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论悲剧优美——“悲剧即崇高”说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常勤毅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 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然而 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轻悲剧优美的 倾向。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 方比较,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 美学理论;悲剧;优美;崇高
    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它们之间彼此矛盾却 又互相依存,构成了美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两种形态以它们各有千秋的审美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美感染力,存在于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艺术作品之中。然而,在悲剧美 的研究中,我国几个不同派系的美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将崇高和优美对立、割裂开来, 以致于把崇高捧上了悲剧的宝座,而将优美赶出了悲剧的大门。这种重崇高、轻优美的悲剧观似乎不能完全揭示出悲剧的本质,“悲剧即崇高”这个被许多美学家公认了的命题,有它片面至少是不完善的地方。
    李泽厚在一次美学讲演中,在谈到美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时,借鉴了朗费特所 提出的三方面美学研究的主张,认为“现代美学实质上包括三个部分,或三个内容 、三种成分、三种因素,即:一是关于美的哲学的探讨,一是关于审美心理学的探 讨,一是关于艺术理论(艺术哲学)的探讨”〔1〕这种意见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分析 ;但事实上,不少美学家却都是各执一端地从事着单方面的研究工作。单纯地只从一 方面或一个角度去研究、探求一种美学现象,很难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和全部内涵。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每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试以系统分析的方法,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三个方面,考 察崇高和优美在悲剧中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肯定优美在悲剧中的美学价值。
     一、从美的哲学的角度考察悲剧中的崇高和优美的同与异
    

     “悲剧的美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2〕自从黑 格尔把矛盾冲突作为悲剧的本质加以研究以来,愈来愈多的美学家都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悲剧冲突”的理论。但不管这种冲突是伦理的,人性的,社会的;还是阶级的,时代的,历史的,只要是悲剧,就一定会象歌德论述的那样“可以由于任何关 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可见,矛盾冲突是悲剧中崇高和优美共有的一个本质特征。
     悲剧崇高和优美的第二个共同特征,作为悲剧冲突的矛盾双方,必须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异已力量,其中具有正义性的一方必须是被非正义的一方暂时压倒, 即通过斗争使矛盾双方的主导地位向相反方面转化。黑格尔的冲突说对悲剧研究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他哲学思想中的妥协主义,导致了他悲剧理论的调和主义庸人气息的产生。他认为矛盾双方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善和恶,“在一切悲剧冲 突中,我们首先必须抛弃关于有罪和无罪的错误观念,悲剧英雄们即是无罪的,也 是有罪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双方都是“片面的”,都要“陷入罪过的不正义之中” ;同时,他也否认矛盾的转化是双方斗争的结果,而是因为“在冲突中互图否定对 方的那些行动所根据的不同的伦理力量,得到了和解”〔3〕,这各打五十大板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
     悲剧的崇高和优美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矛盾冲突的剧烈程度不同。悲剧中崇高所导致的矛盾冲突是剧烈性的。正义和非正义,善和恶,美与丑,在你死我活的刀光剑影中,呈现出一种水火不相容 的激烈,尖锐,白热化的矛盾状态,双方经过残酷、艰苦的斗争,正义、善、美被 非正义、恶、丑暂时压倒。而优美的矛盾冲突则是舒缓性的。它不象崇高那样剧烈,有时甚至看不到悲剧主人公有什么强烈的抗争。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奥 赛罗的妻子,她的悲剧是由埃古这一阴险狠毒的小人一手造成的。但剧作者没有直 接展示埃古和她(包括她丈夫在内)面对面的生死较量,而是借轻信的丈夫之手,活活扼死她在甜蜜的梦中。她的死是那样安祥、怡静,几乎没作什么挣扎,但又 是那样无辜,催人泪下。再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 年夜,又冷又饿的小女孩用旧围裙兜着谁也没有买过一根的火柴蜷缩在墙角里,她渴望着温暖,憧憬着一顿丰盛的晚餐,盼望着美丽的彩色画片,思念着温和、慈爱 的奶奶。