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代蜀人別集經眼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有關蜀地詩文的整理輯集,前人做了許多工作,例如宋代袁說友編《成都文類》五十卷、明代周複俊輯《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明代費經虞輯清代孫澍校訂《蜀詩》十五卷、明代傅振商編《蜀藻幽勝集》四卷、清代李調元輯《蜀雅》二十卷、清代孫桐生輯選《國朝全蜀詩鈔》六十四卷等。民國傅增湘除編輯《宋代蜀文輯存》一百卷外,尚編訂《蜀賢叢書》十二種刊行。以上這些著述對研究蜀地詩文無疑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為進一步整理編撰《全蜀詩》、《全蜀文》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今人廖永祥編撰《蜀詩總集》十二卷,輯錄從先秦到清末蜀中詩人兩千三百餘家,詩作近萬首,伐山奠基之功不容抹殺,然廖著也有不少遺漏。余自入蜀問學之日起便著意留心蜀地文獻的收集,今從寒齋所藏拈出部分近代蜀人別集,撰成此文,以求教於同好。
    《張文端公全集》八卷
    遂甯張鵬翮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八冊,半頁九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扉頁題“遂甯張文端公全集”,卷首有李星根序,末有其孫張知銓跋,俱為光緒七年(1881)作。每卷末左下署“裔孫知銓 後學歐陽紹同校字”。張鵬翮,字運青,一字寬宇,四川遂寧人,祖籍湖北麻城。生於清順治六年(1649),卒于雍正三年(1725)。康熙九年(1670)進士及第,歷任禮部郎中,黃州、兗州知府、江南學政等職,曾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後任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要職。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河道總督,受命治理黃河,多有成效。後轉任兩江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雍正元年(1723)拜相,任武英殿大學士,三年卒於相位,諡文端。主要著述有《治河記》十卷、《奏議》十二卷、《奉使俄羅斯行程紀略》及《如意堂詩文》等,後由張知銓輯為《張文端公全集》八卷。《清史稿》卷二七九、《清史列傳》卷一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九、《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一有傳。
    卷首為張希良《河防志序》,次為《國朝名臣傳》本傳、張知銓編《遂甯張文端公年譜》。前雖有張希良序,然不見《河防志》一書。卷首為一組治河論文,由論、志略、圖說三部分組成,系統總結張氏治河心得,置放在卷首。卷一、卷二、卷三為奏章,主要奏報修築河道事宜。卷四為雜文,多迎合之作,如《御駕親征蕩平漠北頌》、《萬壽頌》、《萬壽無疆頌》。也有一些碑記,如《遂甯文廟碑記》、《安東縣關廟碑》等。有意思的是一篇《桐城張文端公墓誌銘》,墓主為同僚桐城張英,諡號也為文端公,恰好都為張姓。卷五為七言律詩、五言律詩,卷六為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多紀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俄羅斯察罕出兵擾亂邊境,張鵬翮同索額圖、佟國綱、陳世安等人奉使邊界,訂《尼布楚條約》,有《奉使出使俄羅斯口占》、《駐軍拉拉克帶》、《中秋前一日同陳給諫使還》、《登歸化城樓口占》、《居庸關早發》等七律紀事。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燁西征葛爾丹,張鵬翮有《征葛爾丹詩》,可補史闕。在公事之余,張氏也創作了一些寫景抒情之詩,頗清新可喜。如《春柳》:“麗日和風宿霧消,清池玉露滴花朝,新傳淑氣催黃鳥,楊柳青青蔭禦橋。”《湖上》:“六橋風雨透紅霞,一片笙簫傍水涯,春到西湖偏可愛,綠蔭深處有桃花。”《紫薇花》:“誰將海底珊瑚樹,移向江南處處栽。花氣晨飄香入座,霞光夜映月盈台。雞鳴風雨思賢俊,秋水蒹葭歎溯洄。記得唐人傳軼事,紫薇堂下紫薇開。”卷七為雜記,主要記述入朝為官後的一些事情,包括與皇帝對話,與同僚往來,所思所感等,內容不一,採取雜記體逐條記載。卷末附親朋友好所記張氏生平事蹟之文,如朱報《文端公年譜後跋》、朱金山《後序》、徐潮《竹閣碑記》、戴紱《竹閣書院記》、張懋誠《河成賦》等。全書標注八卷,正文其實只有七卷,故有書目著錄為七卷。
    此集雖名為全集,然張氏很多著述都沒有收入。卷首凡例云:“公之書有《水雪堂稿》、《如意堂稿》、《奉使俄羅斯行程紀略》、《治河全書》,皆其自著。至於纂輯者,有《文廟禮樂考》、《關夫子志》、《兗州府志》、《遂寧縣誌》、《信陽子卓錄》、《身鏡》、《士鏡》、《治鏡》等錄,《敦行錄》、《家規輯要》、《女誡輯要》等。”就此集內容看,主要是詩文,冠以全集,似為不妥。鈐印有“江油張氏珍藏圖書”。
    《掣鯨堂詩集》九卷
