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突围》,吴再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在“突围”中寻求一线生机 吴再柱校长是我未曾谋面却相当熟知的一位朋友,收到《乡村教师突围》的书稿时,知道他又有大作面世,不禁为之高兴。我见书名中有“突围”二字,多少有点敏感,因为在我看来教育不是战争,不宜用战争的言辞来描述,但面对当下的教育窘境,身处乡村教育实际的教育者,确确实实有一种被死死包围的窒息之感,不突围必死无疑,突围一下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也许除了“突围”一词,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了。这恐怕也是吴校长对时下之局和个人之力的清晰洞见;又见“乡村”二字,知道彼此境遇相仿,所见所思所获所得,心生照映,惺惺而惜。所以,多多少少,竟感觉这是本似曾相识的新书。 当下教育的“囚徒困境”,在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和轻疏偏狂的政绩观下,相信将有段漫长的道路可走。而“突围”作为一种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积极姿态,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有识者的选择,本书的“突围”亦看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的呐喊,其中有真知、真性,亦有真心、真情。 全书分“心灵突围”“理念突围”“课堂突围”“学校突围”四辑,多取自于吴校长多年来在教育界行知不辍的累积。正如书中所说“写作,是一种需要”,他用一支笔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在环境逼仄中,旁人志闲趣野,他却自己抱着本《古文观止》苦读一夏;年岁添增,诸务缠身,他还勤练诵读,从蹩脚的普通话攀到字正腔圆、流畅自如的“二级甲等”。这种种的“突围”中,我以为他首先做到的是“自我突围”,即将自己的精神生命从小小的农村之地跃升至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天地之中,让自己消泯畛域,合璧中西。这一过程,既丰富了他自己的生命,也成全了众多的孩子,让后者在教育被越勒越紧的现实压迫中还能保全天性,自由生长,从今天看来,这确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幸事。 “一路主动,一路阳光”,是他提出的自我生长之道。我以为,这对所有教师都是合适的。从“催逼”“反思”“借力”中不断给自己目标,用编辑的文章之道,领导的管理之道,同事的情谊之道,于层层传递、相互交织中,使自己不断突围。这一过程,不仅有十足的内生力,而且始终带有正能量,“向善向美”“自造气氛”已成为他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处世态度,这几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思想者的共性。正如一首诗所说,“尝试赞美这个残缺的世界”,整个教育世界于他来说,满满是希望,处处是希望。 在“心灵突围”一辑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挖掘和激发自我的读书人。他对书籍的情感,正如同对阳光雨露的渴求,从书的精神世界中突破时空的限制,思接千里,文载古今,从苏格拉底、老子、孔子,到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这些哲人或学人构建的教育哲学、伦理学,以及行为学、心理学等,渐渐融汇通衢,令一个人的心灵具有了某种穿透力,以“个体行为”的方式让自己和家人幸福。 “理念突围”里,吴校长由读书、思考、教研的“知”转而到“知行合一”。很感兴趣于他的博客“柱子家园”,里面记录了他教育行走的酸甜苦辣,而他更愿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获所得,甚至在中考前为全班46名学生每人写了一篇短文——命之为“这群少男少女”。荀子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一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感受,除了端坐于书桌前饱读一通,更为重要的坚持“还原”:还原到生活中,还原到课堂中,还原到人性中。这一突围,往往是在一种加速度的状态下,自己亦在其中享受着,快乐着。 “课堂突围”中对术技之学的孜孜以求,虽趋于表象化和不可避免的功利结果,但也是理念的现实化身,两者表里互依,体用两面,可谓和合而生。当下,课堂作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各种模式、各种旋风、各种山头,一时间让人看花了眼。“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我却在吴校长的书中看到了他坚持的那种守“静”、藏“拙”、处“下”的道家遗风。他细细地“贴地而行”,从课堂的导入、行进、结尾……等一些细节处慢慢打磨,并在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中令自己开始关注个性化发展,关注人的“在地性”,直至关注整个生命课堂的思考和建构。“把教育作为灵魂的一个枢纽工程,作为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既是吴校长对传统课堂的突围方向,也是他建构理想课堂的法门。 最后一辑“学校突围”是吴校长作为管理者的思考。他重点着墨于公民教育之路,谈理想,谈路径,谈条件,谈现实,谈困难,这条路作为鲜有人走过的新路,正吸引着他从传统的学校体制中突围,并在基础上,尝试重新定位和评价学校的职能,反省其教育教学行为究竟是否在成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起到应有作用。可以说,对这点的思考和探索,是戳在了现实的痛处。现实的短板非但无法在教育源头上证明自己的足够理性,还被肆意放大,成为了一种畸形的价值取向,误导着教育走向歧途。 吴校长的突围,可谓是穷尽了一个教育人的所有困囿;但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情怀来说,这其中的关键,还是直抵内心的。整本书,囊括了“道、法、术、器”的四个层面,可以令读者诸君各取所需。同时,一股无形的“突围”气质正从每个字缝中透散开来,感染和启迪着每一个人。它提醒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教育生态做出更具批判和理性的反思,以减少自我身上的“路径依赖”,添增让生命、智慧、心灵更加全备、健康的底色。 也许,在今天的教育沉疴和利益博弈中,吴再柱校长的“突围”并不足以扭转乾坤,但他至少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姿态试图做着“静悄悄的革命”。我以为,或许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让“教育”成为传续文明的集体信仰,在“突围”中给自己和师生乃至学校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一片光明。(作者凌宗伟,系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