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作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在带领全党全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十分关心文艺事业的发展,并发表了许多精当的意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它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本文谨就邓小平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的论述略陈管见,兼与持有不同意见的同行商榷。 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83)这里所谓无产阶级的运动,自然包括无产阶级的文艺运动。列宁1905年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里,第一次提出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指出无产阶级文艺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的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2](P166)毛泽东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他还说:在现在的世界上,一切文艺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3](P822)全国解放以后,文艺的根本方向则被说成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了。文革十年中,林彪、四人帮利用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一提法的不严密处,将文艺绑在他们的反革命政治战车上,造成了众所周知的严重后果。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历史经验,既旗帜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对毛泽东关于文艺方向问题的一些提法,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4](P6)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P83) 他还说: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依据,长期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使文艺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4](P10)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为工农兵以及文艺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光辉范例。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所以,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为工农兵,就显得狭窄了。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为工农兵相比,虽然本质并无不同,但服务的范围扩大了。至于社会主义,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兵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不仅抓住了为工农兵、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同样,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相比,也更科学、准确。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政治与文艺同属上层建筑范畴,都从属于经济基础,二者之间并非从属关系。况且,无论文艺反映的对象还是服务的对象,都远不止于政治生活,还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及审美需求,等等。 当然,我们这样说,绝不等于说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是完全错误的。如前所述,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说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是由于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以往的实践,证明这个口号对繁荣文艺利少害多,并不等于说这个口号从来就是有害无利的。何况,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一部文艺发展史表明,为政治服务,历来都是文艺的一项重要职能,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产生、并服务于当时进步阶级和进步势力的政治的。至于一个时代以至一个历史时期总的文艺倾向,更不可能同当时的政治风云无关,这是稍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明白的,无须赘述。 近年来,文艺界一些人士热衷于玩文学、躲避崇高。他们不屑于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这一称号说成是加给作家的负担,却颇为得意地自称为码字的、卖的,一心想着找卖点,而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置诸脑后。为了多赚钱,他们不惜降格以求,去迎合一些人低下的欣赏趣味。更有甚者,则索性以美女写作、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相标榜,炮制那种不堪入目的精神垃圾。总之,一切向钱看,怎么赚钱就怎么写,干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有些颇有才华、并曾一度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为了赚大钱,竟不现象虽属少数,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文艺创作必须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文艺为人民服务,就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愿望,或曰表现人民。马克思在读了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后指出,剧本不应当让贵族代表占去全部注意力,而应该让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背景。[5](P573)恩格斯在大陆上的运动中引述一家报纸的话,赞许当时一些小说的主人公由国王和王子变成穷人和受轻视的阶级。[6](P594) 他在1888年写给玛哈克耐斯的信中指出: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的做人的地位所作的剧烈的努力,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7](P462)毛泽东1943年看了延安评剧院演出的评剧逼上梁山后,写给该剧团的信中指出,在旧戏舞台上,人民成了渣滓,而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舞台,要求把这种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他主张文艺要表现工农兵群众。[8](P152)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要表现人民的思想,分析新时期文艺,指出:文艺创作必须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4](P5) 邓小平之所以主张文艺要表现人民,赞美人民,是由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决定的。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热情颂扬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作用,指出: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4](P5)文艺赞美人民群众,就是赞美历史的创造者,就将起到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作用。 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就其总体而言,事实上,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每个时代涌现出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的人物,就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集中体现。文艺表现人民,就要首先表现时代新人的高尚品质和光辉业绩,塑造好时代新人的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文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鼓舞作用,与其所塑造的新人形象的感人程度是成正比的。愈是深刻揭示了时代新人崇高精神面貌的作品,它所给予读者的教育、鼓舞作用也愈大。邓小平同志在强调文艺要表现人民群众时,又特别强调说:我们的文艺要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4](P6) 文艺要表现时代新人问题,并非今天才提出的。马克思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的赞扬,[9](P6)恩格斯对成功地刻画了资产阶级共和党人形象的巴尔扎克的首肯,[10](P463)列宁对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的称颂,[11](P182)都表明了革命导师对文艺塑造时代新人形象的重视。