    新繁費錫璜撰,清道光間《古棠書屋叢書》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蜀新繁費錫璜滋蘅撰”,版框左下角每頁有“古棠書屋”四字。前有汪玉璣康熙二十年(1681)序。費錫璜,字滋衡,四川新繁人,寓居江蘇江都,後歸蜀。費密之子。生於康熙三年(1663),卒年不詳。康熙三十五年(1696)隨父會友,作《江防唱和》詩,滿座皆驚,人稱“鳳毛”。《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二零、《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二八有傳。錫璜與兄錫琮俱有詩名,曾合著《階庭偕詠》三卷,康熙間刻,南京圖書館藏。費錫琮,字厚蕃,號樹棲,生於順治十八年(1661),卒于雍正三年(1725)。據民國《新繁縣誌》卷三十,撰有《白雀樓詩集》行世。《掣鯨堂詩集》有十三卷本與九卷本兩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集部著錄十三卷本,目次為樂府三卷、五古三卷、七古一卷、五律兩卷、七律一卷、五絕一卷、五排律一卷、七絕一卷、七排律一卷。十三卷本付梓後三年,門人汪文蓍匯刻錫璜文百餘篇,名《貫道堂文集》四卷行世。此集為九卷本,目次為卷一收樂府詩六十五首,卷二收樂府詩四十二首,卷三收樂府詩一百十七首,卷四收五古二十四首,卷五收七古三十四首,卷六收五律一百零二首,卷七收五律五十五首,卷八收七律三十四首,卷九收五絕十八首,七絕三十四首。共計收古今體詩五百二十五首。目錄後有沈德潛、李調元、張雲谷、張春皋等人的評論,名曰雜評。茲錄李調元評論兩則如下:“滋蘅遵父命自揚州還鄉省墓,昔兵燹甫定,道路榛莽,閑關萬里,不憚艱險,與密嘗糞事,相同父子,稱孝尤為難得。國朝蜀詩自此後滋蘅當推為一大宗。”“滋蘅詩有至情而根底亦極深厚。古樂府直接漢魏,五七律絕亦在李頎崔顥之間,雖遭際明末露骯髒,然其言忠厚,絕無乖張之氣。識者當諒其旨。惜其才而去,其疵可也。”
    《亥白詩草》八卷
    遂甯張問安撰,清光緒七年(1881)玉燕堂刻本。四冊,半頁十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扉頁題“光緒辛巳年重鐫 亥白詩草 玉燕堂藏板”,卷首有王學浩、張問萊二序,俱署嘉慶二十一年(1816)作。張問安,字悅祖、季門,號亥白,四川遂寧人。為張鵬翮玄孫、張顧鑒長子、張船山兄。生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卒于嘉慶二十年(1815)。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例授教職不就,雲遊山川。曾主講華陽書院、溫江書院,多有成就。與弟船山為蜀中著名詩人,時稱二雄。王學浩序云:“但覺其語淡而味腴,節短而韻長,蓋將于韋孟之外,另辟一徑,以與唐人爭席也。”張問萊序云“余伯兄亥白、仲兄船山皆以詩名於世。”著有《亥白詩草》八卷,存詩八百餘首。據各家書目,知《亥白詩草》有嘉慶二十一年遂甯張氏家刻本、道光五年清白齋刻本、咸豐八年舞雩樓刻本,則此玉燕堂刻本為重刻本。《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二有張問陶附傳。今人胡傳淮撰有《清詩人張問安行年簡譜》,載《川北教育學院學報》二零零零年第四期。
    此集八卷四冊,一卷一集,每冊兩集,著意編排。分別是卷一《永華軒合稿》,為問安與時人、友朋交遊唱和之作,如《春草二章和十二叔韻》、《上閣學紀曉嵐先生》、《雨中奉和齊先生賦得好雨知時節》等,末有《集古贈季門》,為其妻遺筆,有問安長附注。卷二《八蜀集》,主要是在四川境內之作,多寫蜀中風物,如《登成都城南樓同田橋素作》、《青羊宮銅羊歌》、《廣德寺》、《大邑趙順平墓》、《劍門關》等。卷三《嶺南集》,為問安在廣東所作詩歌編集。卷四《上計集》,多為行旅之作,區間為成都至北京,沿途見聞所感。卷五《岸舟集》,以《岸舟四首》開頭,與卷四一樣也多為行旅之作,不過舟行多一些,故名《岸舟集》,其中《秋日漫興四首》頗有老杜《秋興八首》風致。卷六《丙辰集》,卷七《庚午集》,卷八《甲戍集》,此三集為編年集,從嘉慶元年丙辰(1796)到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也就是問安晚年詩歌結集。詩人定居蜀中,以授課為業,更多的題材為日常閒居,如《讀莊子》、《讀程史》、《清醮》、《讀書》、《歲宴》等。船山早問安一年去世,集中有《哭船山仲弟》七律六首、《七月廿八日得旂山季弟書知船山仲弟確耗》七律兩首哀悼。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八七著錄張問安有《小琅環詩集》四卷,今未見。
    《船山詩草》二十卷
    遂甯張問陶撰,清嘉慶二十年(1815)石韞玉刻本。十冊,半頁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翰林院檢討臣張問陶恭撰”。卷首有遂寧靈泉寺釋道嶸乾隆五十七年(1792)序、船山嘉慶十三年(1808)自序。書後有石韞玉嘉慶二十年(1815)《刻船山詩草成書後》。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又號蜀山老猿、藥庵退守。四川遂寧人。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于嘉慶十九年(1814)。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御史、山東萊州知府。因看透嘉慶衰世政治之腐敗,于嘉慶十六年(1811)辭官,漫遊吳越,後僑寓蘇州虎丘。著有《船山詩草》二十卷、《船山詩草補遺》六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四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五一有傳。今人何定國撰《張問陶年譜》,載《重慶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又胡傳淮撰《張問陶年譜》,巴蜀書社二零零五年出版。《船山詩草》二十卷為張氏晚年自訂,嘉慶二十年石韞玉刻于吳門。後其鄉人陳葆森從張立軒處收集船山未刻遺稿,編為《船山詩草補遺》六卷,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黃丕烈輯《士禮居叢書》,曾收錄《船山詩草選》六卷,錄詩五百餘篇。