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我们需要健康的娱乐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文敏 参加讨论

     当下中国社会处在一种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全球化、官方/精英/大众等话语的相互并峙、胶着、对话、整合的拼贴状态之中。随着全球化和跨国化进程的深化,迪斯尼来了,麦当劳来了,哈利波特来了……有迹象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消费——娱乐新时代。娱乐飓风所向披靡,所至之处,把世界变成了拉斯维加斯城的巨无霸翻版,国内的娱乐化现象只是全球娱乐化潮流中的一部分。
     新世纪伊始,娱乐霸权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向下游化转移,娱乐则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领域急剧扩张,用其固有的快乐原则有力地改变着文化的生态、运作方式,以及人们的精神交往。宗教娱乐化、政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各种名目的主题都以娱乐的名义进行着。零态度、零逻辑、零技巧、零深度、零意义、零诚意、零痛苦原则,正在成为娱乐文化的基本态度。娱乐化风潮愈演愈烈,从“超级女声”到“后舍男生”,从“芙蓉姐姐”到“流氓燕”,从“戏说经典”到“恶搞英雄”,从彩铃到cosplay(动漫),从“欲望都市”到“名人博客”,从“一个血案馒头”到“小强历险记”……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身体正在遭遇新的快感、新的刺激、新的狂欢、新的欲望,爱玩闹的人们惊喜连连。
     娱乐源自于生物能量的不断释放。娱乐是人类无意识支配下的本能召唤,是人性的潜意识存在,是文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逻辑和历史结果。在霍克海默眼里,早在文化工业出现以前,娱乐和文化工业的所有要素就已经存在了。旧时的娱乐被斥为“玩物丧志”,“礼崩乐坏”,而19世纪开始的非理性转向反驳了禁欲主义以及对人性压抑的种种思想,这一倾向在后工业社会得到强化。童年的游戏心理、人类的游戏冲动被唤醒,娱乐恢复了美育的“游戏”本质,成为人们表达意愿、思考社会的替代方式。娱乐虽不是物质意义上的生存活动,但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宣泄情绪。于是,娱乐得以咸鱼翻身,文化原罪感灰飞烟灭,理性沉思荡然无存,崇高意识已然去魅,规训与自律依次退场,静观默照消融殆尽,娱乐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并且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拥趸。
     娱乐源自于大众文化的摇旗呐喊。麦克唐纳认为,大众文化是最好的消遣和最坏的文化,人们缺乏什么,它就提供什么,本质上来说它是消费和商业化的,从功能上说是娱乐的。有人说,中国当下的文化呈现出奇特的景观,既不是“芒果”(内外皆黄),也不是“香蕉”(内白外黄),而是一种“转基因石榴”,即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精神内核,却有着相对统一的散碎价值的多元拼贴。颜色怪异,味道不纯,内里排列乱序。面对大众文化的娱乐事件,知识分子的启蒙性引导显得苍白无力。
     娱乐源自于消费社会的全面启动。在急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乡村社群、固有的血缘或地缘共同体土崩瓦解,“社会零碎化”使人们成为彼此孤立、离散、毫不相干的原子式个体,在压力面前被生产所异化,于是信仰出走,立场缺席,物质或许富足,但精神则成为废墟。人与人之间陌生、沉闷、隔绝、疏离、冷淡,人们急切寻找着新的刺激点与感官震惊。在一个虚空的庸常时代,消费原子式的个人得到一种暂时性满足。消费使社会产生分层,审美文化的格局发生了裂变。审美,成了一种失去距离的艺术。
     娱乐源自于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技术中心化使技术成为—种霸权,任何艺术、宗教、文化不与技术联姻,不成为技术中心的附庸,就将不具有价值。公众接受信息的速度开始加快,媒体的发达,手机的流行,网络的发展,技术理性为娱乐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娱乐文化已提升为当前社会主要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主要的民意,也成为文化的凯旋者、狂欢者、主导者的典范。娱乐向每一个人发出了邀请,还等什么呢?“大家一起玩吧”,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娱终于走向了狂欢。你可以痴迷于明星的八卦,秀场的酷评,只傻乐不说话,只观看不思想;你可以随意入场,想唱就唱,想喊就喊,想做就做,出名要趁早;你可以肆意笑闹,随意搅局,随心投票;你可以认真对待每一件无聊的事、搞笑地对待每一件认真的事;每一种新的网络服务的出现,都要以娱乐化的方式把它搞大搞臭搞到让人恶心呕吐为止。浅薄的游戏、蹩脚的拼凑、粗俗的表演、低劣的模仿、轻佻的喜剧、畸变的自恋、戏谑的狂欢……一个文化上的无政府状态开始拉开序幕。
     娱乐文化是表现欲的机器。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先于世界和精神,身体自身具有意义并编制这个世界。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清教传统后,身体在现代消费社会获得了极大解放。我们是“体感一代”的最佳践行者,体感取代了沉思,身体回归物体,沉重的肉身放逐了沉重的精神;我们是“乐感文化”忠实追随者,心中“找乐”的意识不断澎湃。及时行乐也许是颓废的,但同时是管用的,快乐的方糖有助于我们忘掉人生的苦涩。随着文艺与日常生活的全面互渗,人们的生活无一不文化,而这些文化又无一不娱乐。草根有草根的快乐,精英有精英的消遣,中收有中收的愉悦。在过去,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负罪感。在今天,未能得到欢乐,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娱乐道德”中充满了自欲的绝对命令。高雅文化的神秘感消除了,彼岸王国的敬畏感没有了,每一个人都做了一把自己的上帝。
     尼尔·波兹曼早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娱乐不是问题,被娱乐包围却是个问题。的确,在“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主体文化背景下,大众确实需要娱乐产品与娱乐话题。但大众需要的是娱乐精神,而不要“愚乐”至死。时下多数的娱乐不是精力过剩的快乐,而是对痛苦和恐惧的逃避。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每走一步路就是阻挡了一次摔倒,每跳动一下脉搏就是阻挡了一次死亡。我们也不妨说每一次娱乐活动都是暂时地摆脱了一次痛苦。但痛苦并没有被真正击溃,它成了隐藏在更深处的焦虑。剥掉娱乐的华裳,我们看见娱乐正把人们往沟里带。逃避深刻、远离崇高、玩弄碎片、消解价值、驱逐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关注当下与个体,娱乐文化以其特有的游戏性、普世性和强制性使人们悬搁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安于现状,醉心于虚幻的感官刺激与欲望享受。娱乐使极少数个体一夜成名,收获真金白银,赚个盆满钵满,然而,夜宴过后,更多的人收获了满怀的虚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娱乐是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希望的同时也释放了邪恶。当娱乐文化变成群龙无首、轻薄饶舌、恣意妄为的文化,当理性已成往事,自律已然逃遁,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销蚀在娱乐的温柔梦乡,置身于泛娱乐时代的我们还可以找到灵魂的喜悦吗?又有谁来担当这狂欢之夜清醒的守望者呢?
    原载:《文艺报》2006年10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