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今天的文艺怎样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池笑琳 参加讨论

     当下掀起的新一轮历史热,与以往的历次历史热虽然表现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总体的质地却是大同小异,即运用大众的话语方式从大众的视角审视和解构看似神圣的对象,再通过大众化的媒体在大众群体中放大,让大众参与到以往只有少数人参与的话语圈中,得到大众狂欢的效果。他们大胆的观点和新颖的平民化叙述方式都给人一种陌生化的快感,从而引发大众对历史的共鸣,最终达到实用的功效。探究历史热形成的原因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促成其生发的因素是含混的、复杂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潜意识中有着文化所给予的根深蒂固的历史和实用情结,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热潮,正是对这一情结的回应。
     历史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有着不解的渊源。“克己复礼”、“师法先王”、言必尧舜,我们对先人的经验有着一种执著的迷恋,为此,古人不惜花费难以想像的人力和物力编撰浩瀚的二十四史,并在一百年前科学创新的大潮席卷世界之时,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考核的核心内容依然是千年不变的四书五经。这种向后看的文化心态的确使中华民族更加成熟、稳健,但是也限制了我们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放于更多的玄想和更远的未来。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统领中国思想的儒家文化具有注重现世而轻来世的实用主义特点,这种意识被李泽厚称为实用理性。这种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培养了中国文艺家乐观进取、关注人间疾苦的精神,同时也使他们对自身的情感展露和对现实之外的幻想经常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一种克制的方式,使情感和想像经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艺创新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识和实用理性是相辅相成的,历史意识的发达是实用理性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二者的有机结合,使人们的思维拘囿于历史经验和现世利益之中,使理智和想像一般不越出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界限而自由翱翔,缺乏对历史清醒深刻的批判和审视,他们对现世过分关照遮蔽了对未来的召唤和冥想,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无疑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
     正是基于以上的文化因素,在中国,文学与历史和现世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尽管随着历史语境的不断变迁这种关系经历了程度不同的波动,但是中国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始终弥漫着浓郁的历史和现世的意味,并成为中国文艺一个突显的特征,一个支撑其架构的重要流向。
     几千年来,虽然历史和现世文化为中国文艺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石,带来了荣耀,但毋庸讳言,它们也给文艺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意义。因此,为了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下,更好地开拓文艺的创新意识,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去认识和判断这种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任何的文艺创作者都不可能摆脱文化所赋予的历史性和实用性,而这一特性对文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文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几千年里以“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观念、习俗、信仰、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中,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经历了阶级、时代的种种变异,却保有某种形式结构的稳定性。构成了某种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特征,它有其不完全不直接服从、依赖于经济、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因此,任何作家、任何作品都无法游离于文化之外,这种文化集体无意识也许敏感的米兰·昆德拉体验得更加深刻和细腻,“我们以为在想,我们以为在做,而实际上只是另一个或另一些东西在替我们想与做:远古的习惯,变成了神话的原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获得一种巨大的引诱力,从‘往昔之井’遥控着我们。”文艺发展和创新的价值无疑是根植于此的。
     放飞文艺的翅膀是想像,是虚构,好的文艺作品的价值体现不是对客观生活完整摹写,也不完全是对生活的简单典型化,而是汲取生活的营养借想像之力虚构一个接受者在现实中看不到的真实,用语言传递我们能够感受却难以认识清楚的文化脉冲,提升和净化心灵,让生命接受一次又一次的震颤。这一特质决定了文艺张扬的是那些更能影响我们的文化,而文艺的叙述者和接受者之所以能够得到触电似的回应,最重要的一个根据是他们无法逃避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另一方面,历史和现世文化势必给文艺创新带来损耗,因而好的文艺必须与历史和实用拉开一定的距离,一味地迷恋对历史和现世的叙述,文艺的创新性和审美性肯定会被削弱,不可避免地使文艺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不能够在语境变化的第一时间适时地创新,难以以宽容的心态接纳新的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制约作家向更广阔的文艺领域掘进,文艺从而失去许多揭示遮蔽真实的可能。
     综上所述,改变文艺创新弱化的现状,使文艺从旧有的文化禁锢中突围,真正地迸发创新的火花,切实承担开拓全民族创新意识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依靠那些有良知有责任的文艺家,摈弃一切世俗和时尚诱惑,游离于大众喧哗之外,用自己的感觉和理智去感受、分析和判断历史和实用文化,勇敢地介入其中,同时这种介入又不能使自己迷失其中,完全屈从于它。否则文艺家会无可避免地拘囿于对历史和现世的迷恋中,失去更多鲜活的想像和虚构,陷入对问题的绝对判断,使作品成为充满答案的世界而不是疑问的世界。
     总之,面对日益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文艺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不能丢弃传统的文化意识,因为这是文艺所必需的特质,同时文艺的创造者们也应该时刻警惕传统的文化意识给文艺创新带来的负面意义,这样文艺家才能在具体的文艺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一条真正创新发展之路。
    原载:《文艺报》2006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