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两种空洞应该远离——读诗近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桂兴华 参加讨论

     ●有些诗人被当今社会抛弃,除了外部原因,还有自己存在的问题。
     ●大题材的制作手法,是从小处着眼。细腻往往比雄壮更有感染力。有感染力,才有震撼力。诗得融入生活细节,具体而富于可感性,以避免空泛之病。
     ●诗人的时代责任感过去曾经被过分地夸张,但现在又羞于谈唱响“主旋律”,这也不对。
     有一种议论:“现在还写诗,你有病吧。”不能这么说!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有病。有些诗人被当今社会抛弃,除了外部原因,还有自己存在的问题。
     首先,那些爱躲在狭窄的小圈子里、自命清高的诗人要自省。这是一种很顽固的空洞。随便翻开一本年度诗歌选,挑两首诗看看。《和女友玩拼图游戏》中写道:“把一个没有身份证件的胖子大卸八块/把另一个没有身份证件的胖子大卸八块/把它们洗干净/煺毛/放在一个锅里蒸/你还能组装出原来那一个/可爱的胖子吗。”《春天的树》这样写:“春天早已过去/这我知道/我看见春天的树/长满秋天的山坡/叶子掉光了/那些爬上树的人/终于被我看见。”
     谁也没有反对你抒发个人的情感,问题是你没有传递出新生活的信息。我劝你折射出历史的风貌,也许要求太高了。你的内心情感是不是太萎缩了?没追求精神的高度。风景难道就这样令人心冷?没有鲜龙活跳的人物、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出现在你的笔下,是你的悲哀啊。火热的生活已被你挡在了门外,思维就会呆板,文字就会晦涩,怎么发出时代的声音?你会感到星期六义务劳动的神圣吗?你会看到那些湿漉漉的工作服,还紧贴着许许多多浑身大汗的人们吗?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但反映家长里短却有高低之分。高伐林写《高考分数线》,赵恺写《产假后的女工上班》,最近《诗刊》第三期迅速反映抗雪灾的《在南下的客车里》、《一辆汽车在风雪中爬》、《抬电杆进山的人》、《听父亲在电话里说雪》、《致照片上啃雪团的士兵》、《春运,一个“中国制造”的词》等诗篇都有一丛情感的烈焰融化了冰雪,有“阳光缺席之后的人性阳光”,都没有丢失时代之魂,“歌诗合为时而著”。
     那么,视野广阔的诗就肯定一片阳光吗?也不。反映大众题材的诗,也有空洞的情况。那些乏味的诗句令人讨厌:“顶尖的智慧被你的才子运用/拼搏的神气被你的健儿崛起”。“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你是太阳,我是云朵”,“叱咤在世界国际舞台,舌战群儒,力挽狂澜”等等,缺少新鲜的审美发现和当代特征,纯堆集概念。空洞的陈词滥调,怎么能激荡起读者的心灵?尤其在过节的时候。“节日诗”空话连篇,直露而少“诗美”,仅仅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这也正好给冷眼相看政治抒情诗的人们,提供了病态的证据。
     诗人在建设宏大的框架时,必须加强纪实性即“落地”,不能把豪言壮语当作材料,而要让诗句散发出泥土的气息和汗水的咸味。大意境对实景的要求更加严格。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让主旋律与缺乏艺术感染力划等号,则是最大的失败。大题材的制作手法,是从小处着眼。细腻往往比雄壮更有感染力。有感染力,才有震撼力啊。诗得融入生活细节,具体而富于可感性,以避免空泛之病。诗的新意,离不开来自奇特的意象。勤于跑,善于跑,细节掌握得多些,个人想象的空间就大些,新些。诗作想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就得挖掘藏有诗意的细节。挖这口井很辛苦。为了强调诗的感染力,必须努力再努力地深入到生活的底层,体验并发现真善、真美、真爱,然后让想象的异峰突起。
     诗歌被淡忘,是由于诗人被淡忘了。诗人的时代责任感过去曾经被过分地夸张,但现在又羞于谈唱响“主旋律”,这也不对。井冈山诗人胡刚毅对我说:“诗歌现在离群众、离读者、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大多数诗像穿着厚重的泳装在水中划游,很吃力,又特卖弄”。像《小草在歌唱》、《现代化和我们自己》、《为高举和不举的手臂歌唱》、《举起森林般的手,阻止》那样的诗篇到哪里去了?
     当前,在烦琐的纠缠、喧嚣的市声里,有充沛激情、有敏锐创意、活跃在时代第一线的诗人是不是少了些?有些诗人对改革开放30周年、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大主题、大事件太缺乏热情,反而觉得缺席是正常的。他们缩在小楼,自成体系,洋洋得意,从没对远离火热生活的第一现场感到惭愧。他们压根儿忘记了:小格局是无法面对大时代的!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5-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