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先秦两汉孔氏子孙名字解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章学诚云:“夫上古淳质,人止有名而已。周道尚文,幼名冠字。故卑行之于尊者,多避名而称字。故曰字以表德。”[1]《孔丛子》中孔氏子孙,多有名有字,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与社会风尚,此即章学诚所云“夫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2]。要全面研究《孔丛子》中的材料,必须首先将本书中的孔氏子孙的名字、世系搞清楚,这也是研究本书之前的一个基础工作[3]
    对孔氏子孙世系的详细记载,先唐文献主要集中在《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孔丛子》与《孔子家语后序》中。《史记》记至孔子十四代孙孔驩;《汉书》记至孔子十四代孙孔光;《孔丛子》记至孔子九代孙孔鲋与子襄,《连丛子》又续至孔子二十代孙孔季彦;《孔子家语后序》记至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四书所记,名、字各异,世系亦有不同。当然,由于时代久远,各种书籍对孔氏子孙事迹的记载有所出入,是难免的事情。
    《颜氏家训·风操》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名、字,必有讲究。字,一般是名的引申与补充,二者具有同义、互补、相对、关联等不同关系。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程廷祚《左传人名辨异》,王萱龄《周秦名字解故附录》,黄侃《春秋名字解诂补谊》,对古代人名研究多有发明。王萱龄认为王引之之作:“究声音之统贯,察训诂之会通,有裨经学,良非浅鲜。”[4]参诸书成果,深入考察《孔丛子》孔氏子孙名字,对研究本书及先秦两汉孔氏家学,良有裨益。
    孔丘字仲尼,《白虎通》:“旁其形者,孔子首类丘山,故名为丘。”[5]《说文·丘部》:“屔,反顶受水丘,从丘,泥省声。”[6]孔子名、字相配,“尼”当作“屔”。名、字同义。
    孔鲤字伯鱼,“古者名字相配”,故《白虎通》以为乃“旁其名为之字”。《孔子家语·本姓解》:“鲤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君之赐,故因以名曰鲤字伯鱼。”[7]名、字同义。
    孔伋字子思,梁玉绳:“子思始见《孟子》,名伋,孔子之孙,伯鱼之子。”[8]《说文》:“伋,人名。”段注:“古人名字相应,孔伋字子思,仲尼弟子燕伋字子思,然则伋字非无义矣,‘人名’二字,非许书之旧也。”《荀子·解蔽篇》:“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9]段玉裁据此推测:“此盖设言善思之人,名之以觙乎?觙与伋音义盖相近也。”[10]如是,“伋”之本字或当为“觙”。名、字同义。
    孔白字子上,“上”与“尚”通。《说文》段注作“古文上作二”,“高也。”《尔雅·释诂》“尚,加也。”白,《尔雅·释畜》:“二目白鱼。”《释名·释彩帛》:“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则“白”与“上”义相反。
    孔求字子家,此为《史记》、《汉书》所记。《家语后序》称名傲或永,字子家。《说文》:“傲,倨也。”“家,居也。”王萱龄据此以为傲、家音近,恐非,因先秦求在幽部,家在鱼部,永在阳部,傲在宵部。《说文》:“裘,皮衣也。从衣,象形。”求,《说文》:“古文裘。”段注曰:“求,此本古文裘字。后加衣为裘,而求转为干请之用。”又曰:“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文。”家,《尔雅·释宫》曰:“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可见求、家应是反义之故。永,《说文》:“水长也。”“傲”、“永”皆不与“家”有涉,故《史》、《汉》所记较准确。傲、永恐非,这是因为,先秦礼仪有“更名否决”之制,名、字一经取定,就不得再作更改。《礼记·曲礼下》:“君子已孤不更名。”