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有整理本《船山詩草》出版,列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船山自序謂:“自十五歲乾隆戊戍年始,至四十歲嘉慶癸亥年止,共二十六年得詩三千五百五十二首,刪存一千七百四十六首,分為十五卷。其甲子四十以後詩另卷附後,觀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刪者之有不應刪矣。愜心之事難哉。”是集收錄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慶十八年(1813)所作詩,按年編排為十五集。依次為卷一《樂府》、卷二《戊丁集》、卷三《戊己集》、卷四《出山小草》、卷五《松筠集》、卷六卷七《乞假還山集》、卷八《扁舟集》、卷九《嬴車集》、卷十到卷十三《京朝集》、卷十四《奇零集》、卷十五《己庚集》、卷十六《辛癸集》、卷十七《依竹堂集》、卷十八《出守東萊集》、卷十九《藥庵退守集》上、卷二十《藥庵退守集》下。石韞玉《刻船山詩草成書後》:“文園遺稿歎叢殘,手為刪存次第刊。名世半千知己少,寓言十九解人難。留侯慕道辭官蚤,賈島能詩當佛看。料理一編親告奠,百年心事此時完。”船山作詩主性靈,與袁枚、蔣士銓齊名。袁枚《答張船山太史書》云:“詩人洪稚存太史,曠代逸才,目無餘子,而屢次來信頌執事之才為長安第一。”《答張船山太史寄懷即仿其體》云:“忽然洪太史,誇我得奇士。西川張船山,槃槃大才子。”可見船山當時影響之著。關於張問陶詩歌,論著較多,此不贅言。
    《李石亭詩集》十卷《文集》六卷
    羅江李化楠撰,清光緒七年(1881)綿州李氏萬卷樓刻《函海》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卷一下題“羅江李化楠讓齋著 男調元雨村編纂 受業杭州陸燝補梅 嘉興李祖惠虹丹仝紹興黃璋稚圭校”,後面卷數下署名校者另有多人。此集又名《萬善堂集》,分為詩集十卷文集六卷。卷首有錢塘金住甫序,未署年月。次有李化楠小像及自題辭。李化楠,字廷節,號石亭、讓齋,李調元父,四川羅江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乾隆七年(1742)進士,授浙江余姚縣令,後調平湖縣,遷滄州、涿州知州,宣化府、天津北路、順天府北路同知。有政聲,被譽為浙江第一循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五四有傳,李調元撰行述,見《童山文集》卷十八。著述除詩文集外,尚有《醒園錄》共分上下兩卷,內容乃記古代飲食、烹調技術等。化楠作詩學白樂天,為官也同情百姓,反映民生疾苦的題材在詩中較多。如卷二首篇《余姚署中偶作》開頭就說:“為民父母本無難,無擾方能境內安。德化鳴梟皆赤子,政除猛虎即清官”,表達勤政為民的思想。同卷《擬古樂府二十首有序》、《新樂府二首》(種田戶、欠糧戶)、《恤囚吟四首有序》、《春懷四首》,卷四《秋雨歎二首》、《觀田中護稻歌》,卷六《田家雜興四首》等,皆言民生之苦。卷五《成都雜詩八首》、《牛頭山長歌》、《棧道二首》,卷六《鳳縣道中作》、卷七《秦中雜詩十二首》、《趙州大石橋歌》等,語多質實,又不以憑眺山水為能事,摹情寫景,夾敘夾議。
    《李石亭文集》六卷,與《李石亭詩集》為同一叢書版次,版式相同。卷一卷二分別是《治姚紀略》上下篇,由多篇小文章組成,如《重修姚江崇聖宮記》、《姚江後清橋落成碑記》、《姚江書院志略記》等。卷三為《族譜序》、《族譜圖序》、《文昌孝經序》、《陸載一先生六十壽序》四文。卷四為一組碑記,如《明倫堂碑記》、《文昌宮碑記》、《重修觀音寺碑記》等。卷五是人物傳記,卷六是墓誌銘,不例舉篇名。
    《粵東皇華集》四卷
    羅江李調元撰,清光緒七年(1881)綿州李氏萬卷樓刻《函海》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羅江李調元雨村著”,卷首有程晉芳乾隆四十一年(1776)序。李調元,字美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四川羅江人。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卒于嘉慶七年(1802)。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由吏部文選司主事遷考功司員外郎。後遭誣陷,遣戍伊犁,至乾隆五十年(1785)方得以母老贖歸,晚年潛心著述。歷任翰林編修、廣東學政。乾隆46年(1781),擢授通水兵備道等職,因彈劾永平知府,得罪權相和珅,充軍伊犁,後以母老得釋歸,居家著述終老。著有《童山全集》六十五卷,撰輯詩話、詞話、曲話、劇話、賦話著作達五十餘種。編輯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種書,保存文獻功莫大焉。《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二一二、《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四零有傳。今人楊世明撰有《李調元年譜略稿》,載《南充師範學院學報》一九八零年第二期。又詹杭伦撰《李调元学谱》,天地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出版。
    是書為李氏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至四十六年(1781)任廣東學政期間所作詩歌結集。程晉芳在序中開頭就說:“《粵東皇華集》四卷,雨村李五丈作也。雨村以甲午之夏奉命為廣東副典試,往還六閱月,凡所經歷悉記以詩,刪汰改易又二年,而刊成囑餘為之序。”卷一寫由京赴粵途中見聞,不涉及粵中。詩人由京城經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而進入廣東,以詩紀程。卷二由《過大庾嶺》開頭,記述進粵所見風物。《嶺南舟行雜詩十首》、《謁張文獻公祠》、《韶州望韶石》、《曲江風度樓》、《英德道中》、《抵清遠縣》,一路寫來,粵中風景映入詩中。《與編修王春甫分賦嶺南草木三十首》分詠粵中水果物種,一詩一物,可見嶺南物產之盛。卷三為李氏學習粵中民歌之作,用淺近的俚語作詩,如《采珠曲》、《後采珠曲》、《合歡詞》、《淘鵝謠》、《花燕》、《相思曲》、《竹葉歌》、《南海竹枝詞十六首》等。卷四則全部為李氏與粵中各地人物的交遊詩歌。全書雖分為四卷,然均按內容編排,全面描述李調元在就任廣東學政期間的見聞,對研究當時廣東歷史,頗有助益。
