不二法门,而霍克思在这一方面确煞费心思。”译者文笔流畅且又忠于原著,甚至连原小说中的双关语都没有阕失遗漏,这给精通英文的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为了帮助广大英语读者阅读《 红楼梦》 ,霍克思还在第一卷书前加上汉语拼音说明和长篇评介性的序言,书后附录“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曲”,以及第一卷的人物表、曹雪芹家谱,封底附小说内容简介。第二卷,书后附录是关于中国律诗、牌九、若干灯谜等习俗性词语的注释。这些耗费精力和时间的附录,无疑受到读者的欢迎。
    霍克思是一位颇有素养的汉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家。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译过《 离骚》 、杜甫诗,熟悉元曲,因而他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对《 红楼梦》的性质有正确的把握并从大处着手。这是霍克思全译本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霍克思在翻译《 红楼梦》 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原则。他说:“我的一个坚持不渝的原则,是把每样东西都译出来,甚至包括双关语。因为这虽然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但它是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他的血泪写成的(一再重新写成的)。所以,我这样设想,不管我在小说里遇到什么东西,它们在那里都是有其意义的,因此都必须认真对待。我不能假装.总是译得很成功,但我如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④ 我认为译者的这一原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们谈到英文全译本《 红楼梦》 时,不能忘掉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他的出生成长于英国的夫人戴乃迭女士合译的120 回本《 红楼梦》 。这个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于1978 一1979 年出版,三卷。此译本前八十回是根据有正戚序本作底本,后四十回据1959 年人民文学本译,书中附有著名红楼画家戴敦邦先生的擂图。译文流畅、准确,深受英语世界读者的欢迎。
    周珏良先生在《 数百年来的中英文化交流》 ⑤ 一文中说:“到了20 世纪,风气大开,英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增大,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化在某些方面也有突出影响。… … 而英国方面李约瑟博士的巨著《 中国科技史》和霍克思的英译本《 红楼梦》 ,更是文化交流上的大事。”周先生的看法无疑是符合事实的,是正确的。
    英国人眼里的《 红楼梦》
    自19 世纪三十年代《 红楼梦》 传入英国开始,英国的汉学家中有人写文章介绍《 红楼梦》 。例如18d2 年卡尔· 居茨拉夫在《 中国文库》 第11 卷5 月号上发表了题为《 红楼梦或〈梦在红楼〉》的文章。在这位西方人的眼里,《 红楼梦》 中的女性是“卑微琐细的生物,菇噪有如鹊鸟”。对于曹雪芹精心布置的场景,他的观感则是“各种富丽低俗的摆设装饰、器物、衣冠似永无止境”。他没有读懂原文,甚至可笑地把宝玉也视为女性而称之为“少女宝玉”。他的结论是:“《红楼梦》 不过是一部妇女闺阁琐事杂录,情节毫无兴味可言,叙述又冗长,令人生厌。”
    20 世纪初开始,英国汉学家写的《 红楼梦》 评论文章多起来了。1901 年,翟理斯在所著《 中国文学史》中用了三十页近两万字的篇幅评介《 红楼梦》 。在此之后,魏纳于192 了年在《 中国杂志》 上撰文,以《 红楼梦》第8 回为例评论裘里和威妥玛译本。艾克顿撰文将《 红楼梦》 与西方名著《 往事回忆录》 、《 时光的音乐》 进行比较。但是,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还难于了解这些评论的具体内容。根据目前能搜集到的材料看,20 世纪以来英国出版的各种大百科全书中对《 红楼梦》 的评介,应该说反映了英国汉学家对《 红楼梦》的认识和研究水平的。
