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津门重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在我国古代,重刀是一门传奇的武学技艺,钢铁打造的几十公斤大刀在练武者手里龙飞凤舞,上下翻飞,习武者被视为武学奇才,相传关羽、鲁智深、武松都是这等传奇人物。今天,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能将80公斤的大刀挥洒自如,耍出30多个套路,但不同的是,他不再受到追捧,甚至要为传承这门武艺四处奔波,历经重重困难。在现代化的今天,他还能保住手中的这把大刀吗?
    神奇的武艺
    从1200年前的唐朝开始,重刀一直都是武状元考试的主要器械。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冷兵器被逐渐取代,武将科举被废除,重刀才失去了用武之地。但它作为一门硬功夫,还是被艰难地传承到今天。这钢铁打就的大刀重达80多公斤,绝不亚于三国时关云长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常人抬动它都困难,别说让它龙飞凤舞了。
    目前全国掌握这门武艺的不超过50人,在这其中,天津回族重刀武术传人,重刀武术队负责人曹仕杰可谓是身怀绝技。但是曹仕杰现在几乎身陷绝地,别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败走麦城已经不错了。
    曹式大刀创始人曹金藻当年和霍元甲齐名,共同倡导了健身强国的武学精神。他武艺超群,好抱打不平,曾战胜外国大力士,为中国人扬眉吐气。曹仕杰从小崇拜他的太爷,不到六岁就开始苦练大刀武功,从十几公斤的小刀练到80公斤的重刀,怎能甘心这祖传绝学在他手中难以为继。
    艰难的处境
    2006年,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大刀队被隆重请进了天津博物馆。但与此同时,曹仕杰的家却面临搬迁。以前的老屋将被夷为平地,平地上将建起一片新区。周围邻居的住房已被拆平。因为拒绝搬迁,曹仕杰的家还孤零零地留在原地。
    曹仕杰告诉《中国记忆》的记者,他大约有30平米的器械存放地,搬迁没法安置。而且,他以前有四个门面房,是靠门面房的收入来支持大刀队,否则这个民间组织很难继续下去。
    拆迁前,曹仕杰和徒弟们曾经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创造过两金两银的辉煌战绩。一拆迁,资金断了,不能为徒弟们提供经济资助,也失去了训练场地。眼看着徒弟们流落四方,曹仕杰却显得束手无策。曹仕杰告诉我们,从三年前拆迁开始,本来住在附近弟子们开始逐步搬走了,现在再把徒弟们召集到一起非常困难。
    尽管如此,对于徒弟们的选择,曹仕杰却很理解。毕竟今天靠大刀不再能养家糊口和考取功名利禄。没有徒弟,大刀就不可能传下去。但曹仕杰别无选择,大刀是他的职责,更是他的命,他必须像条汉子那样硬撑着。
    曹仕杰找文化局的负责人寻求帮助。然而他等来的并不是拆迁难题的妥善解决,却是一张法院传票,事情还是没有解决。
    女儿和大刀
    按照祖传规定,大刀武艺传男不传女。曹仕杰当然明白,作为重量型兵器,男人举起80公斤都不易,何况女儿家。但曹仕杰只有一个女儿。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是否让女儿学大刀,曹仕杰曾经十分矛盾,人家的女儿都娇生惯养、呵护备至,自己的女儿却要磕磕碰碰,摸爬滚打。但大刀要传下去,女儿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而且从小就要练,否则就练不出来了。
    没想到几年后,曹仕杰却不得不做出另一个痛苦决定:让女儿少练大刀改踢足球。在古代,中国的足球只是游戏,重刀才是武功盖世的硬功夫;但今天,全世界彻夜不眠为之疯狂的却是足球。
    在外人眼里,女儿曹宁俨然是一个假小子。在曹仕杰眼里,假小子也是女儿,让一个女孩子家练习大刀,实属无奈。
    这五六年,由于父母离异,女儿一直跟着爸爸。曹仕杰既当爹又当妈,但最让曹仕杰心疼还是让女儿担负起传承大刀的重担。 
    曹仕杰明白,以前的老屋终将被高楼大厦取代,但这个飞转的社会不可能不要文化,不可能完全抛弃祖宗的遗产,这就是他和女儿以及大刀队走下去的希望。
    评论:如果生在冷兵器时代,曹仕杰也许可以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顶不济也可以开行走镖、看家护院,做一个营生糊口,然而在工业齿轮飞速运转的当下,曹氏的重刀绝艺却沦为一种无用的华丽。在功利主义的时代,没有商业利用价值的绝技必然遭遇生存空间受挤压的困境。在重刀武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却将要在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前丧失训练的场地,利润至上逻辑的蛮横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孱弱,双方的对比凸现出时代文化的焦点。一柄古老的重刀如何能抵挡经济浪潮的滚滚铁骑?这无疑是几乎所有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处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所凭依,如果要保护,关键还是在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精湛的技艺,既是活的宝库,又是代代相传中的一环,没有了传承人的重刀不过是一块废铁。另外,单单靠个人的热情与信念,也是不可能成事的。曹宁能否将重刀继承发扬已经是个未知之数,那么之后呢?如果没有制度性的保护和物力上的扶持,仅凭口号式保护,也许用不了多久,重刀绝技就会成为一个往古的回忆,只能到武侠小说里去找了。如何保障当代传承人的权益,如何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如何对已经调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的管理管理?这些都是同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