    《童山詩集》四十二卷
    羅江李調元撰,清嘉慶十年(1805)綿州李氏萬卷樓刻本。六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綿州李雨村著 童山詩集 萬卷樓藏板”,卷首有程晉芳乾隆三十四年(1769)序。此集為調元晚年自訂,詩集四十二卷,附《蠢翁詞》二卷,分年編排。卷一自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起,到卷四十二嘉慶五年庚申(1800)止,基本上是一卷一年編排,也有少數一年分為上下兩卷的。收詩歌兩千餘首,體裁上古今體、五七言俱備。乾隆間刻《函海》,此集為三十一卷。道光、光緒間刻《函海》,增補為四十二卷,將《粵東皇華集》四卷全部收錄進本集。李調元與從弟驥元、鼎元馳騁詩壇,時有“三李”之稱,而以調元聲名為著。又與江南著名詩人袁枚、趙翼相互詩歌唱和,名重一時。其女夫張懷溎即將袁枚、趙翼、王文治與調元詩合刊,取名《四家詩選》,可見影響之深。程晉芳序謂“余詩多平易近情語,遠不逮雨村”,當為實話。卷一《雜興》五古九首,《蜀樂府十二首》並序、《猛虎行》、《少年行》、《子夜四時歌四首》、《苦雨行》,吸收六朝古詩精華,大氣磅礴,酣暢淋漓,頗顯詩人才氣,編排在卷首,也可見調元的用意。卷五《南宋宮詞百首》,上承五代花蕊夫人宮詞,一洗脂粉氣,舊瓶裝新酒。小序謂:“宮詞者,所以紀宮中行樂之詞也。而南宋自南渡以來,長腳專權,大眼喪氣。頒下金牌一十二面,偏安王室百五十年。”“逝者雖淹,後來可鑒,因作宮詞百首以補正史三長,不無譏刺微詞,半借風謠規誡雲而。”調元作詩喜吸收民歌俗語,求新求變,卷三十八《弄譜百詠》,記所見手工雜藝百戲,語句清新,力求新奇。又如卷四《觀錢塘潮歌》、《青羊宮觀銅鼎歌》,卷七《琉球刀歌並序》、《石鼓歌》、《秦鏡歌》、《卓文君銅印歌》,卷九《蛺蝶詞》、《雙燕曲》、卷十一《觀捉魚歌》、《戲墨莊》、《詠新竹二十韻》、《石鏡屏歌並序》,卷十四《題醒園圖有感六首》、《雜憶詩十首用元微之韻》,卷十五《嶺南舟行雜詩十首》、卷十八《登泰山二首》、《柳煙波》等,長則千言,短如四句,無不揮灑自如,爭奇鬥豔,極逞才力。
    《榴榆山館詩鈔》六卷
    廣漢張懷泗撰,清道光十三年(1833)榴榆山館刻本。一冊,半頁十二行二十五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道光癸巳年鐫 榴榆山館詩鈔 本館藏板”,每卷下署“漢州張懷泗環甫氏甫著”。卷首有吳縣蔡學海道光十二年(1832)序、張懷溥序(未署年月),書末有門人劉碩輔跋(未署年月)。張懷泗,字環浦,號臨川,晚稱棗核老人,四川廣漢人。生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舉人,先後任懷來、順義、宛平知縣,因生性磊落,剛直不阿,被免官職。返鄉以經史授生徒,主講漢州講道書院,曆三十六年。著有《榴榆山館詩鈔》六卷、《抱經堂今古文》六卷《續編》一卷,主修嘉慶《漢州志》四十卷。詩起于嘉慶十六年(1811),為懷泗返鄉授課後所作詩歌編集。辭官授課,師生切磋交流,返樸歸真,其樂融融,集中不少作品反映這種心態。如卷一《喜譚生墨泉送食筍》,卷二《著鞭行為汪生作》、《榴榆山館落成和雨山韻》,卷三《喜余龍叔中茂才》,卷四《秋詠二十首》(為壎兒改課)、《春圃十詠》、《酬溫生作》、卷五《講院即事十首》、卷六《公刻雨山選李杜韓蘇四大家詩版成門人黃蔚南有詩次韻》、《公刻李杜韓蘇詩版成後印裝藏慨然有感》、《送劉孟輿成均讀書》、《將刻榴榆山館詩鈔與鄘舟八弟校字》等。授課之余,與友朋踏山游水,相互詩歌唱和,也是詩人的主要活動,這樣的題材在集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僅卷一就有《趙蘊齋明經招同黃善田孝廉黃靜齋學博及同人游龍居寺用少陵游何將軍山林十首韻》、《趙蘊齋有事於先隴邀與張生秉一同到移時重游龍居寺用少陵重過何氏韻》、《宿寶光寺尋佛德長老用少陵重過何氏韻》、《同黃策軒北郭晚步和韻》等多篇。懷泗長於讀史吟評,卷一《書龐士元先生傳後》、卷二《讀明史有感四首》、《讀南史雜詠十首》卷四《讀南宋書題後二十首》、卷五《讀書有感》五古四首、《讀禹貢》諸篇,褒貶議論,俱有可觀。對於張懷泗詩作,蔡學海序中這樣評論:“讀之,見其根底淵深,眾長兼擅。其七古七律,豪邁流宕,尤得昌黎眉山之腴,真傳作也。夫詩以抒性情,自鳴天籟,然非多讀書則無筆,非多閱歷則無題。先生才氣充溢,書卷富羅,生山水最奇之邦,官輦轂華輝之地,跋涉秦晉燕趙,交遊賢士大夫,磊落胸襟,超越流輩,故其為詩也縱橫跌盪,生氣郁律,自然流露於行間,非有所規仿而然也。”
    《蘿溪山舫詩草》四卷《續集》兩卷
    三台陳謙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蘿溪山舫詩草王龍勳署檢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夏月新刊”。前有王龍勳題辭(未署年月)、徐楫同治七年(1868)序、陳芝生同治七年(1868)序,陳謙同治元年(1862)自序。後有陳錫紱光緒二十一年(1895)跋、王世芬《讀蘿溪山舫詩草書後》、蔣蘅光緒五年(1879)跋、唐德嘉《讀遊仙詩百首題詞》。陳謙,字吉林,自號蘿溪山舫主人。道光十一年(1831)貢生,四川三台人,生平事蹟不詳。此集又名《蘿溪詩草》,卷一為古今體詩一百一十四首,卷二為古今體詩五十一首,卷三為古今體詩四十首,卷四為古今體詩十四首。《續集》兩卷,有林有任同治十二年(1873)序。卷一為古今體詩二十二首,卷二為古今體詩九十三首。附錄《小遊仙詞百首並序》。對於是書的編集,其子陳錫紱在跋中說:“此編原集八百餘首,經徐汝舟先生刪削十分之二,呈鍾雨辰、張香濤兩學使評閱後,先君子亦時有刪改,乙亥秋病革時,又手自刪定四百九十餘首,授紱藏之。”王世芬在《讀蘿溪山舫詩草書後》中評論陳詩道:“其文於駢散體無不工,而詩尤卓絕。詩于古近體無不工,而五言古尤濃郁,刻而傳世,可以愧今之享敝帚者矣。”陳謙作詩喜五古,五律,而且一作就是組詩,如卷一《重德堂族譜題詞》、《贅言》,卷二《春草四首》、《落葉四首》、《山居四首》、《臆說四首》。一般來說,寫景詩多用短章,而作者竟多用長篇五古來寫景,尤見才氣。