但残酷的现实,丑恶的社会撕碎了她用一根根火柴燃起的幻想,最后,她 嘴上带着微笑,手里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间。这难道不是一幕控诉人吃人的社会罪恶的悲剧吗?但谁曾见其中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呢? 即便是在以崇高为主体的悲剧中,矛盾双方的冲突也不总是那样激烈、紧张的,有 时则也加进一些优美的因素,使矛盾冲突舒缓下来。如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是一部奴隶起义的悲壮的史诗,奴隶(特别是角斗士)们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是残 酷、尖锐的。无论是角斗士间的互相斗杀,还是起义战士反围剿的剧烈战斗都呈现 出一种悲剧的崇高美;但我们从中也看到斯巴达克思与范莱丽雅的忍痛相别,范莱丽雅和孩子流泪守着斯巴达克思的骨灰瓮的情景。这种具有优美因素的悲剧美,是 前者不可替代的。
     2.悲剧人物所体现的实践主体的力量大小不同。以崇高为特征的悲剧人物,其结局虽是悲剧性的,但他在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中显示出主体的一种巨大力量。 而具有优美特性的悲剧主人公,在与敌对力量相比中,相差悬殊,他们往往是孱弱 的,纤小的;有时甚至是无能为力的。在中外文学艺术的人物画廊中,《长恨歌》中的杨贵妃,《悲惨世界》中的芳汀,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契诃夫描绘的万卡… …这些人物没有嘉尔曼为追求自由而宁愿死于情人刀下的壮举,也没有以投河自尽 来反抗凌辱的杜十娘那样的强烈行动。这样的悲剧人物能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强凌弱、富欺贫的社会现实和反面力量的残忍、凶暴。这些独特的审美作用、认识价值、 教育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3.在矛盾冲突中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深刻程度不同。崇高的悲剧人物对未来具有一种乐观的信念,他们的悲剧强烈地展示了正义、善、美的最终和 必然的胜利,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埃斯库罗斯的《被绑的普罗米修 斯》中的悲剧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位人物。他“自愿地犯罪”,把天火给了人类,而 自己默默忍受着宙斯加在他身上的苦难,但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宣称“宙斯的 王权不打倒,我的苦难就没有止境”,他断言:“宙斯的统治不过是短促的时辰,因 为他在天上为王的日子不会太久”,“这个当今的主人,很快就会不体面的被推翻”。 普罗米修斯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实现,为这种理想而进行的斗争终将胜利。在这一悲剧人物身上,我们窥见了当时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以工商业奴隶主为代表的 雅典民主派的理想和愿望,深刻地揭示了专制政治必亡,民主制度必胜的历史发展 趋势,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普罗米修斯为“哲学历书上最高贵的圣者和殉道者”〔4〕。
     相比之下,具有优美特性的悲剧人物常常看不到或看不清光明的未来,或者抱 着一种不可实现的幻想,他们的悲剧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远不及崇高的深刻。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悲剧中优美的美学价值。我们不反对一部悲剧应具 有相当的社会意义,但我们不能以一种庸俗政治学的观点,控空心思地去拼凑所谓 的社会意义。人的衰老病死是一种悲剧,有的人可能死的有意义,有的人可能死的意义不大。在悲剧中如果都写有意义的死,就容易陷入为有意义才死的公式化之中, 就会显露出人为的痕迹。
    二、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剖析悲剧中崇高和优美的同与异
    

    美感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活动,悲剧美感也不例外。但悲剧的欣赏是一种 特殊的审美活动,它一方面引起欣赏者的美感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审美主体的凄怆、悲哀、恐怖等的痛感;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悲剧,它所唤起的美感皆是种 逆反的精神反应。悲剧中崇高和优美第二个共同特征是:都给欣赏者以积极的“净 化作用”。作为一门艺术的悲剧,不是为悲而悲,它通过悲剧人物的毁灭,激起欣赏者对悲剧人物一种强烈的崇敬及怜悯感,并从中受到了深刻的道德伦理方面的教 育,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磨炼了人们的意志。
     从悲剧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来考察悲剧中崇高和优美,可以发现有两个方面的不 同:
    1.美感的特征不同。悲剧中崇高以悲壮为美感特征,它使人对悲剧主人公敬仰并崇敬。悲剧的欣赏虽然是痛感与快感交织的逆反的精神活动,但崇高的悲剧美, 其本质不在于“悲”,而取决于“壮”;主人公的悲剧遭遇不但不使人过于哀伤,反而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更加敬佩 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大无畏的精神,并自觉地加以效法和学习。法捷耶夫的《毁灭》 ,伏尼契的《牛虻》,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和我国的《孔雀东南飞》,历史剧《屈原》,长篇小说《李自成》,话剧《于无声处》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 象所唤起的美感大致相同。而悲剧中的优美则以悲怆为美感特征,它使人产生怜悯 和同情,这一点是悲剧崇高和优美的一个显著区别,它不但标志着一部作品的艺术风格,也为不同审美趣味的欣赏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圣桑著名的《天鹅》 在表现天鹅奄奄一息,但又奋力挣扎时痛苦、绝望的情绪之际,也同样唤起人们怜 悯、挽惜的感情。天鹅之死是种千古传诵,具有永久魅力的悲剧美。以悲怆为美感特征,令人怜悯并同情的悲剧性艺术在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类别中也是俯拾即是, 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2.审美效果不同。《吉鸿昌》和《骆驼祥子》是国产故事片中两部优秀的作品,但看了这两部片子的观众,肯定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对吉鸿昌的英勇就义, 观众会觉得这是一种气贯长虹的壮举,感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振奋;而对祥子的 悲剧结局,观众会觉得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惨景,感到一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的压抑。这两部影片在观众心中造成的不同美感效果,构成了悲剧崇高和优美的第二个区别,即悲剧崇高的审美效果是振奋多于压抑,而悲剧优美的美感效果是压抑 多于振奋。
     三、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探讨悲剧中崇高和优美的同与异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这句论述至今还常常被 作家、艺术家和美学家看作是悲剧艺术的经典性定义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定义比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之前的任何一种悲剧理论,都更接近于悲剧美的本质。对人生有 价值的人,一定是或多或少带有正义、善、美因素的人;因此,悲剧的人物在其性 格的塑造上,一定是带有或多或少正面素质的人。所谓正面素质,主要表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真,悲剧人物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善,悲剧人物是代表“历 史必然的要求的”;美,悲剧人物的内心或外在呈现出占有主导地位的和具有永久 魅力的美。一般的悲剧都具有这三方面因素。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贵妃之死,写得那样凄挽、哀艳,显然也应是种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美感的原因,则在于她“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色。当然,如果她也象妲己那样狠毒、凶残、阴险,即使是 姿色再丽,也不会构成悲剧美的。
    悲剧中崇高和优美第二个共同特征是:悲剧主人公或者遭到肉体上的伤亡,或 者受到灵魂上的创伤;有的则是理想的破灭,还有的是事业的挫折。它们是悲剧人物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只有这样安排人物的悲剧命运,才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感 染力量。
    悲剧中崇高和优美的不同美,是文艺理论领域中一个大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 区别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反映社会、时代矛盾的方式不同。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悲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但悲剧崇高往往直接展现社会的 矛盾、阶级的冲突、时代的本质,《水浒传》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它集中直接 而又多方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次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类代表人物丑恶、腐朽的本质,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一深刻的 思想内容,形象地展示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深刻 地写出了农民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局限,而终于趋向失败的悲剧结果。一部《水浒传》,使我们窥见到封建社会的缩影,可以感受到代表历 史前进方向的起义农民的脉搏,可以听到敌我双方的拼搏撕杀的声音。而悲剧优美 则不是这样,有的可能看不到什么时代的本质,社会的矛盾;有的即使写了这种本质、矛盾,也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反映出来的。比如元代白朴写的《梧桐雨》便是一 个生动例子。鲁迅说得好:“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不论是谁,不管他承认与否,优美毕竟是一种美的形态,毕竟存在于 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艺术之中。一部艺术作品其成就的高与低,不能单单取决于反映社会的内容是否深刻,是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应该从美感作用、认识价值、教 育作用这三个方面作总体性的分析。