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才训 参加讨论

    目前,曹雪芹的诗我们仅能见到其《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中的“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1](P21)二句。但是,对于曹雪芹的诗歌创作才能,其朋辈多有称道,如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中的“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1](P23)敦诚《寄怀曹雪芹》中的“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1](P18)敦诚《佩刀质酒歌》中的“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1](P19)都可为证。从中我们也可想见曹雪芹与敦诚、敦敏等人形成了一个文学沙龙,而由张宜泉《怀曹芹溪》所谓“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1](P23)及其《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1](P24)这一诗题看,曹雪芹确实与他的朋友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诗艺。而且,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其祖父曹寅曾奉旨在扬州主持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同时他又是《千家诗》祖本《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即《后村千家诗》的收藏者和刊刻者,而这是一部用于诗歌启蒙教育的诗歌选本。深知曹雪芹“拟书底里”(庚辰本二十一回回前)[1](P335)的脂砚斋在《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夹批云:“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1](P94)这说明曹雪芹既想通过小说人物之口来申明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又欲借他们来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确实,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
    一
    曹雪芹多次在小说中通过宝玉、黛玉、宝钗、香菱等人表明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的学习借鉴。如第四十八回写道: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得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得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为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看老杜的一百二十首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辞害意。”
    曹雪芹通过黛玉之口将律诗创作的一般规则及特殊处理技巧作了最为简明扼要的说明。我们不妨把香菱的话看作曹雪芹本人开始学诗时的朦胧认识;而黛玉之论,则可视为曹雪芹诗艺成熟后的经验之谈。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确知曹雪芹对历代诗歌尤其对唐宋、魏晋诗歌有过系统学习,他认为学诗要以王维、杜甫、李白三人“作底子”,另外还要读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诗,即他主张学诗由唐入魏晋,由律诗入古体,强调“意”在“辞”先,这完全可以说是他本人诗歌学习全过程的心得体会。而林黛玉这番读诗、学诗的见解应是曹雪芹学习研读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而来:“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2](P1)这里曹雪芹只是把严羽“汉魏晋盛唐”具体化为了“三人的底子”和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诗。黛玉告诫香菱不要从学陆游之浅切诗开始,否则“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这也是对严羽诗歌理论的发挥,《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这里强调就是诗歌语言要含蓄有味,立意要深刻浑厚,切不可直露浅显。
    曹雪芹对中晚唐诗的态度也与严羽一脉相承。他在第四十回借黛玉之口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黛玉的观点可视为曹雪芹对中晚唐诗歌的总体评价,这与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所提倡的“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理论主张一脉相承。但这并不意味着曹雪芹对中晚唐诗歌的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就像黛玉虽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但仍对其“留得枯荷听雨声”一句倍加喜爱一样。这也与严羽的观点一致,其《沧浪诗话·诗辨》云:“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第六十四回曹雪芹又借宝钗之口表明作诗要善翻古人之意:
    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这里曹雪芹以王安石《明妃曲》、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二首诗歌,说明作诗要各出己见,不蹈袭前人旧意。曹雪芹也将这一观点落实到《红楼梦》诗歌创作中,如第三十八回出于宝钗、黛玉、宝玉、湘云、探春的十二首《菊花诗》,都显示出与以往咏菊诗不同的意趣,因为它们紧扣作诗者各自性格特点,别具清新个性之美。而宝钗所谓“第二义”之说,即是借自严羽《沧浪诗话》。除对严羽《沧浪诗话》颇有研读外,曹雪芹对叶燮《原诗》也有着明显的学习与接受。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述说自己学诗的体会,她们和宝玉之间有一段对话:
    (香菱向黛玉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这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宝玉对香菱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来的。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这里不但显示出曹雪芹对唐诗及魏晋诗的精熟,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曹雪芹对叶燮《原诗》的接受。叶燮同曹雪芹祖父曹寅交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于是他有机会拜访了居于苏州的叶燮,并与之互有诗歌赠答,叶燮还为曹寅写了《楝亭记》。[3](P324-330)其中叶燮的《曹荔轩内部过访有赠即和韵答》和《楝亭记》皆收录于其《己畦集》。叶燮与曹寅相会时已六十三岁,而其《原诗》于1686年即叶燮五十九岁时既已定稿。另外,叶燮的侄儿叶藩(字桐初),长期担任曹寅幕僚,深得曹寅器重,曹寅在诗中屡次提到他。作为著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曹寅很可能藏有叶燮的著作。曹雪芹对叶燮一家的作品非常熟悉,叶氏乃江南名门望族,文名素著,叶燮之父叶绍袁编辑的《午梦堂全集》是叶氏家庭成员的诗集,其中包括叶燮三位富于文采的姐姐即叶纨纨、叶小纨、叶小鸾的诗作。尤其叶小鸾作为少年才女,未嫁而逝,其“戏捐粉盒葬花魂”末三字即为黛玉之“冷月葬花魂”所本。[4](P26)有论者还指出宝玉《芙蓉女儿诔》中“寒簧击?”一句的“寒簧”二字,最初见于叶绍袁的《续窈闻记》。[5](P49)以上种种细节表明,曹雪芹对叶氏家族的作品十分熟悉的,且在小说中有所借鉴。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曹雪芹确有可能阅读过叶燮的《原诗》。
    其实上述香菱所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就是对叶燮《原诗》相关理论的继承与阐释。叶燮《原诗》在分析杜甫诗“碧瓦初寒外”(《玄元皇帝庙》)时云:“初寒何物,可以内外界乎?将碧瓦之外,无初寒乎?……然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竟若有内有外,有寒有初寒,特惜碧瓦一实相发之,有中间,有边际,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其理昭然,其事的然也。”[6](P32)他对诗歌鉴赏中的情与理作了精确分析,认为妙悟乃诗歌鉴赏中的常见现象。他又以杜甫另一诗句“月傍九霄多”,(《宿左省》)为例,指出诗“有不可名言者”。显然,“以言乎理,理于何通?以严乎事,事于何有?”这样的鉴赏思维在叶燮的诗歌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见,曹雪芹通过香菱之口所表达的妙悟观念正是对叶燮相关理论的形象发挥。
    在小说其他地方,曹雪芹也多凭借小说人物之口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贯彻这些观点。如对于诗歌创作中的立意问题,曹雪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四十七回黛玉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他认为立意真切是诗歌创作的第一要义,只有如此才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但仅仅做到立意真切还不够,若立意不新颖别致,同样也写不出好诗,所以在第三十八回作者又借李纨之口云:“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黛玉之诗不仅题目、措辞别出机杼,更重要的是其立意新颖,真实自然地流露出她以菊自喻的内在情愫。然而,曹雪芹也反对因一味求新而形成的险怪诗风,在第三十七回借宝钗之口云:
    这里宝钗又向湘云道:“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那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亦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措辞就不俗了。”
    这里强调的是诗贵天然自在,重在立意,不能刻意追求新巧险怪,炫耀作诗本领。纵观《红楼梦》中的诗词,基本是出于刻画人物、情节构思而设,当然它们要讲究立意清新,所以小说中的诗词穿插得非常成功,避免了以往才子佳人小说因炫耀诗才而导致的立意陈陈相因的“小家子气”。曹雪芹还认为作诗需处理好意趣与体格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七十八回写道:
    宝玉笑道:“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众人听了,都立起身来,点头拍手道:“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必是长篇歌行,方和体式。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
    “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应是曹雪芹在诗歌研读过程中的经验之谈。当然他也将其付诸自己的创作实践,《红楼梦》中穿插的诗歌有律诗,有绝句,有古体,有骚体等不同体格;而且它们出于不同情境下,出于不同性格人物之口,是真正的“按头制帽”(张新之《红楼梦读法》)。[1](P703)如《芙蓉女儿诔》以骚体写就,《葬花词》、《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则有意仿效“初唐体”歌行而成,它们做到了意趣与体格的统一。
    二