    1910 年出版的《 英国百科全书》 第11 版在“中国”条目下谈到中国文学时一说,“《红楼梦》 是一部非常高级的作品。它的作者由于政治理由,小心地隐瞒了白己的身份。它的情节复杂而富有独创性,最后并以悲剧结尾。在小说的故事发展中,主要线索是恋爱,其中交织着阴谋、野心、财产、贫穷以及人生的其他领域。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并以奇妙的技巧写成。小说包含的事件,使人想起非尔丁小说,往往表露无遗,而不像现代心理小说只作隐晦的暗示。”这个看法一直继续到六十年代初期。
    1964 年出版的《 英国百科全书》 第1 过版,在涉及到《 红楼梦》 内容的“中国文学”条中文字作了一些修改。作者写道:“18 世纪小说《 红楼梦》 ,讲的是一个伤感的有着深刻的心理描写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大家庭和它的逐渐衰败的命运。曹霑逝世时,小说尚未结束,由高鹦续成。小说两主角之一伤逝时赚人的眼泪,至少不亚于前此塞谬尔”理查逊所写的《帕美拉》 。”这段介绍文字显然比第11版的介绍进步了,它标志着英国汉学家对《 红楼梦》 的研究有了新的心得。
    随着中英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和英译本《 红楼梦》 增多、全译本的出现,英国汉学家对《红楼梦》 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七十年代英国出版的《 大条目百科全书》中认为《 红楼梦》 是“第一部杰出的中国小说”、“世界最佳小说之一”。第13 卷“小说”条目中写道:“中国18 世纪的小说,其题材与技巧的丰富多彩,不亚于欧洲,既有社会讽刺,骑士的罗曼史,也有冒险故事。曹雪芹所写的《 红楼梦》 的特色,相似于高尔斯华妥的《福尔赛世家》 和托马斯·曼的《 布赘勃洛克一家》 。这是一个大家庭衰败的故事,并夹杂着爱情的纠纷,充满着悲凉的情调。”
    说到《 红楼梦》 在英国流传和研究的时候,还有两位学者应当提到。一是著名学者、红学家吴世昌先生和他的《 红楼梦探源》 英文本的意义⑥ 。二是英国的闵费德和他的哲学博士论文《文学的再评价― 附录论高鹗》 ⑦ 。这两位研究者的著作在英国和英语世界读者中都是有广泛影响和高度评价的。
    《 红楼梦》 是一部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长篇巨制,其内涵丰富多采,文备众体,不要说西方人读起来困难,就是中国人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是难于读懂的,更不要说深入研究了。一个半多世纪来,《红楼梦》 传入英国,引起那么多汉学家的注意,写出数十篇介绍和评论的论著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今天,展望九十年代,我相信随着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发展,《 红楼梦》在英国的流传将会更广泛,而对其研究也必将更加深入。因为“东方西方,不可分离”(歌德语), 而《 红楼梦》 正是东方文化的精粹,西方要了解和认识东方,要了解和认识中国,阅读一下《红楼梦》 ,那是一种无比的美的享受。
    注:
    ① ⑤ 参见周一良主编《 中外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583 一629 页。
    ② 大卫· 霍克思,前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万灵学院研究员,五十年代曾在中国北京大学留学,专攻汉学,能用中文写中国古体诗词,除了翻译《 红楼梦》 之外,他还写过《象征主义小说〈红楼梦〉》 ,1974 年,收入《 奉献戴密维先生:中国学文集》 卷2 ,《西人管窥红楼梦》,刊于《 红楼梦学刊》 1980 年第1 期,第111 一128 页。
    ③ 林以亮:《 喜见〈红楼梦〉新英译》 ,载香港《 明报月刊》 1973 年6 月。
    ④ 林以亮:《 红楼梦西游记》,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年9 月版,第8 页。
    ⑤ 吴世昌著:《 红楼梦探源》 ,英文,1961 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5 卷20 章,大32 开本,精装一册,3 盯页。书中论述了《 红楼梦》 的抄本、评者、作者、本书和高鹗续书功过,是第一部英文《 红楼梦》 研究专著。参见胡文彬编著《红楼梦叙录》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年6 月版,第388 一389 页。
    ⑦ 闵费德著:《 文学的再评价-一附录论高鹗》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博士论文,共8 章,一册,298 页。本论文中有关高鹦评价部分颇有独到之见,受到我国著名红学家吴世昌、杨宪益两位先生的首肯。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