    《蘇鄰遺詩》兩卷《續集》一卷
    中江李鴻裔撰,清光緒十四年(1888)遵義黎氏日本刻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前有溧陽強汝詢序(未署年月),後有其子李賡猷撰《行述》、遵義黎庶昌撰《江蘇按察使中江李君墓誌銘》、德清俞樾撰《布政使銜江蘇按察使君墓誌銘》。末頁題“姑蘇城內郡廟前謝文翰印訂 日本東京田野村錦四郎刻”。李鴻裔,字眉生,號香嚴,又號蘇鄰,四川中江人。生於道光十一年(1831),卒於光緒十一年(1885)。咸豐元年(1851)舉人,十年(1861)入胡林翼幕,後入曾國藩幕。同治三年(1864)後歷任十府糧道、糧台總辦善後局總辦,官至江蘇按察使加布政使銜。辭官後居蘇州,因與蘇子美滄浪亭相近,故號蘇鄰。年四十後杜門謝客,唯以讀書為事。著有《蘇鄰遺詩》兩卷《續集》一卷。《續碑傳集》卷三七、《清儒學案小傳》卷一八、《國朝書畫家筆錄》卷四、《皇清書史》卷二三有傳。《蘇鄰遺詩》二卷又名《髯仙詩舫遺稿》,由其子賡猷輯詩二百餘首。詩分上下兩卷,強汝詢在序中評論道:“余嘗聞先生稱伯足之詩工力深重,同輩無比,知詩者鹹無異詞。然伯足有所作,必質先生,疵之輒棄,摘之輒改,帖帖心折,若弟子然,則先生之詩可知矣。”蘇鄰作詩多紀事,集中《書庫抱殘圖為丁松生丙大令詩》,多至數百言,詳細記載乾隆間纂修《四庫全書》以及此後四庫書散失的情形。他如《讀越南志後》二十六首、《滬上雜詠》二十七首,都有史料價值。《蘇鄰遺詩續集》一卷,光緒十七年(1891)中江李氏石印本,一冊。前有成都楊宜治序,收詩六十五首。雖為續集,然在寫作年代上,這些詩歌要早於前集。
    《蜀樵詩鈔》四卷
    資中廖光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綿竹述古齋刻本。兩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蜀樵詩鈔華陽馮江署 光緒辛醜刊於綿竹”,每卷下署“資州廖光蜀樵氏著”。前有廖光光緒庚寅十六年(1890)自序、廖衡光緒二十七年(1901)序。廖光,又名叔瑤,字蜀樵,四川資中人。生卒年不詳,享年三十九(據廖衡序)。曾入幕張之洞,後官內閣中書。《益州書畫錄補遺》有簡傳。《蜀樵詩鈔》四卷,卷一為《薇花館集》上卷,卷二為《薇花館集》下卷,卷三為《春萍集》,卷四為《翼藩集》。對於這些詩歌的編集,廖光在自序中說:“自己卯迄己醜凡十閱歲,曰《薇花館集》,供職內府時作也。次曰《春萍集》,癸未乞假後作也。又次曰《翼藩集》,則甲申入幕乙酉從軍之作也。計古今體詩千有餘首,頻年南北賓士,遺失殆盡。僅就篋中所存者,摘錄四百六十有四首,後之知我,果有人歟”。廖衡則在序中詳細介紹了當初集資刊刻《蜀樵詩鈔》的具體事宜,“於是盡出所藏為校刻,凡四卷,曰《蜀樵詩鈔》云者。余裒集時所署蜀樵,其別字也。若夫其詩深淺得失,覽者自得之,余不復論。”又據《四川省圖書館藏古籍書目》集部載,《薇花館集》二卷、《翼藩集》一卷,手稿本均藏該館。
    《涪雅堂詩草》二卷
    綿州吳朝品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前有王龍勳光緒二十六年(1900)序、彭光弼序(未署年月)。吳朝品,字立卿,四川綿州人,曾任綿州拔貢,生平事蹟不詳。王龍勳在序中說:“吳君立卿,幼承家學,淹貫群籍,騰茂蜚英,耳熟素矣。乙亥春,得晤於潼郡。明年科試,君複來會,相見尤數。君示平日所為詩歌若干首,神姿俊爽,音律沉雄,擊節高吟,為往復流連者久之。竊怪君抱鄭廣文之才德,而年力強富,門第優腴,遠勝鄭公,胡乃因落拓一官,遽令胸中抑塞磊落?若大有不得志于時也。”綿州吳氏乃當地望族,其父吳敏齋曾為黔江教諭,以倡文風、造福桑梓為己任,在綿州城南修建治經書院,建校舍數十間,仿宋人思賢故事,築室紀念揚雄、李白等人,于南山建十賢堂,祀漢杜微、李仁等鄉賢。吳朝品則主持修建過李杜祠,成為全國唯一現存的李杜紀念場所。集中有多首詩作紀其事,如卷一《去芙蓉溪半裏背山臨流原野清曠得地七畝余謀建李杜祠欣然賦此》、《庚子九日同人集李杜祠登春酣亭述懷》、《李杜祠園中一花一木無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即事言懷》、《李杜祠芙蓉一株盛開自明以來三百餘年無此景矣感而成詠》、《將歸中江留別李杜祠》等等。其他有關李杜的詩作還有十餘篇,可見朝品對李杜仰慕之深。
    《風雨吟草》不分卷
    彭縣席夔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川省垣文倫書局排印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六字,單魚尾。前有王增祺光緒二十八年(1902)序、席夔自序。後有文之藩光緒二十九年(1903)後序、席夔後序、研雲館主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風雨吟草書後》。席夔,字子研,自號仙雲館主人,四川彭縣人。曾知廣西知州,著名書畫家,工畫花卉竹石,《益州書畫錄續編》著錄。何謂《風雨吟草》,席夔後序中說:“風雨者,發於四時,遍于宇宙,自然之氣也。春之風習習也,夏之風泠泠也,秋之風穆穆也,冬之風颯颯也。此其常也,反是則戾。春之雨霏霏也,夏之雨霖霖也,秋之雨蕭蕭也,冬之雨零零也,此其常也,反是則淫。天以自然之氣宣瀉於寰中,而人遇之隨其情之所感,發為歌詠,莫能自遏,也不知其所以然者,此天籟也,所以征人思婦,蟲鳥增懷,旅夢羈愁,關河修阻,往往只辭謠語,流傳當代,穿金石而泣鬼神,自三代以迄今,卒莫能得。”席夔為書畫家,與當時畫家多有往來,創作了不少題畫詩,如《題竹禪上人中山出遊圖》、《與王雪澄孝廉畫梅並以志別》、《題畫四首》、《贈鄢師竹畫梅歌》、《題張銘吾醉石圖》、《與蘇楨侯茂才畫梅》等等。集中《女遊仙詩》八十首也值得一談。前有小序,曰:“久客陽安,旅懷蕭索。每當月明燈灺,小窗枯坐,情緒惘然,得女遊仙詩三十首。服官後,此事遂廢。丙戍秋,奉檄來陽,民窮多盜,策駑自勵,封椽後茅簷安堵,百感交縈,理殘稿續成八十首。題既妄撰,語亦鑿空,得毋荒唐致誚耶”。詩人以女子口吻,戲作遊仙詩八十首,既是寂寞消遣之作,又可視作為懷才不遇之外泄,正印合了他在後序中釋風雨書名之故。