有的作品可能认识价值、教育作用强一些,但也有 的作品可能美感作用高一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写了父子的离别之情,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气息,虽然没反映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却一样成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2.悲剧人物的性格类型不同。从悲剧主人公对敌对一方所作出的反应上,可以将悲剧崇高和优美的人物性格分成两大类:主动进攻型和被动挨打型。郭沫若曾 经说过:“悲剧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它的目的是号召斗争,号召悲壮的斗争,”〔5〕郭老指的这种悲剧,显然是以崇高为其主要属性的悲剧。这种悲剧中的主人 公的精神,是“号召悲壮的斗争”的主动进攻精神,其性格是勇猛顽强、敢打敢冲、 坚定不移、富于自我献身精神。郭老笔下众多的悲剧形象,从《棠棣之花》的聂政 姐弟,到《南冠草》中的夏完淳,从《屈原》到《高渐离》都是这样一种主动进攻型的性格。他们为实现自己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思想,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 或杀身成仁,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他们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视死如归的 斗争精神。
    而悲剧优美中主人公作为一种实践主体力量相对弱小的特质,决定了悲剧人物 的性格和悲剧崇高迥然不同。悲剧优美的人物性格,一般是娴静、柔弱、温顺,意志不够坚强,缺乏斗争精神。在敌对势力面前,他们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 样的弱者,“小人物”的悲剧,在中外文学史里颇为常见,以女性形象为例,就有 左拉笔下的娜娜(《娜娜》),小仲马的玛格丽特(《茶花女》),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以及曹雪芹的林黛玉(《红楼 梦》),鲁迅的子君(《伤逝》),巴金的瑞珏(《家》),曹禺的陈白露(《日出》),老舍的小福子(《骆驼祥子》)……这么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有的来自 上流社会,有的出身知识阶层,有的是贫家少女;但她们性格中的一个共同点,即 都是属被动挨打型的,尽管有的作了最后抗争,但也是软弱无力的。
     3.艺术风格不同。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崇高和优美区别悲剧的不同特征,也会发现二者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迥异。悲剧崇高的风格是 雄伟、浑厚、气势磅礴,以粗犷见长;悲剧优美的性格是哀婉、凄惨、缠绵悱恻, 以细腻取胜。我们以我国两位大诗人的两篇诗作屈原的《国殇》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便可窥见一斑。《国殇》是《九歌》中以风格悲壮激越、高昂慷慨独 树一帜的名篇。它不仅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更是一首鼓舞将士为国捐躯的 战歌。肉体虽然毁灭了,但精神长存天地;灵魂是那样刚毅,真称得上鬼中的英雄!全诗的激战场面壮观,人物形象崇高,悲剧精神是在“号召悲壮的斗争”,艺术风格粗犷、浑厚。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完全是另一种风味。诗人怀着一种对谪居 生活的慨叹,在浔阳江头遇到了“天涯沦落人”的歌女,激起了他对女艺人悲凉、 凄惨生活的深切同情。诗人细致入微地刻划了她弹琴时的哀怨,借此对封建社会制 度的不合理控诉与揭露;但这种控诉与揭露又是那样缠绵悱恻、凄婉感人,好像她手中奏出的琵琶曲一样,使满座闻者“皆掩泣”。这位悲剧女性形象竟如此感人,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悲剧优美的风格所使然。
     诗歌艺术是这样,其它悲剧性的艺术作品也是如此。格调激越悲壮,语言气势 磅礴,感情热烈奔放这些艺术特点在《哈姆雷特》、《李尔王》、《斯巴达克思》、《屈原》、《李自成》、《红岩》等作品中都有所反映;而情调低沉压抑,感情缠 绵悱恻,语言哀婉动人又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福尔赛世家》、《茶花女》、 《莎菲女士的日记》、《蚀》等作品的一个共性。
    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象重视悲剧中的崇高一样,对悲剧中的优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的对象问题〔A〕.美学讲演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
    〔2〕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2 2.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10.
    〔4〕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A〕.马 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7.
    〔5〕郭沫若.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A〕.文艺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15.
    
    

作者简介:常勤毅(1960-)男,河北抚宁人,文学硕士,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收稿日期:2005-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