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讲话中曾明确号召文艺工作者努力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全国解放后,他又强调文艺要歌颂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8](P85)邓小平同志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将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同时向文艺工作者提了出来,将文艺描写新人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高度,而且阐明了社会主义新人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中新人形象的特点。社会主义新人,是指四个现代化的创业者,他们具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力,有宽阔的眼界和求实的精神。[4](P6) 显然,这样的新人,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胸怀、胆识、魄力、智慧,以及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情操。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文艺工作者紧紧把握住社会主义新人的这些特征,创作中就不会将社会主义新人混同于一般的先进人物,以至削弱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对读者的感召力量,甚至新旧不辨、以旧当新,把小资产阶级的、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当作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点去宣扬。 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艺在表现人民群众方面更广阔了,也更深入了。但是,一种反对表现人民群众的主张也曾一再蔓延。当年,邓小平曾批评有人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指出一些文艺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革命历史和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英雄业绩,缺少加以表现和歌颂的热忱,相反,他们却热心写阴暗的、灰色的、以至胡编乱造、歪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4](P83)应当看到,小平当年批评过的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近年来,正面表现人民群众、特别是底层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作品少的可怜,而讲述古代明君贤相们的文治武功和当今大款小蜜们的柔情蜜意的作品,则充斥文坛艺苑。更有甚者,则在人性化处理口号下,将一些臭名昭著的封建帝后、王公大臣、汉奸、卖国贼,描绘成日夜为国操劳的出色政治家,却将英勇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丑化为乱党、刁民。一些表现人民群众英雄业绩的红色经典,经过某些文艺界人士的改编后,完全变了味。长期以来为广大读者崇敬的英雄形象被严重地矮化、丑化,而广大读者深恶痛绝的叛徒、汉奸等丑恶形象,则被美化为人情味十足的英雄。如此改编,理所当然地遭到广大读者、观众的严厉批评。它也再次表明,文艺创作如不去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感情,势必走向堕落,并因此而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文艺要表现人民群众,塑造好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他们的生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早就说过:有识之士往往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集体联系在一起。[12](P178)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封信中要求高尔基要观察,就应该到下面观察,到农村或外地的工厂(或前线),去观察人们怎样以新的方式建设生活,直接观察工人和农民,即俄国十分之九的居民生活中的新事物。[13](P60)毛泽东关于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的口号[8](P58),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作家要深入人民群众火热斗争生活的思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4](P8) 在这里,邓小平深刻阐明了艺术和人民的辩证关系。人民需要艺术,这是因为艺术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总是不断地从物质和精神上给文艺工作者以哺育,他们不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文艺工作者提反复告诫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供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以自己丰富的斗争生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4](P83) 这里,邓小平将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的意义,强调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这是文艺工作者创作获得成功的前提。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正确认识人民的生活同文艺工作者个人生活的关系。既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就应当主要指人民的生活,当然,文艺工作者个人的生活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也可以写出好作品。但却不能以此为理由,将文艺工作者个人的生活同人民的生活对立起来,并以个人的生活去否定和抵制对于人民生活的体验和表现。个人的生活道路无论怎样曲折,经历无论如何丰富,也毕竟是有限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认真观察、理解、分析、研究它,才能看清生活的激流,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它。反之,如果文艺工作者长久地囿于自己狭小天地,像有的同志所说的掘一口深井,则可能坐井观天。这样一来,就难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生活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会导致创作中的失误。邓小平同志1983年谈到文艺领域存在的精神污染时,就说过一些文艺工作者不深入群众建设新生活的斗争,是产生这些消极现象的重要原因。[4](P4) 自觉地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文艺工作者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文艺战线的实际状况作了科学分析,纠正了以往因受左的政治路线影响而产生的某些对文艺工作者不信任的提法,指出,从总体来看,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文艺工作者应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爱护和尊敬。[4](P8)他要求各级政府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保证文艺工作者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考虑到,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文艺工作者面临着新的事物、新的矛盾,特别是由于封建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侵袭,文艺界一度出现过的思想混乱,他思想,提高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近年来文艺领域出现的消极现象,其产生原因有多种,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由于不少文艺界人士自以为人人有生活,处处有生活,不去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眼睛只盯着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群。这就使得他们既对前者的生存状况、思想感情不甚了解,也缺乏兴趣,又对后者的生活方式不胜羡慕,并刻意追求。于是,他们既不能准确地去反映和表现前者,又热心于炮制那些能赚大钱的黄色文艺、黑色文艺、灰色文艺。这也正是这些年来文艺越来越失去广大群众的关注与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务必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自觉地深入到人民大众、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去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肩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使命,努力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以促进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更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4]邓小平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 [9]马克思.博士论文[D].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