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奴隶”到“人”待何时——读《红楼梦》札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潜问根 参加讨论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写“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有人认为鸳鸯矢志不嫁,值得称道。
    贾赦看上了鸳鸯,心想收其为小,让邢夫人去游说,结果大出所料。任邢夫人怎么说,鸳鸯只是“不发一言”“仍是不语”“仍不语”。后来鸳鸯对平儿说:“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鸳鸯在贾母等许多人面前又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听这口气,鸳鸯真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矢志不嫁”啊。
    鸳鸯为什么“矢志不嫁”呢?
    在封建社会,男的可以随意三房四妾,女的却应该遵循“三从四德”;男的可以眠花卧柳,女的却应该“从一而终”;男的可以朝三暮四,女的却必须明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总而言之一句话:女人不是人。
    鸳鸯的“矢志不嫁”是否想为自己争取一个做“人”的资格呢?
    非也。虽然在众多的丫头中,连王熙凤也认为鸳鸯是个“极有心胸见识的丫头”,邢夫人夸赞鸳鸯“是个要强的人”,但鸳鸯的“横竖不嫁人”,从《红》的全部来看,其实并没有想为自己争取一个做“人”的资格,而只是想一辈子忠于贾母,做贾母的可靠丫头而已。
    这便正如鲁迅在1925年《灯下漫笔》中所说: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可见,鸳鸯充其量正是一个奴隶,一个有个性的奴隶而已。
    鸳鸯这一个奴隶因为已经认定了自己的主子——贾母,是故不愿意轻易改变,以显得自己的忠心。这也正是鸳鸯这一类奴隶的共同特性:愈是忠于自己的主子,便愈能够做稳奴隶,保住奴隶的地位。
    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规则是“三纲五常”:皇上要群臣绝对忠于自己,群臣要百姓绝对忠于自己;百姓则甘愿忠于群臣,群臣则甘愿忠于皇上。如此,便天下太平。否则,“大逆不道”,没有好下场。
    鸳鸯这一类奴隶当然不可能明白:给贾母做丫头与给贾赦当小,名分上虽然有别,实质上并无不同,仍然都是奴隶,只是换了个主子而已。正是愚昧的“忠君”这一思想让她表现得如此“矢志不嫁”。
    请注意鸳鸯说的是“我也不能去”,“也不能从命”,这里强调的是“不能”,并非“不”。显然,“不能”的潜台词比“不”要丰富得多,强硬得多,也明白得多。这两个“不能”充分表明鸳鸯是百分之百的遵守着“奴隶规则”,可谓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至于为什么“不能”呢,答案很清楚,不言而喻。
    如此看来,鸳鸯的“矢志不嫁”又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因此,我同意王蒙对此的评点:
    作为个人的意志较量,鸳鸯胜利了,值得称道。作为奴才的被侮辱被损害被虐杀的前途,则一点没有改变。
    鸳鸯的胜利带来的前景其实是阴森森、血淋淋的。
    因而《红》的后边第一百十一回写“鸳鸯女殉主登太虚”,王蒙一针见血地指出:主仆恩义云云,是永远套在仆、奴脖子上的枷锁。
    由此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第一次死了丈夫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鲁迅这里写的不也正是一种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吗?待到祥林嫂被婆家抢了回去被迫改嫁时,她也是“一路的嚎,骂”,不肯拜天地,还“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这里作者所写的又不正是一个奴隶“矢志不嫁”的具体表现吗?
    奴隶的脖子上一旦套上了枷锁,要想争取到“人”的资格,何其难也。
    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但是请问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奴隶能享受到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吗?共产党人为着人民大众的利益奋斗牺牲,解除了奴隶脖子上的枷锁,但奴隶们是否就成为“人”了呢?
    上个世纪开放改革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许许多多的事实证明着广大的知识分子就没有被当作“人”来看,更别说一般劳动者了。后来呢,最不把人当作人看的“文革”结束了,或者说是“人”整“奴隶”的时代结束了,给你做“人”的时代终于真正开始了。但经济大潮席卷天下,拜金主义之潮流似乎不可阻挡,金钱把一些人迅速地变成了魔鬼。于是有的人又自己不把自己当作人了。试看今日之天下,历史的沉渣泛起,“有奶就是娘”“有钱便是爹”被许多人认可,于是膀大款的,包二奶的,甘愿当小的,养情夫的,扮作假教授假军官假高干假老板的,偷窃的抢劫的,自愿不自愿的加进“鸡”行列的,等等,等等,形形色色的“奴隶”纷纷登台,演出了一出又一出闹剧,把人性中的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奴隶”到“人”待何时?
    从“奴隶”到“人”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执政党今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纲领,其中就有促进加快这个演变过程的意思。我们今天读《红》,是否也可以多想想如何让自己让他人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个问题呢?
    原载:《红楼研究》2007年3月第1期
    
    原载:《红楼研究》2007年3月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