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后实践美学”主张“突破”和“超越”“实践美学”,从“生命”和“生存”寻求美学的理论深化。本文认为,必须分清“实践美学”和“实践本体论美学”,正确把握实践和美学之间的中介与切入点,不能离开实践唯物主义去认识“生命”和“生存”,审美功能论上的非实践观点只能使美学陷于自我幽闭。中国当代美学应十分珍惜20世纪中叶选择的“实践”这个理论基点,现在需要的是回到实践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美学,才能真正超越“实践本体论美学”,把美学实实在在地推向前进。 关键词 实践美学 实践本体论美学 实践唯物主义美学 生命观 超越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理论走向,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近年来,因兴起于所谓“实践美学”之后而被称为“后实践美学”的“生命美学”或“生存美学”为一些学人所看好,以为是对“实践美学”的“超越”而孕育着美学走出理论困境的生机。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实际意味着对美学理论走向的选择,即是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还是向后倒退?对此,不能不有所思考。 一 “实践美学”与“实践本体论美学”之辨 在50年代中期的论争中形成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几个主要学派,都曾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某种理论基点。不仅朱光潜曾从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内涵论证其美是意识形态的观点,而且蔡仪也曾从生产实践的规律阐释他的“美在典型”论。但是,人们并不把这些观点称为“实践美学”,而是特定指称李泽厚的以实践为世界本体因而实践是美的根源的观点。显然,把这种观点泛泛地称为“实践美学”并不准确,而应称之为“实践本体论美学”。这是因为,从“实践”出发考察审美活动的美学,以其对“实践”的理解不同而见解分歧,甚至相互对立,比如马克思的美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美学,就是“实践美学”中的一种,而它同所谓“实践本体论美学”就是大相径庭,不可混同的。 在马克思的启示下,从实践来揭示种种美学之谜,特别是审美和美的本质之谜,这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选择。这一选择使许多人自觉地把审美活动置于实践的基础上或系统中来考察,使美学理论的面貌为之一新。也正是由于选择了这个决定性的理论基点,美学才得以努力面向实践,开始从“玄学”向“实学”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实践美学”可说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主潮。在这个主潮中,声势最宏、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实践本体论美学”。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它甚至被当作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权威解释而为人们所接受。从70年代末起,面对诸如自然美等问题上未能自圆其说的批评,持论者曾着力于对“人化自然”的全面性的阐发来予以补救。在美的根源问题上,80年代初曾有过针对“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执马克思的观点加以阐释的驳难,其理论矛头直指“实践是美的根源”即实践本体美论这一要害。但是,这些批评都未能对其理论优势有所触动。到90年代初,还从实践本体论的主体论引申出“告别革命”这样立意于世纪性总结的命题。除开上述批评外,80年代末以来,先后有针对其“理性积淀”说的“突破”论和针对其“实践本体”说的“超越”论,并最终在“生命美学”或“生存美学”的名义下汇合,以“后实践美学”的旗帜张扬非实践的理论取向。 所谓“后实践美学”,意在“超越实践美学”。在我看来,被称为“实践美学”的“实践本体论美学”确实需要超越,但不是抛弃“实践”,用“哲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或用“生存”取代实践来实现超越。这些“超越”论开出的药方之所以不妥,首先是因为它们对“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失误号错了脉。应当说,“实践本体论美学”也好,还是其它“实践美学”观也好,在取得不少具有真理性和富于启发性的思维成果的同时,都存在着某些根本性的理论迷失。比如,流行的“主客观统一说”也声称从“实践”立论,但其对实践的理解却基本上是黑格尔的思路,即把实践只是理解为精神的活动,这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对实践所作的质的规定的。如果说马克思的美学也可称之为“实践美学”的话,那么,它应当是唯物主义的实践美学,而不是任何其它的实践美学。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既超越了一切唯物主义,也在扬弃中吸取了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不同,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的即物质的活动,是人将自身本质力量(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对象化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对象,而且活动的主体也是物质运动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精神存在是以其物质存在为基础的。显然,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却又不止于此;它还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容。实践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它的对象也不只是历史,而是以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包括历史在内的整个自然史为对象的。在这个系统性的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居于主导性地位,也正是它赋予这个新世界观以崭新的整体色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实践的尊崇而将其抽象化和至圣化,不仅不能看到实践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必须以物质存在为前提,而且不能从实践对自然进行反观,因此也就不能全面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今天,以“后实践美学”的“超越”论所造成的理论反思为契机,对“实践美学”特别是“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失误进行冷静的思索和探讨,尽力找准症结所在,对于实现美学在世纪之交的真正超越,是至关重要的。 二 正确把握实践和美学之间的中介与切入点 传统的美学是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或理论引申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不例外。中国当代美学已不只是哲学的美学,但其主导形态还是哲学的。勿庸讳言,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时,往往疏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原态理论的深入领会和全面把握,而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流行甚至片面的阐释为中介,并且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美学研究时又缺乏自觉的中介观念,因此常常陷于哲学原理向美学理论的直接演绎和引申,“美的客观性即美的物质性”的论断即是十分典型的一例。忽视或回避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缺少中介转换和过渡,也就势必造成哲学介入美学的切入点上的错位。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