孔颖达云:“所以然者,名是父之所作,父今已死,若更其名,似遗弃其父。”[11]《白虎通德论·姓名》:“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孔箕字子京,黄侃以为,箕读为鲯,鲯为鱼名,京读为鲸。则箕与京意同。王萱龄则以为,古箕字同荄。《史记》:“箕,万物方荄滋。”《尔雅·释诂》:“京,大也。”荄、京俱大之意。《说文》:“人所为绝高丘也。”段玉裁注:“《释丘》曰: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则箕、京亦取其义同之故。《汉书》称字子真,《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段注曰:“此真之本意也。”[12]《诗经·小雅》:“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13]《说文》:“所以簸者也。”“箕”在先秦则有飞扬之意,近“真”之飞升意。《家语后序》称其名“㯼”,字子直,王萱龄以为字书无此字,疑即是古概字。《月令》“正权概”,《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直亦正意,又有向上之意。《说文》曰:“读若隐。”王氏又怀疑与阂同,“用木曰阂。直者,植之省。《众经音义》引《三仓》云:‘户旁曰植。’”[14]则《家语后序》所云,为意近之故。如此,箕、荄、概意同,且荄、概音同。京、真、直,皆有高大、升腾、向上之意,故各书所记,似异而实同。盖由当时地方音、义不同所致,暂以《史记》所记为准。
    孔穿字子高,“穿”见本书及《列子·仲尼》、《吕览·听言》、《史记·孔子世家》等。《说文》:“穿,通也。竂,穿也。”段注引《仓颉篇》曰:“竂,小空也。”高,《说文》:“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与仓舍同意。”如此,“穿”、“高”义反。黄震《阙里谱系》称名“罙,字子高”,疑“罙”为“穿”讹。
    孔谦字子顺,或子慎,黄震《阙里谱系》称“魏以孔子后嗣,封鲁文信君”。段玉裁曰:“慎字今训谨,古则训诚。”《说文》:“顺,理也。”段注曰:“理者,治玉也。”“顺”、“慎”二字意义不同。又段注曰:“凡顺、慎互用者,字之讹。”[15]古人以为,“顺”、“慎”一音之转,此说或有误。《孔丛子》称子顺是正确的。其名或称谦、或称斌、武,《说文》:“谦,敬也。”段注曰:“谦与敬意相成。”而“顺”字,段玉裁以为凡训诂家以为的“从,顺也;逊,顺也;驯,顺也”,皆为六书之转注。《释名·释言语》:“顺,循也,循其理也。”《小尔雅》:“顺,退也。”皆近“敬”义。则其名为“谦”与“顺”,义实同。根据古人取名“更名否决”之制,“斌”、“武”恐后人误传。另《艺文类聚》卷第二十二引此段材料作“魏安釐王问子从”,《太平御览》卷第四百四十七作“子顺”。后人据《艺文类聚》所记以为“子顺”当作“子从”,并认为《孔丛子》书名亦以此而起。然后人注《艺文类聚》云“此避梁讳而未回改”,可释疑。
    孔鲋字子鱼,黄震《阙里谱系》称“秦并天下,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鱼”与“吾”声通,读如吾[16]。梁玉绳:“孔鲋始见《史·孔子世家》。孔穿生顺,顺生鲋。又名甲,字子鱼。亦曰鲋甲,亦曰子鲋,亦曰孔甲。为陈涉博士,年五十七死陈下。”明余寅《同姓名录》记“孔甲”:“黄帝史孔甲,著《盘盂》二十六篇,不得以孔子裔孙孔甲为拟甲名鲋,亦不得以夏后孔甲为据夏姒姓也。”[17]“鲋”为“鱼”名,“鲋”、“鱼”同义。陈人称其为孔甲,《汉书·儒林传》亦称其为孔甲,汉人已知其此名。《说文》:“从木戴孚甲之象。”段玉裁注曰:“凡草木初生,或戴种于颠,或先见其叶,故其字象之。”[18]《释名·释天》:“甲,孚也,万物觧孚甲而生也。”孔鲋为陈胜博士、太师,陈人或以其为陈楚之“孚甲”。段玉裁注:“孚,卵也。”“孚”与“鲋”音近。先秦孚在幽部,甲在叶部。则子鱼为孔鲋字,其余称呼为敬称。
