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格尔》是蒙古族人民集体智慧凝结成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文章从咒语、祈祷词、赞词、祝词四个方面来展示民间歌谣在《江格尔》中的丰富内涵,并对歌谣在史诗中的作用加以具体阐释。 关键词:民间歌谣;江格尔;史诗 《江格尔》是卫拉特蒙古流传下来的著名英雄史诗,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该民族的文化瑰宝。史诗叙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英雄为建立“宝术巴”的理想家园而勇敢战斗的事迹,同时包容了蒙古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展示了奴隶制时代大量的社会生活真实图景。作为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的《江格尔》,把人类早期的经验化为民间歌谣式话语,把草原民族最丰富的生活世界化为一个个经典片段,成为蒙古族早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江格尔》是在蒙古人民世代不断追加内容和形式下形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宏伟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又坚固了蒙古族的文化共同体: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阐释《江格尔》中的民间歌谣: 一、《江格尔》中的蒙古族民间歌谣 (一)咒语 咒语是蒙古人作巫术仪式时的短小诗句。作为最早的蒙古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可以说是蒙古族歌谣的源头和雏形。 一切巫术和咒语都是古代人们实际生产需要的产物。古代蒙古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游牧、狩猎技术相对落后,他们一方面以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与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斗争;另一方面当经验无能为力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但又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此,在要征服大自然却又束手无策时,他们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支配着他们的生产活动。此时,他们相信语言的力量,求助于巫术祈求神灵护佑。 《江格尔》约产生于17、18世纪,是奴隶制国家和英雄人物的颂歌,咒语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如:第六章,雄狮洪古尔的婚礼(一)“跟你七世的阿兰扎尔,奔波在漫长的旅途,耗尽油脂,熬干骨髓,抬不动四蹄。灼热的太阳炙烧你,暴风骤雨吹打你,你筋疲力尽。无力挥动手中的长戟,摇晃在马背上,尝尽旅途的辛苦。” 蒙古族民间咒语分为两类:一种是保护畜牧生产和祛邪招福的善意咒语;另一种是破坏生产和伤害他人的恶意诅语。上述属于后者。通过阿拉谭策吉对江格尔最严厉的诅咒,形象地显示出他愤怒的心情,“击掌,向天祈祷”的祝仪式充分说明了萨满文化已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祈祷词 祈祷词是信仰者以赞美、禀告,恳求、感谢等方式向他们所信仰的神灵进行祷告以祈福禳灾的语言。它是神灵崇拜的产物,也是以神灵法力为主要超自然力资源的仪式。人用祷词向神讨好和告求期望获得神灵的佑助,如:“我们的萨纳拉。勇敢的鹰,走上遥远的征途,求佛祖把他佑护!” 通过江格尔的祈祷便可以窥视到祷词的性质和特点的全貌。从以上实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咒语和祷词是民间信仰仪式中出现的两种主要语言现象。在使用中,往往会混合交融在一起,但两者的性质和用途皆有不同,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咒语是在宗教仪式和巫术中出现的,巫术仪式中的咒语总是以命令的语气来述说,用表示着人的需要的言词直接对事物的进程做出安排。而祷词是信仰者向所信奉的神灵进行祷告的语句,它主要表现出人对神讨好祈求的态度。(2)咒语往往用于眼前的事物,而祷词往往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功效。 (三)赞词 赞词就是蒙古民众赞美和评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抒发美好愿望的民间歌谣形式。在史诗中赞词运用范围极其广泛。从“赞”的对象来看,有他们身活中离不开的事物,如:蒙古包、马、弓箭;也有对人物的赞美,如:智慧型(阿拉谭策吉)、领袖型(江格尔)、勇敢型(洪古尔)等。