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元诗的发展可以延□二年重开科举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元诗前期作家以遗民为主,其中刘因、赵孟頫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家。此外,尚有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作家,其中以耶律楚材的成就最高。元诗后期作家以延□“四大家”为起点,名气较大的是杨维祯,成就最高的是萨都刺、王冕。 关键词 诗歌 刘因 赵孟頫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转变的标志就是原来长期作为正统雅文学的诗词古文一下子便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而一直作为非正统被贬斥地位的演唱艺术元曲发达起来,一下子跃居主流地位,井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后半部分发展变化的基础。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对元代诗歌作一个大概的评估了[1]。 由于诗歌的黄金时代己经过去,艺术的创造精神己转入戏曲等其它领域,元代的诗词散文小过是随着前人亦步亦趋而己。就艺术价值而言,不仅不敢与唐宋作品相頏頡,即同以后的明清两代相比也存在着明显距离。然而,作为中国古代诗文发展史中的一个完整阶段,它具有不容替代的研究和认识价值。无视这一点,要想正确把握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总貌则是不可能的。 元诗的分期标准,无疑还是应该以成就的大小和特色的变化而定,但整个元诗都处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低谷,成就既不如唐诗,也不如宋诗,甚至连像金代元好问这样的诗家也极少见,所以谈不上繁荣,加之元代历史前后区区不过百年,无法像唐诗那样划分初、盛、中、晚,只能相应地划分一下高低。另外,元诗既无独创可言,作家标榜的是学唐还是学宋,以此也可以作为分期的参考。 纵观元诗的发展,可以以元仁宗延□二年(1315年)重开科举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我们知道,隋代以后,科举盛行,格律诗赋作为取士的重要手段是唐宋诗文发达繁荣的重要因素。而元代建立之初,来自北荒大漠的蒙古统治者“马上得天下”,却不知“不能以马上治之”的简单道理,他们不懂或不重视知识和知识分了的作用。灭金以后,仅于太宗元年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随后,“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2]于是连续七、八十年废止科举不行,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因而绝了仕进之路,加上民族歧视,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了冲击,成了真正的臭老九,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倡九儒十“丐”,说的正是元代汉族知识分子沦为与妓女、乞丐为伍的惨况。正是无由皓首穷经而被迫与艺伎为伍,客观上造成文人和表演伎艺结合的机缘,亦即在导致了元曲繁荣的同时加速了传统诗文衰落的过程。然而,元统一之后,随着统治基础的不断稳固,统治者逐渐感到“汉法”的重要性,‘懂得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真义,因而逐步改变犷以前对汉族文人压制的政策,注意吸收他们参与国家的管理,并且在仁宗延□年恢复了被废止数十年的科举制度,这对于有着浓厚“学而优则仕”传统和“兼济天下”志向的汉族文人来说无疑有着极强烈的吸引力。元代科举考试的内容虽然较隋及唐宋时皆有所不同,“将律赋省题诗不义皆不用”,[3]但所重《诗经》及先秦经义古文,仍旧不脱传统诗文的范畴,或多或少还是促进了文人对诗文的关注与提高。另外,杂剧中心南移后,北杂剧逐渐衰微,至延□后尤为明显,而南戏又没有强大到足以像元贞、大德以前的北杂剧那样吸引士子占据文坛的地步,这样也使得传统诗文在此时有了复苏的机会。本来,戏曲和传统诗文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两种生活观念和艺术追求,从整体上看,起码在元代二者还不是互相包容的关系,元曲大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绝少染指诗文创作,而刘因、赵孟頫、虞集等诗文作家同样没有涉足戏曲领域。戏曲和诗文在文坛上的发展势头也是相互冲突,此消彼此的。大德以前,元杂剧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元代诗文的萎顿之时,同样,延頫之后元杂剧的衰落也就必然导致传统诗文力量的增强。元代文坛的这种宏观上的发展变迁,是研究元代诗文乃至整个元代文学的分期所必须注意到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