    孔腾字子襄,孔鲋弟。《孔丛子》称为“襄”,《连丛子》称“中子”。《汉书·古今人表》称其为“孔鲋弟子”,梁玉绳认为应为孔鲋之弟,王先谦也认为“子”字乃衍文。又梁玉绳曰:“孔襄何以居第三?岂因其藏书壁中,有功经学,又尝为孝博士、长沙太守欤?”钱大昕则云:“当与孔鲋同等,误超二格,此皆刊本之误,非班意。”[19]黄震称“汉高帝祠孔子,封为奉嗣君,亦尝为惠帝博士,迁长沙太傅”。《家语后序》称其名襄,后名让,字子士。《说文》:“腾,传也。”段注:“引申为驰也,为跃也。”《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腾有上升之义。《说文》:“仁也。”段注:“为惠者必谨也。”《隋书·经籍志》与《经典释文》称其为孔惠,“惠”疑为“襄”之讹字。襄,《说文》:“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又可引申为除去、反复等义。而《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又有上升、升高之义。从这里分析,“腾”与“襄”义近。士,《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注曰:“学者由博反约,故云‘推十合一,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惟以求其至是也。若一以贯之,则圣人之极致矣。”[20]“让”、“襄”义与其无涉,故《家语后序》称其名腾字襄是正确的。《新唐书·孔氏世系表》与《阙里文献考》从之,黄震《阙里谱系》亦称其名腾字子襄。
    孔祔字子文,此为《家语后序》说。黄震《阙里谱系》与孔尚任《阙里志》称其名树字子文。孔鲋幼弟。《连丛子》只称“小子”。袝,《说文》不见此字。其义一为祭名,如《左传》僖公三三年:“凡君薨,卒哭而袝。”注曰:“以新死者之神,袝之于祖。”其二为合葬之义,如《礼记·檀弓上》:“周公盖袝。”注曰:“袝谓合葬,合葬自周公以来。”文,《说文》:“错画也。”《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而《论语·子罕》有“文不在兹乎”,《集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则“袝”为“文”义之延伸。树,《说文》:“木生植之总名也。”《尔雅·释宫》则曰:“植谓之传,传谓之突。”“门屏之间谓之宁,屏谓之树。”“树”之意与“文”无涉,故《家语后序》说是。
    孔附字元路,《家语后序》以为孔鲋之子。附,《说文》:“附娄,小土山也。《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另“附”通“袝”。路,《说文》:“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者似无密切关系。
    孔忠,《史记》、《汉书》仅记“忠”。《家语后序》称其名员字季中,孔腾子。中,《说文》:“内也。上下通也。”员,《说文》:“物数也。”人名当读作“云”。“中”与“员”毫无关系,《家语后序》说不一定可信。《孔氏祖庭广记》称其名贞字子忠,黄震《阙里谱系》与孔尚任《阙里志》称其名忠字子贞。《史记》、《汉书》记孔氏子孙“某某生某”,皆称其名;如有字,则在其名后曰“字某”。二书所称“忠”,当为其名而非其字,故称其名忠字子贞是正确的。《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段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慎、训、谨同义。”贞,《周易·师》:“彖曰:师,众也。贞,正也。”《周易·乾》:“元、亨、利、贞。”孔颖达疏“贞”曰:“正也。”[21]《尚书·太甲》亦曰:“一人元良,万邦以贞。”[22]亦为此义。贞乃“忠”义之延伸。
    另此孔忠与孔子长兄之子重名,彼孔忠字子蔑,《说文》:“忠,敬也。”“蔑,劳目无精也。从苜从戌,人劳则蔑然也。”王萱龄以为敬、劳二字多连文,故忠字子蔑,以其义近之故。但《小尔雅》曰:“蔑,末也。”古蔑、末音义并通。《诗·大雅》有“丧乱蔑资”,《传》曰:“蔑,灭也。”《广诂》曰:“蔑、末,无也。”而《说文》还有“尽心曰忠”之说,则忠、蔑有互补之义。
