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消费主义时尚影响下的文学发展趋势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虹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商业时代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文学的转型,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从贵族化到大众化、从教化到娱乐,文学的主导趋势开始靠拢消费主义时尚。目前就给这一文学发展趋势作历史定位显然还为时过早。娱乐性与严肃性既分流又兼容这是转型期文学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消费主义:当代文学: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社会商业化的进程和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而商业时代的来临和消费主义时尚的推动和鼓励,又促使当代文学开始从传统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这种转型不是一种零敲碎打的改头换面,而是全方位的脱胎换骨。在此基础上,文学的创作取向与读者定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文学的主导趋势开始靠拢消费主义时尚。
     一、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
     与20 世纪80年代那种高度政治化语境下的文学相比,90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一个重大变化是思想内容上的,受消费主义时尚的影响,作家不再追求作品内涵的深刻,文学创作从深度模式转向了平面化。
     作为一种深度写作,文学曾经要求作家肩负起教育人们认识生话、引导人们共同前进的历史使命,要求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介入生活,对生活做道德的、政治的评判,须知“生活并不等于艺术生活,需要作家的感受、思考、消化、反刍、追忆、遐想,需要与作家的人格、风格、激情、审美心理与审美趣味合拍,需要化为作家的神经和血肉”(王蒙语)。对于那个时代,叶兆言有这么一段回忆:“当我开始打算成为一名小说家的时候,有一个叫高晓声的小说家谆谆告诫我说……小说家不能无病呻吟,小说家必须有感而发。他在新时期的两篇代表作最有说服力,一篇是《李顺大造屋》,一篇是《‘漏斗’户主》。前一篇说的是农民怎样千辛万苦在造房子,后一篇是农民如何的吃不饱。他归纳出农民的两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吃和住。”从那时起,“高晓声的这两篇小说的轰动效应一向让我眼红。”然而随着商业时代的来临,作家的头脑开始冷静“写一篇轰动小说的雄心早萎缩成一团模糊的影子,遥远得像是另一个世纪的事。”[1]作家们开始重新给自己也给读者定位,他们认为“写字是一门职业,应该用职业的态度对待它”[ 2],不要动不动摆出一副启蒙姿态,大谈甚-么文学使命。即使写底层人的生存困境,也不应仅是为了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这样一来,在强调形而下的生话具象时,形而上的艺术与哲学精神开始被丢弃,作品开始缺乏一种耐人寻味的深沉和深刻、缺乏一种自面惨淡人生的坚毅和执著,因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传统发生了决裂。
     文学的这种转型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上的。传统现实主义认为,现实生活是分层的,人们感官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只是生活现象,用思想才能触及的那部分才是生活的本质。文学创作必须透过现象抓住生活的本质,对生活做出解说和评价,亦即要撇开生活平面而追求生活深度。为此,传统现实主义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要求作家从偶然、个别的生活表象中挖掘必然的、普遍的本质。真实使作品对生活有纵深的揭示力,与此相反,在消费主义时尚的影响下,商业时代的部分作家不再对“生活深度”孜孜以求,而是对“生活平面”情有独钟。他们同意接受以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的文学,但并不认为文学的展开可以越过生活现象而抽取到它的什么本质。假如谈一谈真实,他们感到所能确认的真实就是生活现象,以及这此现象作用于他们而形成的感受和印象本身,至于说在生活现象背后存在某种超出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理性的真实,他们是不会相信的。的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民众经久不衰的政治热情开始退潮,世俗化的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学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消费主义时尚导引了文学的主导趋势。曾几何时,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各种戏谑调侃下变得虚弱,那些五彩缤纷却昙花一现的文学“快餐”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文化市场。而且,随着大众传媒的无限扩张,文学写作不再可能以精神(情感)的精致表达来实现自己的独创性,而是强调了自身在一场规模巨大的传播活动中的观赏性价值,至于试图使写作过程成为或保持自身精神深度的文学努力,都注定要被宣判为徒劳无益的事情。于是,作家们不相信自观所见的或得之于传闻的生活情景背后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真实秘密值得挖掘,生活乃是平面化的东西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平面化叙事,与商业时代人的生存状态是同构的,那些缺乏思想和一个说得过去的行为动机、缺乏清晰的自我意识和性格尺度的平面化人物,正是商业社会人们愈益外化的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实中的人越来越远离自我原则、内心立场,那么在适应不断加剧的社会变化时,作家还如何能够刻画出具有性格深度的典型人物和历史(现实)深度的典型环境呢?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湘潭大学学报》第28卷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