本文作者试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1赞英雄。整部《江格尔》的史诗就是一部英雄的征战史,因而对英雄的赞美也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史诗中描写首领江格尔中说:“从背后看江格尔可汗,像拔地参天的如意神树,高大魁梧;从前面看江格尔可汗,像山顶上腾冲而来的雄狮,勇猛威严;从旁边看江格尔可汗,像十五的月亮,光辉灿烂。” 江格尔是人们心目中的太阳和月亮,他指引着人们为幸福、自由、正义而去奋斗,赞词寥寥几笔,一个蒙古族高大威猛的领袖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对江格尔的赞美可以看出:他是古代蒙古族人们理想和希望的化身,他的英勇无比的英雄气概特别表现在为保卫建立起来的宝木巴国家和劳动牧民而进行的屡次战斗中。在每次战役中,他总是不畏强敌,不避艰险,像山鹰般勇敢,雄狮般顽强,他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为了宝术巴,为了人民,敢于献身。 2赞女性。在《江格尔》中,除了有多种类型的男子英雄外,还塑造了一群生动的更其特色的巾帼英雄形象,如对江格尔夫人阿盖的描绘:“阿盖向左看,左颊辉映,照得左边的海水波光粼粼,海里的小鱼欢乐的跳跃。阿盖向右看,右颊辉映,照得右边的海水浪花争艳,海里的小鱼欢乐的跳跃。阿盖的脸,白皙如雪。阿盖的双颊,鲜红如血。” 蒙古人民从自己生活的实际出发,按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不仅描绘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人形象,而且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社会价值也充分得到了展现。 3赞理想生活。《江格尔》在描绘了一个团结统一的宝木巴国家的同时,又刻画出了一个人间的极乐世界:“江格尔的宝木巴地方,是幸褊的人间天堂。……孤独的人到了那里,就会人丁兴旺;贫穷的人到了那里,就会富庶隆昌;那量听不到战鼓的呜响,没有骚乱,永远安康。” 《江格尔》生动地展现了草原牧民生活的全部珍贵部分,作为人间天堂的宝木巴被描绘得生动鲜活,字里行间洋溢着蒙古人们热爱家乡、反对战乱、追求幸福生活的真诚愿望和向往自由草原生活的美好理想,表现了古代蒙占人民的朴素社会要求,同时也热情歌颂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增强了他们战胜各种灾难的决心和信心。 4赞马。在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中,马是构成史诗的基本情节之一。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没有马也就没有英雄史诗,英雄在马背上才能展现出其英雄的本色。文章中,对马的赞词几乎可以和英雄的赞词相媲美,如史诗中描绘江格尔的坐骑:“阿兰扎尔的前腿,孕育着无比神速。阿兰扎尔明亮的两眼,显露无比机敏。阿兰扎尔的后胯,好像巨大的铁砧,展示了体态的雄伟;阿兰扎尔的长尾,八十庹长,好像珊瑚,显示了它的潇洒俊美。阿兰扎尔竖起两耳,坚硬的刀齿将铁嚼咬得几乎粉碎。阿兰扎尔甩动脑鬃,脑鬃在阳光下光彩熠熠。” 史诗中马的形象占据着更为特殊的地位。在英雄群像中。力量、智慧、美诸因素大体是分开的,而却将马的动物性、神性与人性三者融为一体,成为完美的艺术形象,也成为蒙古人民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四)祝词 蒙古民间祝词是以吉利的言语赞美和祝福所要祝愿的民俗事象和当事人,以希望达到美好的理想为共同特点。因而,以语言吉利为出发点的祝词与以语言崇拜为出发点的咒语之间具有潜在的传承关系,它们共同的核心主题都是向往美好的生活。这在《江格尔》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宫殿的入口,锼嵌明亮的水晶石,宫殿的出口,装饰火红的玻璃。祝福北方的人民奶食丰富,北墙上裱糊蜥鹿皮;祝福南方的人民肉食充裕,南墙上裱糊梅花鹿皮。” 一般说到祝、赞词,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其实他们之间有些差别:祝词主要是对未来社会生活做出的美好祝愿,并且大多数是在民俗仪式上与祭词结合在一起的;赞词主要是对事物进行赞美,不只表达人民美好的生活理想,同时又展示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祝词往往应用于事象的起始阶段,是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叙述是动态的;赞词是对已存在事物的赞颂,描绘往往是静态的。 二、《江格尔》中蒙古民间歌谣的独特作用 (一)使史诗中表现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丰富 《江格尔》中的民间歌谣丰富多彩,寓意深远,是蒙古族人们千百年来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智慧的凝聚,是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现实生活土壤里生长、流传和发展起来的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蒙古人们群众日常歌谣的升华。