    《十三峰書屋全集》九卷
    劍閣李榕撰,清光緒十六年(1890)龍州書局刻本。八冊,半頁十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湘鄉蔣少穆太守堅定 李申夫先生全集 匡山書院藏板”,全集總目下署“門人楊肇瑩玉瞻編輯黃翼雲羽臣參校 男穎乃達校刊”。全書前後均無序跋,由文稿一卷、詩集二卷、書劄四卷、批牘二卷組成。李榕,字申夫,名甲先,四川劍閣人。生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卒於光緒十六年(1890)。咸豐二年(1852)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禮部主事。步入仕途不久,在曾國藩的保薦下,開始了八年的戎馬生涯,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由此升官至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江寧鹽運使。同治八年(1869)罷官,回鄉主講匡山書院、登龍書院。光緒十四年(1888),清朝四川督撫劉仲連及蜀中紳士馬長卿等所建成都望江樓崇麗閣落成時,聘請李榕為崇麗閣題寫了一幅一百三十字的長聯。這幅膾炙人口的長聯,文辭高稚,幾與王勃《膝王閣賦》媲美,為望江樓崇麗閣增添了光彩,頗受當時文人學士的讚譽。著述有《劍州志》十卷、《十三峰書屋全集》九卷。巴蜀書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王顯春、顏繼祿、何醒明整理本《十三峰書屋全集》。《咸豐以來功臣別傳》卷二五、《清儒學案小傳》卷十八、《詞林輯略》卷七有傳。今人王顯春撰《李榕年譜》,巴蜀書社排印本《十三峰書屋全集》後附。 
    文稿一卷收文三十餘篇,主要由遊記、碑記、傳記、墓誌銘登組成,如《游泰山記》、《梓潼守城記》、《重建江油登龍書院記》、《重建劍州考舍記》、《杭州海潮寺碑》、《劉存厚傳》等。首篇《自流井記》,記載同治年間自流井鑿井深度已達三十度,一口火井最多可燒鹽鍋達七百多口,詳細的記述了當時井鹽生產的情形,為研究清朝鹽井提供了資料。詩集二卷收詩一百多首,《長沙懷古》、《鄂中雜興八首》、《湘舟七唱》、《山居雜詠》、《山中雜詠十首》等,寫景狀情,清新自然,頗為難得。書劄四卷、批牘二卷大部分內容是湘軍同太平軍的征戰實錄,對戰太湖、克武昌、困祁門、取安莊、圍金陵、滅撚軍等戰爭的運籌帷幄、行軍佈陣、激戰場面,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實為我國近代史資料之所鮮見者,對研究太平天國乃至晚清史均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皂江文集》二十四卷
    溫江曾學傳撰,民國十三年(1924)溫江皂江學社《皂江全書》本。五冊,半頁十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前有曾學傳民國十三年(1924)《皂江全書序》。《皂江全書》一百卷,另附《桪窗雜稿》一卷、《懷廬年譜》四卷。曾學傳,又名紹新,字習之,晚年自號皂江逸叟,世居縣城。生於咸豐八年(1858),卒於民國十九年(1930)。光緒三十三年(1907)到民國十年,先後執教于成都甲種工業學校、四川高等學堂、四川法政學堂、四川鐵道學堂和陸軍弁目速成學堂。後返縣創辦皂江學社和國粹班,親自講授國語,在當地很有影響。《皂江全書》目次分別為《皂江文集》二十四卷《續集》三卷、《皂江詩集》八卷《續編》一卷、《孝經釋義》一卷、《春秋大義繹》八卷、《中國倫理學史》九卷、《宋儒學案約編》二十二卷、《先儒下學法言》三卷、《丙辰風雨錄》四卷、《皂江學言定本》二卷、《雜記四種》四卷、《塾課七種》八卷、《雜著三種》三卷。曾學傳在總目後加按語說:“右全書目錄凡百有餘卷,擬先後陸續出版,以貢於世,以酬當路諸公之望。惟《桪窗雜稿》《懷廬年譜》二書須俟身後方有結束。始行付梓外,有《溫江縣誌》十二卷已由縣修志局刊行。前撰《鄉土志》,悉收納其中,均不著錄。更有《曾氏家乘》三卷、《懷廬外集》三卷並存於家,亦不著錄。”《皂江文集》二十四卷,目錄依次為卷一到卷六《論辨》,包括《道論》、《詮論》、《國學鉤元》、《歷代儒學概論》。卷七到卷九為《序跋》,主要是自著序,如《孝經釋義序》、《春秋大義繹序》、《中國倫理學史序》,也有讀書讀書序跋,如《讀後漢書獨行傳》、《諸葛忠武侯文集書後》、《讀汪伯玉文》、《讀鬼話》等。卷十到卷十六為《書牘》,卷十七卷十八《贈序》,多為祝壽文。卷十九《傳狀》,卷二十《碑誌》,卷二十一卷二十二《雜記》,卷二十三《詞賦銘贊》,卷二十四《哀悼》。
    《綠天蘭若詩鈔》一卷
    新繁釋含澈撰,清咸豐三年(1853)新繁龍藏寺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釋含澈,字雪堂,四川新繁人。住龍藏寺。善書,工詩,與顧複初、黃雲鵠互為酬唱,輯有《綠天蘭若集》八卷、《潛西精舍詩稿》一卷、《綠天蘭若詩鈔》一卷。前有咸豐三年(1853)程雨潤序,謂:“庚戌二月宰新繁,游龍藏寺,訪琴壁古跡,琴不可得,得詩一冊。讀之,清清冷冷如風入松,洗盡凡響,有高山流水之趣。詩也而通乎琴矣。誰歟作者則寺僧雪堂也。雪堂衣缽得自雪塢上人,禪理宗風,說詩說法,一以貫之。雪堂于詩學尤為面壁功深,故壁中無琴聲,而詩中有琴韻也。餘既讀雪堂詩,因與雪堂相往來。每於公餘之暇,茶瓜竟夕香火流連,方丈官廨俱成詩社,而雪堂之詩日益進,而餘之瓜期則已及矣。別時彼此依依互相贈答,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蓋琴中變徵音也。雪堂刻余詩於壁直,以餘詩為琴,餘滋愧矣。後之訪琴壁者還讀雪堂之詩也可。”集中以禪院日常生活描摹為主,作者交遊頗廣,踏山訪友,坐禪論道,應酬性詩歌為多,於中可見雪堂性情。