    孔藂字子产,孔祔子,孔臧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其为孔藂,《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为孔聚,《史记·高祖本纪》注为孔熙,《家语后序》称其为孔㝡字子产,《连丛子》为孔彦,黄震《阙里谱系》为“聚,字子产,树之子”。后世还有称其孔最、孔蕞、孔樷、孔叢者。㝡、最、蕞音同,藂、叢、樷音同,则前三者采《家语后序》,后三者采《史记》。但藂在汉代又读作“緅”或“菆”,㝡、菆形、音皆近,藂与菆也形近音同,则《家语后序》说又近《史记》。而《史记》中“藂”又当写作“菆”。叢,《说文》:“聚也。”藂义同叢。音与“邹”同,菆与邹音同。菆,《说文》:“麻蒸也。从艸取声。”这样看来,《史记》中的“藂”即应读为“菆”。而《说文》:“产,生也。”意思近“菆”,则《家语后序》之“㝡”当为“菆”。孔臧父即为孔藂字子产,《孔丛子》书名非取自“孔藂”,音、义不同之故。《连丛子》称孔彦,应为“产”之误。冢田虎即称:“‘彦’当作‘产’,子文生㝡,字子产。”《连丛子》与《家语后序》的称呼是一致的。《高祖本纪》称为“孔熙”,似乎不妥。故取《史记》名孔藂,取《家语后序》字子产。
    孔武字子威,名、字见黄震《阙里谱系》与孔尚任《阙里志》。威,《说文》:“威,姑也。《汉律》曰:‘妇告威姑。’”惠栋曰:“《尔雅》‘君姑’即‘威姑’也。君、威合音,差近。”段注曰:“引申为有威可畏。”《尚书·洪范》:“惟辟作威。”《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武,《说文》曰:“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武、威有互补之义。
    孔安国字子国,名见《史记》、《汉书》,字见《家语后序》、黄震《阙里谱系》与《连丛子》。安,《方言》:“安,静也。”“子”为美称,又《说文》曰:“十一月易气动,万物滋。”段注引《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则“安“、”子“有相反之义。
    孔霸字次儒,或次孺,《说文·月部》:“霸,月始生魄然也。”《乡饮酒义》:“月者三日则成魄。”《白虎通》:“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马融注《康诰》:“魄,胐也。谓月三日始生兆胐,名曰魄。”在汉人理解中,霸有月初生明之义。儒,《说文》:“柔也。”孺,《说文》:“乳子也。一曰输孺也,输孺,尚小也。”《方言》:“儒输,愚也。”《荀子》“偷儒惮事”,“偷儒”即“输孺”。《释名·释长幼》曰:“儿始能行曰孺。孺,濡也,言濡弱也。”由此可见,霸与儒义无涉,而与孺有相近之义。故孔霸字当为“次孺”。《阙里谱系》称“元帝即位,拜太师,拜爵关内侯,号褒成侯,奉夫子祀”。
    孔光字子夏,《说文》:“光,明也。从火在儿上,光明意也。”《尔雅·释天》以“夏为朱明”,郭璞注曰:“气赤而光明。”则“光”、“夏”皆有光明之义。又《释名·释天》曰:“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大也。”《释名·释天》曰:“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太平御览》卷二十一引梁崔灵恩《三礼义宗》曰:“夏,大也,谓物长大也。”在汉代人眼里,“光”、“夏”还有广大之义。二者取其义近。
    孔奋字君鱼,奋,《说文》:“翚也。”段注“翚”曰:“大飞也。雉、鸡、羊绝有力皆曰奋。”《尔雅·释鱼》:“鱼有力者鰴。”郭注云:“强大多力。”邢疏云:“凡鱼之强大多力、异于群辈者,名鰴鱼。”鰴、翚同音,奋、鱼盖取二者引申之义。
    孔奇字子异,“奇”、“异”义同。《说文》:“奇,异也。”《释名·释天》:“异者,异于常也。”名、字义同。
    孔僖字子和,《后汉书》本传称“仲和”。僖,《说文》:“乐也。”《史记》、《汉书》以此字为“釐”之假借。和,《说文》:“相应也。龢,调也,读与和同。”《周礼》“和”作“龢”。《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又:“徒吹谓之和。”二字皆与乐有关,盖取义之延伸。又称其“仲和”者,一者“仲”表兄弟排行,孔僖可能上有长兄;如非,或取《尔雅·释乐》所说“大蘥谓之产,中者谓之仲”之义。
    其他孔氏子孙有名无字,兹不赘述。孔氏子孙名字取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公羊学家认为,《春秋》称呼人名皆寓褒贬:“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23]《孔丛子》中对孔氏子孙名字的称呼,多寓褒意。《白虎通·姓名》:“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公,敬成人也。”[24]古人取字,基本的模式就是取名、字之义的相同或相对。孔氏子孙历代皆有之,我们主要特别关注一下孔氏子孙取字的一些特殊模式。