从民间歌谣所选取的材料看,史诗中的民问歌谣选用的都是蒙古人们所熟悉的和经常耳闻目睹的事物。如:阿尔泰山摩天劈地,孔雀未曾在他的顶峰栖息,野兽未曾在他的山腰留下足迹。沙尔达嘎海茫茫无际,百川都向它那里汇聚。海滨是宝石的白头山,山阳矗立着江格尔的宫邸。在江格尔宫邸的赞辞中提及的“阿尔泰山”、“孔雀”、“沙尔达嘎海”、“白头山”,这些事物在蒙古人们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使得史诗容易被民众理解和接受,但却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来,蕴藏着无穷的意蕴。 蒙占高原是一块十分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不仅高原上独特的生活环境在《江格尔》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而且蒙古人们所熟悉的动物在民间歌谣中也大量出现。“它那翘动的胡须,象雕鹰在扇动翅膀。它那转动的两眼,像雄鹰攫取猎物的目光。他的前额上现出一道道皱纹,像角斗的公牛威武雄壮。他咬牙切齿发出巨响,像发怒的公驼凶猛异常。” (二)民间歌谣中宗教思想和民族风格的体现 古老的蒙古高原是蒙古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沃土。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牧民先是崇拜图腾,后来萨满教又成为蒙古族民的主要信仰,随着蒙古族与藏族交往的日益增多,喇嘛教开始传人蒙古高原。自此以后,游牧文化、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相结合构成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鲜明的形式,这一形式在史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前额有玛诃喀拉的力量,他的头顶有宗喀巴的威力,他的脑顶有奥其巴尼的力量。 在上述引文中,用玛诃喀拉、宗喀巴、奥其巴尼等这种抽象的佛教神来赞美洪古尔,实际上已经离开了蒙古人们有血有肉的游牧生活,但却可以清晰的折射出佛教思想逐渐在蒙古民间占据宗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三)塑造的典型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江格尔》在“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典型环境下塑造了江格尔、阿拉坦策吉、洪古尔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战斗英雄。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将蒙古民间歌谣等各种艺术手法融会贯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深入地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非常善于在英雄人物与其对立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借助咒语、赞辞、祝词、祈祷词等民间歌谣,展示英雄的形象,塑造主人公的性格。例:史诗中江格尔的敌人恶魔芒古里出场时作者也用赞词对他进行了赞美。“他凭着勇敢,单骑纵横天下,把百国的将士杀得魂飞魄散。他凭着体力,角力场上名列前茅,把六国的摔跤名将一一摔倒。对付他,我们要全体出动,才能缚住芒古里的手脚。” 作者借助于阿拉坦策吉的口,赞美了敌人芒古里的凶猛顽强,把一个勇士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这里对芒古里的刻画一方面是把它作为勇敢者的典型加以描述和赞扬;另一方面在刻画敌人的同时也突出了江格尔等勇士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经过千百万困难取得胜利,更衬托出江格尔及手下勇士的毅力和智慧,刻画出他们才是草原上真正的英雄。 在蒙古人民长期的口头流传中。史诗《江格尔》经过一代又一代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江格尔奇吸收咒语、赞辞、祝词、祈祷词等民间歌谣形式,不断地锤炼加工,使它并不被认为是一部粗浅的、原始的、普通的民间文学作品,而是成为蒙古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也成为蒙古族民间诗歌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 原载 《神州民俗》2008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