    《潛西精舍詩稿》一卷
    新繁釋含澈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新繁龍藏寺刻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此集與《綠天蘭若詩鈔》應為姊妹編,寫作時間上相連接。既無序跋也無題簽,內容多以應酬為主,交遊詩、贈別詩、唱和詩在集中比比皆是。粗略統計,集中交往人物有名有姓者不下百人,這跟《綠天蘭若詩鈔》中反映的相一致。
    《七硯齋詩草》八卷
    什邡馮譽驄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仲冬馮氏家刻本。四冊,半頁十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黃洪冕題簽,馮譽驄光緒三十三年自敍。馮譽驄,字雨樵,又字秀華,自號西山老樵,四川什邡人。曆官東川、廣南知府,為官清廉,政聲頗佳。與弟譽驥馳騁詩壇,二人合著《秀華百詠合刻》兩卷,光緒十二年四川避喧園刻本。譽驥另有《留餘草堂詩集》四卷,民國十三年(1924)馮氏成都排印本。《詩草》八卷為譽驄自編年詩集,卷一自咸豐庚申至同治丁卯,卷二自同治戊辰至辛未,卷三自同治壬申至光緒乙亥,卷四自光緒丙子至己卯,卷五為光緒庚辰一年之內的詩作集結,卷六自光緒辛巳至甲申,卷七自光緒乙酉至丙戌,最後一卷為光緒丁亥至庚寅。譽驄在《自敍》中說:“鄙人少耽吟詠,自咸豐庚申十三歲時起,至光緒丙午止,四十餘年中所存詩稿,除《秀華百詠》、《西山唱和》、《歸農百詠》、《詩牌試帖》七百餘首已刻外,計存古今體詩四千餘首。丁未保擢監司應行赴引,春間由滇回籍措資,暇時翻閱舊稿,分別去留,刪去率意應酬各作一千兩百餘首,實存詩兩千八百餘首,分為二十四卷,自惟東塗西抹,素無根底之學,未敢出以問世,故存篋中,聊以自娛。又以性情冷落,無暇求人作敘,自志梗概如此。丙午以後詩另錄於後,共計三十卷。”可見譽驄共有詩作三十卷,但此《詩草》實為八卷。譽驄頗喜老杜、白香山、蘇東坡、王漁洋之詩,集中多用諸人詩韻,如卷七中就有《乙酉上巳游小桂湖留贈張貴卿司馬用杜少陵游何將軍山林韻十首》、《擬東坡秧馬詩用原韻》、《登夔府城樓望八陣圖用漁洋韻》、《白帝城用漁洋韻》、《明良祠用漁洋韻》、《曆下亭用少陵韻》、《黃村雪夜用東坡尖義韻》等詩。內容以詠懷寫景為多,尤以七律對仗工整見長。另有廣東高要人馮譽驄,字叔良,號鐵華。道光甲辰舉人,曆官金華知府,有《鈍齋詩鈔》兩卷。
    《苾芻館詞集》六卷
    成都胡延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金陵糧儲道廨刻本。四冊,半頁十行二十字,紅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紅印本。顧印愚題簽,長洲顧複初光緒十三年(1887)序。顧複初,字幼耕,又字子遠,晚號潛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書畫,咸豐年間曾任四川縣丞、光祿寺署正等職。胡延,字長木,號研孫,四川成都人。生於同治元年(1862),卒於光緒三十年(1904)。光緒十一年(1885)優貢,曆官山西平遙及永濟縣知縣、江蘇江安糧儲道、安徽甯池太廬鳳淮揚十府糧儲道。光緒庚子之變,慈禧攜光緒帝逃竄至西安,胡延時任內廷支應局督辦,平日所見有感而發,撰成《長安宮詞》一百首,有光緒二十八年刻本、光緒三十年成都圖書局活字排印本、民國二十一年成都美學林排印本。宮詞專記慈禧光緒在西安一年中宮廷瑣事,可補史闕。《苾芻館詞集》則不涉政事,系日常生活閒情逸致真實寫照,尤見詞人性情。全集共六卷,分別為:兜羅帛詞第一,寶鬘雲詞第二,祗洹珠詞第三,恒河鬢影詞第四,雙伽陀詞第五,燕子龕詞第六。除第五卷雙伽陀詞署名為成都胡延、漢州張祥齡外,其餘五卷皆獨署胡延,蓋因雙伽陀詞為胡、張唱和之作。對於胡延之詞,顧複初在序中評價到:“研先生詞輕微婉約,預乎無際,兼南宋作者之長,餘劇賞之。研孫顧謂余:‘曩者尚有流麗疏快之作,今茲則日趨於澀矣。’余曰:‘詞本遣興之具,譬之作小楷書,方欲運法而筆劃已了,不以澀持之則無含蓄深厚之趣。’余曩嘗執斷字論詩詞,謂惟斷故轉,惟斷故遠,今研孫澀字之旨,殆與餘斷字不謀而合者。嗚呼,詞雖小道,通乎諷喻,未可以淺說馨也,研孫天資超雋,學必詣極,當契餘言。”胡延多寫慢詞,尤喜創作大型組詞,如卷一《憶江南》二十首詞,描摹成都四季宜人景色,反復吟詠,有一唱三歎之妙。再如卷三《十二月樂府》組詞,從正月寫到閏月,世風俗情如畫卷展現眼前。胡延除填詞遣興外,還創作了一些詩歌,有《蘭福堂詩集》一卷問世,光緒二十七年胡延西安刻本。
    《竹筠山房詩鈔》五卷
    金堂雷煓撰,清光緒八年(1882)金堂雷氏家刻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題“金堂雷江崖先生著”。雷煓,字江崖、江舲,四川金堂人。少從廣漢張雨山學,中年講學銅山書院,一生未曾入仕,以明經終老士林。前有同治八年(1867)林有仁序、羅肅序(未署年月)、光緒八年(1882)周錫鎣序、鄧習儒題辭(未署年月),每卷終署“受業林有仁、男再鏻同敬校”。是書按體裁編排,首兩卷為七言古,第三卷為五言律、第四卷為七言律、末卷為七言絕。林有仁在序中交待了編輯來由,並對雷詩稍作評論,其雲:“己巳夏,哲嗣介齋過銅山,奉師遺集囑吾師黃曉谷先生暨劉君濟帆及仁等曰:‘我父往矣,遺詩具在,行將付梓。君皆我父文字交,敬乞校編,擇其尤者壽諸世,感且不朽。’既校定,諸公命仁為之序。仁自維詩學受之吾師,稍知程法,何敢以不文辭。昔雨先生著《十芴山房詩鈔》,楊公蓉裳稱為宗仰昌黎,有手拔鯨牙瓢酌天漿之概。吾師承其衣缽不自矜異,獨慮性情以沉博典麗之才,運浩瀚奔騰之氣,興酣落筆,獨往獨來,其神勇直不可摹擬。五七律氣度沖和,襟期豪爽,古詩尤擅勝場,方之雨先生洵足後先媲美。蓉峰師有言:‘漢魏以來作者代興,要其卓卓可傳者,不過自道其性情’,仁于吾師益信矣。”是書據《四川省圖書館館藏古籍目錄》第七冊集部上著錄,尚有二冊本,此為一冊本,卷數俱同。
