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国学穿上“博客”时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袁新文郭春梅 参加讨论

     阅读提示
    近日,由近百位学者组成的“国学博客圈”在网上开通(左图为“国学博客圈”截图),引来众多网民的关注。在短短10天里,“国学博客圈”点击量达数十万人次。人们在谈论这一现象的同时也有不少疑惑:这究竟是国学的繁荣景象,还是网络的炒作行为?
    近百位学者集体“开博”
    究竟是国学热,还是博客热
    这段时间,“国学”一词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相关活动接踵而至。有所谓“十位国学大师”的评选,有40多位企业老板参加的“国学班”开班,还有文白对照的“国学手机短信”开通。
    但是,与上述活动相比,一家网站日前开通的“国学博客圈”引起的反响似乎更大。在网民们看来,这次的“国学博客圈”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因为“人多势众”,近百位学者参与,其中包括汤一介、李学勤、庞朴、楼宇烈等知名学者。
    国学真的很热吗?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一些学者认为,与其说是国学热,还不如说是博客热呢。自从名人办博客以来,一些网站人气飙升,“博客圈”也火了起来,高考前的一个“高三家长博客圈”,就出现了惊人的浏览量。“国学博客圈”可以说是博客的兴旺,谈不上国学的繁荣。
    有学者认为,“国学博客圈”虽然邀请了众多学者参与,但如果没有“圈友”之间创造性的互动,缺少与留言网友之间的意见交流,国学圈的效果会怎样呢?其价值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没有学术争鸣,没有学术交锋,仅仅是学者发表各自观点的论坛,或是学者的网上“文集”、“文库”,那么何如去看学术著作呢?
    国学不是“超女”
    炒得太热会带来负面影响
    许多学者有这样的共识:国学是学问,不是“超女”,要靠有志于斯的人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国学被炒得太热,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教授、《儒藏》总编纂汤一介指出,博客作为一种特定的传播方式,对于普及学术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夸大。一种学问被炒得过热,很容易浮躁。学术需要坐“冷板凳”,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如果靠炒作,学术文化很难成为一种划时代的精神资源。汤一介教授特意提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儒藏》编纂工作。他说,对于传统儒学典籍的系统收集、整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耗时耗力,必须有一批学者潜下心来,悉心整理,细心校注,只有扎扎实实地推进研究,国学才有繁荣的可能。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很不够的,存在着许多曲解和误解,面对外来文化也缺乏分辨的能力。让民众全面、正确地了解我们的文化,是目前学术界应该做的事情。要普及国学,不能忽略网络这片领域。从“国学博客圈”的开通来看,民众热情很高,但对其中商业炒作的成分,一部分人想凑热闹、赶时髦的心理,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北京大学教授费振刚认为,学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其发展与繁荣有着特定的规律,外界反映如何,不会太多地影响到学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他不无忧虑地指出,网络语言的泛滥对于汉语的破坏不容忽视,网络本身的庞杂性也会影响到学术本身的纯洁性。
    参与“国学博客圈”的不少学者表示,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在博客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博客对于国学研究和普及的影响不能夸大。
    网络传播有局限
    国学教育不能忽略主渠道
    与前些年相比,对于国学研究和普及的意义,人们的认识似乎更深刻了。国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国学教育在部分大学里有明显推进,有的大学成立了国学院。但学者们指出,目前国学教育的范围还太窄,人们对国学的理解还只局限于学术和专业的范畴,还没有把国学精髓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让更多的青少年理解和接受。
    对此,汤一介教授指出,国学教育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教育,一是通识教育。在大学里开设国学专业、国学系甚至国学院,是为了培养国学方面的专家;但专业教育不能代替通识教育,对于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而言,有必要吸收国学的精髓,选读一些经典,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于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也指出:不可否认,网络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学借助于网络,有利于增进交流,扩大影响,更好地参与人们的精神建构,对于保存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意义。但是,网络的局限性也很大,就国学的传播来说,其功能和作用是很有限的。
    楼宇烈教授则表示,目前,我们对国学的重视还很不够,国学远远没有真正走入课堂,国学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上个世纪,我们的文化建构存在着两个偏差,一是重视自然科学,相对忽略人文科学;一是重视西方文化,相对忽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必须纠正这种偏颇。让网络传播国学固然可做,但国学教育不能忽略主渠道。
    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08月07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