    曹雪芹在小说中对唐宋诗歌娴熟而贴切的运用与借鉴,主要来自他对《唐诗品汇》、《千家诗》等重要诗歌选本的研读。明高棅的《唐诗品汇》在曹雪芹的诗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钗对史湘云说:“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应该说,小说中对这几位唐代重要诗人诗风的评价是比较准确的,而这正得益于曹雪芹对《唐诗品汇》的系统学习。请看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序》所云:
    24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澹,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豪放,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沧、马戴、李频、李群玉辈,尚能黾勉气格,将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馀韵,犹有存者焉。[7](P14)
    经对比不难发现,曹雪芹通过宝钗对杜甫、韦应物、温庭筠、李商隐等人诗歌艺术风格的概括,乃师承高棅《唐诗品汇序》而来。这既反映出曹雪芹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对唐诗的重视,又表明他对前人诗歌理论的接受。值得注意的是,高棅《唐诗品汇总叙》自言其书“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他在“凡例”中说明分立品目的原因是“使学者知所趋向,庶不惑乱也”,如他在五言古诗的各个品目中一再强调本书的文学教育功能:“正始:使初学者本始知来,溯真源而游汗漫矣。正宗:使学者入门立志,取正于斯,庶无他岐之惑矣。名家:学者溯正宗而下,观此足矣。接武:俾学者知有源委矣。”[8](P2)自然,具有明显导读功能的《唐诗品汇》便在明清诗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钱谦益云:“馆阁之教习、家塾之课程,咸禀承严氏之诗法、高氏之《品汇》,耳濡目染,镌心刻骨,学士大夫生而堕地,师友熏习,隐隐然有两家种子盘乎藏识之中。”[9](P248)显然,《唐诗品汇》与严羽《沧浪诗话》一样,在曹雪芹的诗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红楼梦》本身看,曹雪芹诗学素养的提高也得益于他对《千家诗》和《后村千家诗》的熟稔。《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女子所掣花名签上的诗句多出自当时盛行的《千家诗》,其中探春所掣“日边红杏倚云栽”出自唐高蟾《上高侍郎》;李纨所掣“竹篱茅舍自甘心”出自宋王淇《梅》,湘云所掣“只恐夜深花睡去”出自宋苏轼《海棠》,麝月所掣“开到荼蘼花事了”出自王淇《春暮游小园》,香菱所掣“连理枝头花正开”出自宋朱淑贞《落花》,袭人所掣“桃红又是一年春”出自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以上唐宋诗人作品皆见录于《千家诗》。再如第十七回宝玉所引“曲径通幽处”出自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第二十回黛玉所忆“水流花谢两无情”出自唐崔涂《旅怀》,第四十回宝钗所引“双双燕子语梁间”出自宋刘李孙《题饶州酒物厅屏》,第六十二回湘云所引“江间波浪兼天涌”与宝琴所引“丛菊两开他日泪”都出自杜甫《秋兴》,湘云所引“玉碗盛来琥珀光”出自李白《客中行》,宝玉与宝钗“射覆”所引“敲断玉钗红烛冷”出自唐郑谷《题邸间壁》,而这些唐宋诗作也都被收录于《千家诗》。康熙丙戊年(1706),《后村千家诗》曾作为曹寅《楝亭十二种》之一由扬州书局刊刻,而《红楼梦》引用或化用诗句出自《后村千家诗》者也不在少数,如第十七回宝玉所题“蓼汀花溆”化自唐罗邺《雁》中的“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第十八回宝钗提醒宝玉的“冷烛无烟绿蜡干”出自唐钱 《未展芭蕉》,第五十八回宝玉见景生情想起杜牧《怅诗》中的“绿叶成阴子满枝”等。有论者认为曹雪芹频繁地引用或化用出自《千家诗》与《后村千家诗》中的唐宋诗句,流露出来的是他“含蓄的家族文化认知”,[10](P205)此说不无道理。其实,从《红楼梦》看,曹寅刊刻的《全唐诗》、《后村千家诗》与盛行的《千家诗》都可能是曹雪芹早年诗歌学习的重要读本。《全唐诗》、《唐诗品汇》是专门的唐诗选本,而《后村千家诗》和《千家诗》也以选录唐诗为主,因此曹雪芹的唐诗素养尤其引人注目,这从《红楼梦》许多人物的诗词创作中即可得到印证。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雨声淅沥,正在翻看《乐府杂稿》的她见有《秋闺怨》、《别离愁》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自称该诗在构思立意、格调句法上明显地学习唐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七言歌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与《春江花月夜》除在题目上一一呼应外,它每四句为一节,每节三韵,逐节转韵的结构布局也完全学自《春江花月夜》。在表现手法上《春江花月夜》铺陈渲染,蝉联复叠,再三咏叹,“江”字前后出现十二次,“月”字出现十四次;而《秋窗风雨夕》中的“秋”字前后叠现达十五次,“风”、“雨”二字也各出现五次,可见曹雪芹在表现方法上也学步于《春江花月夜》。曹雪芹不仅在章法、表现方法上学习张诗,在句法上也多所模仿,如“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便学《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与《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情调相仿。又如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时黛玉的“剪剪舞随腰”由李商隐《歌舞》之“回雪舞轻腰”化来。而宝玉《芙蓉女儿诔》中“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很明显是模仿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的语句:“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25洁,不足为其格也。”这恰到好处地写出晴雯的品质、心地、神智及容貌。