    先秦孔氏子孙皆有名有字,字中多带“子”字,其字与《左传》中很多人物的名或字完全相同。如子京、子家、子高、子鱼等,皆能在《春秋左传》中找到。汉代孔氏子孙多有名无字,但亦多称“子”某,这是古代取字的一种惯例。古人往往在其字之后冠以“子”字,以构成二字“字”,如孔子弟子子游、子夏、子我、子路等皆是。“子”是古代男子的一种美称,故此“子”并非其字,可以省略。秦汉以前,取字多一字“字”,但习惯系“子”字取字,唐宋依然有此取法。秦汉以后,人取字多为二字,故系“子”字者渐稀。《孔丛子》所记孔氏子孙名与字,亦符合上述原则。如先秦孔氏子孙九代以上,字皆系“子”构成二字“字”。第十代以下,字之字数与系“子”情况不一。孔安国一系,直至孔子第十九代孙,还保留着系“子”的情况。此为孔氏取字的一个基本范式。
    孔氏子孙名、字问题既已基本解决,我们即以《孔丛子》所记为研究对象,以《史记》、《汉书》、《孔子家语后序》为参考,将两汉以前孔氏子孙世系梳理清楚。《孔丛》等四书所记孔氏子孙世系,第九代以前,说法一致。十代以下,出现了差异。第十代,子产,即孔鲋三弟之子,其子十一代为孔臧,即孔安国胞兄,如此孔安国亦为第十一代。《连丛子》称“茂子子国,生子卬,为诸生,特善诗礼而传之。子卬生仲驩,为博士,弘农守,善《春秋》三传、《公羊》、《榖梁》”云云,似乎《连丛子·叙世》主要记孔臧之后,同时兼记孔霸一族,简表如下:孔臧—孔琳—孔黄、孔茂—子国—孔卬—孔仲驩—子立—子元—子建—子仁—子丰—子和(孔僖)—长彦、季彦。如果按照这样的世系推断,孔臧为孔子第十一世孙,季彦则为孔子第二十三代孙。
    但据《后汉书》,孔季彦卒于延光三年,世系应与孔子二十代孙孔融相差无几,不致远至二十三世。因此,《连丛子》孔臧一系应至孔茂止,下为孔安国一系,故《连丛子》“茂子子国”之“茂子”为衍文,或“茂子”与“子国”之间有脱文。另《后汉书·儒林传》孔僖本传称“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世传《古文尚书》、《毛诗》。”既云“自安国以下,世传”云云,孔僖、孔长彦、孔季彦父子应为孔安国后。《连丛子》有“孔氏自三父之后,能传祖之业者,常在于叔祖。今观《连丛》所记,信如所闻。然则伯季之后,弗克负荷矣。”由此可证,《连丛子》是记载子顺三子中“叔”辈子襄一族,而“伯、季”即长子子鱼与少子子文一系鲜闻。孔臧为孔子顺第三子之后,与《孔子家语后序》所记同。同时子国与孔臧同世,孔季彦为二十世,与后世孔子世系记载就相同了。《连丛》记孔臧之后,十二世为孔琳,十三世为孔黄、孔茂。
    《史记》主要记孔襄之后:孔襄——孔忠——孔武——延年、安国。《连丛子》对此无记载,不易比较。但安国之子为卬,孙为驩,与《连丛子》同。《史记》中安国为第十二世,与《连丛子》不合。《汉书》也主要记孔襄之后:子襄——孔忠——孔武、孔安国。在这里安国为第十一世,与《连丛子》一致。《家语后序》与《汉书》相同:子襄——员(季中)——武、子国,安国亦在第十一世。因此,《史记》记载恐有误,应该信从《汉书》与《孔子家语后序》记载。《连丛子》记载的孔氏子孙世系,排除衍或脱,大致是准确的。
    根据《史记》、《汉书》、《孔子家语后序》的记载,《孔丛子》记孔氏子孙,子上之后,子高之前,尚阙二代。《汉书》实际记安国之后。孔襄之后,即为孔安国一系。《连丛》记安国之子十二世为孔子卬,《史记》为卬;十三世为孔仲驩,《史记》为驩。其后的孔氏世系,《史记》已无记载,惟以《连丛》所记为准。十四世以下依次为:子立—子元—子建—子仁—子丰—子和(孔僖)—长彦、季彦。据《连丛》,孔襄之后,孔武一系,第十三世有孔霸;第十四世见孔霸次子孔捷、少子孔光;第十五世孔奋字君鱼、孔奇字子异。《连丛》曾记孔光封孔黄之弟孔茂为关内侯,孔光与二人皆孔子顺之后裔,孔茂为孔光族叔。这样,《连丛子》实际上记载了三个家族的不同世系:
    十一世:孔臧—孔琳—孔黄、孔茂;
    十一世:子国—孔卬—孔仲驩—子立—子元—子建—子仁—子丰—孔僖—长彦、季彦;
    十三世:孔霸—孔捷(孔霸次子)—君鱼(孔奋)、子异(孔奇)。
    附 录:《孔丛子》所记先秦两汉孔氏子孙世系表
    仲尼(丘)———伯鱼(鲤)———子思(伋)———子上(白)———子家(求)———子京(箕)———子高(穿)———子顺(谦)
         
    



    子鱼(鲋)                子襄(腾)                             子文(祔)
    



    元路(附)                  子贞(忠)                            子产(藂)
    



    育(或随)                                                       臧
    武(子威)            安国(子国)                 
    
    延年                  卬
                       
                        次孺(霸)           驩                   黄     茂    
                                                                            
                                             立
                福   喜  捷  光(子夏)
                                             元
                          永
                                 建
         
    君鱼(奋)子异(奇)       仁
                                 
                                 丰
    



                                子和(僖)
    
    



    长彦  季彦
               
                                        猛
    参考文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4页。
    [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3页。
    [3]为方便全文研究,本文所提及孔氏子孙名字,一律以本章结论为准。
    [4](清)王萱龄:《周秦名字解故附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5]陈立:《白虎通义疏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11页。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页。
    [7]《孔子家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8] 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名表疏证》,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33页。以下皆引此书。
    [9](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02页。
    [1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11](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257页。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4页。
    [13](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十三,《十三经注疏》,第462页。
    [14](清)王萱龄:《周秦名字解故附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1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页。
    [16]黄侃:《春秋名字解诂补谊》。《黄侃论文杂著》,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402—409页。
    [17](明)余寅:《同姓名录》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4册,第105页。
    [1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40页。
    [19]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表疏证》,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224页。
    [2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2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第13页。
    [22](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第165页。
    [23]何休、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卷7,《十三经注疏》,第2232页。
    [24](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15页。
    【作者简介】孙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出版过专著《孔丛子研究》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