    从其他小说人物诗歌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中,也可看出曹雪芹广博的唐诗素养。如香菱的“有意怜枯草”化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园上草,一岁一枯荣”;探春“价高春酿熟”,出自郑谷《辇下冬暮咏怀》中的“烟花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宝玉的“苇蓑犹泊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说中曾写到芦雪庭可以“垂钓”,宝玉“披蓑戴笠”,被人戏称为“渔翁”。李绮的“葭动灰飞管”,李纹“阳回斗转杓”分别从杜甫《小至》中的“吹葭六?动飞灰”和“冬至阳生春又来”化出。宝琴“伏象千峰凸”,“天机断缟带”,湘云“蟠蛇一径遥”,都从韩愈《咏雪赠张籍》之“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随车翻缟带”化出。宝琴“吟鞭指灞桥”,则典出尤袤《全唐诗话》:“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若曹雪芹对唐诗没有下过一番功夫,他在化用这些诗句时很难达到如此贴切自然的境界。
    同时,曹雪芹对唐寅的诗歌作品也有研读,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曹雪芹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唐寅,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将其归为“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应运而生的逸士高人”之列。第五回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在秦可卿的卧房中,他看到唐寅的《海棠春睡图》。第二十六回写不学无术的薛蟠在宴席上对宝玉等人说他看到一幅“庚黄”的画作,“真真好得了不得”,众人听了莫名其妙,宝玉猜到是薛蟠错将“唐寅”读作“庚黄”,才闹出笑话。显然曹雪芹对唐寅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为人及作品是相当熟悉的。小说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就与唐寅的生活启发有关,唐寅晚年“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并作《落花诗》送之”。[11](P567)这不禁让人想到黛玉悲伤葬花以及宝玉听到黛玉《葬花吟》后“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的情景。俞平伯就指出黛玉葬花情节乃得自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的灵感。[12](P205)而且,林黛玉《葬花吟》学习借鉴了唐寅《花下酌酒歌》,二者不仅在篇章结构、体裁韵律上相近;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非常相似,都通过落花意象来抒发人生易逝、世态炎凉的悲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也都运用比兴手法,借花自喻。同时,《葬花吟》中许多诗句即从《花下酌酒歌》中化来,如《葬花吟》中“明媚鲜艳能几时”取意于唐寅诗的“枝上花开能几日”;《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袭自唐寅诗“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则化自唐寅诗“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另外,《葬花吟》也学习借鉴了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的诗意诗境。《葬花吟》中有“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肋下生双翅,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是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则有“万片风飘难割舍,五更人起可能留?妍媸双脚撩天去,千古茫茫土一丘”,“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本嗔;好知秋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总之,从《红楼梦》看,曹雪芹通过对一些诗歌理论著作及诗歌选本的研读,使其具备了深厚的诗学素养,这为他在小说中叙事写人及借小说“传诗”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3]周汝昌.红楼梦新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4]周汝昌.红海微澜录[J].北京:红楼梦研究集刊, 1988(1).
    [5]滕萝苑.“冷月葬花魂”[J].济南:文史哲, 1979(2).
    [6]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8]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9]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10]孔令彬.千家诗与红楼梦[J].北京:红楼梦学刊, 2008(6).
    [11]唐寅.六如居士外集[M].唐伯虎全集,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12]俞平伯.红楼梦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原载:《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1期
    
    原载:《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