    《江陽集》不分卷
    雙流章步瀛撰,民國十年(1921)成都石印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題“達園逸叟海珊氏著,李正林題”,由章氏子章霓、章震校刊,楊益智書,迪益書社印,為達園著書之一。章步瀛,字海珊,號達園逸叟,四川雙流人,事蹟不祥。前有宣統元年章步瀛侄章榮石序,謂:“古來作詩者夥矣,求其有卓識合乎聖賢恒不數見。吾宗叔海珊素工詩,今秋餘來錦官登堂謁候,見所作《江陽詩集》一冊,於觸物感懷中具興觀群怨之旨,非徒風雅擅長而已。宗叔並道其作詩情景,狀逼真,義利所累,禍福所關,言盡而心猶怖也。”《江陽集》收錄詩歌不足百首,多為行旅送別唱和之作,唯《補重九登高並序》七律八首,寫景狀物,描摹中寓議論,對仗工整,清新喜人。後附《達園雜詠》,依次為《詠左史五古二首》、《詠左史七古二首》、《詠古八首》、《春曉》、《八音詩限庚韻不重》、《詠古事》、《詠竹夫人》、《六旬自壽》七律十首、《游江玩月聞歌》、《題壽材》、《七十自吟》、《答客問》七古二十韻。
    《臨溪集》二卷
    蒲江羅家龍撰,民國十一年(1922)新津胡氏《壁經堂叢書》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左下角印壁經堂叢書五字。遂甯楊蜀堯題簽,題“蒲江羅家龍從雲著,同邑杜瑞雲龍驤刊,胞弟羅家光德明校”。羅家龍,字從雲,四川蒲江人,生平不詳。前有黃文魁序。卷上為《蜀對》,對治蜀提出了自己的對策。卷下收錄九文,依次為《益州仙釋考》、《蜀漢五將碑》、《蜀兩漢經師贊並序》、《成都花市草木贊並序》、《擬楊炯王子安集序》、《文殊院德風和尚塔銘》、《上巳招飲百花潭啟》、《謝友人餽竹葉青啟》、《擬蜀討孟獲檄》。
    《樂水集》一卷
    蒲江李家學撰,民國十一年(1922)新津胡氏《壁經堂叢書》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左下角印壁經堂叢書五字。遂甯楊蜀堯題簽,題“蒲江李家學承泌著,同邑歐守福成之校”。李家學,字承泌,又字陽修,四川蒲江人,生平不詳。前有新津胡洤序。《樂水集》收錄文章九篇,依次為《宋蜀六節使贊並序》、《宋蜀五知名士贊並序》、《擬蒲江魏鶴山祠堂碑》、《擬王子安益州夫子碑》、《端節錦江宴啟》、《代大邑某君送優遊學北京序》、《與故舊書》、《與子弟書》、《謝友人贈筆啟》。
    《寫定樓遺稿》不分卷
    華陽馮江撰,民國十年(1921)華陽馮氏家刻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林思進題簽。馮江,字星吉,四川華陽人。出生于同治六年(1867),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兩試禮闈不就,官雲南平彝縣知縣。是書雖不分卷,但按照詩餘、詩、駢文、古文編排。首為詞,計有一百二十一首。次為詩,計有二十八首。詩雖較詞數量為少,但更顯作者才華,如《紀夢八章並序》,熔鑄太白、放翁紀夢詩精華,大氣磅礴、酣暢淋漓。再如《讀史雜感》七絕四首,其一:“韓彭死後淮南反,老淚淒涼唱大風。壓亂已深方悔禍,漢高此際不英雄。”其二:“夷門車騎日紛紛,愛士由來折節殷。一笑平原盡豪傑,買絲合繡信陵君。”其三:“蕭相勳名動九州,功高震主幾人憂?蒯通只勸淮陰反,不及東陵說鄼侯。”其四:“賓客侯門盡貴游,百年華屋變山丘。誰能一死報知己,欒布終收彭越頭。”作者議論歷史英雄人物,發不常見之問,于中尤見史識。次為駢文,收錄《論學》一文,分上中下三節。末為古文,為墓誌銘和序跋,如《亡妻劉氏墓誌銘》、《郭少游先生墓誌銘》、《吳君庚伯墓誌銘》、《君墓誌銘》、《蜀樵詩鈔代序》、《黃雲章詩序》等。末有其弟馮藻跋,講述遺稿編撰由來。
    《問山詩鈔》二卷
    郫縣王光裕撰,民國十年(1921)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一冊。王光裕,字問山,四川郫縣人。工八分書,善水墨葡萄。清同治六年舉於鄉,未放榜而歿。遺作古今近體詩二卷。《益州書畫錄續編》誤將問山作問出,蓋山、出形近而誤。此排印本既無序跋,又無題署,揣摩為叢書本。共兩卷,卷一為古今體詩四十五首,其中題畫詩十五首,《題畫八首》分別為《知章騎馬圖》、《東坡攜妓圖》、《蘇武牧羊圖》、《虯髯獨立圖.》、《濯足萬里圖》、《陸羽烹茶圖》、《舉杯邀月圖》、《淵明撫松圖》題詩,五六七言均有。卷二收錄古今體詩八十一首,唱和詩尤多,如《次韻答李仙根》、《次韻答方仲丈》、《次韻答孔樹和》等。其《四十初度詠懷五首》其一:“馬齒匆匆四十過,憐才天意究如何?回頭骨肉生存少,到手功名放去多。往事無痕休北闕,流年如夢等南柯。看來面目都非昔,見惡徒嗟鬢欲皤。”對人間世情看的可謂透徹,直見詩人性情。《悼亡室》三首、《悼亡姬》四首,也是字字血句句淚,直抒胸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足見詩人用情之深。《秋聲》、《竹枝詞》二首、《青城書所見》等小詩寫景也清新可人,真可謂詩書畫融為一體。
    《靜娛樓詩草》、《靜娛樓詠史詩》不分卷
    雙流劉咸榮撰,清宣統元年(1909)成都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前有劉咸榮自序。劉咸榮,字豫波,四川雙流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拔貢,曾任內閣中書。民國初曾任四川諮議局議員。善畫蘭石,清雅超逸。精詩文,嫻書法。與其弟弟劉咸炘、劉鹹焌並稱為“雙流三劉”。劉咸榮為成都五老七賢之一,今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及峨眉山風景名勝,存有劉咸榮墨蹟。《靜娛樓詩草》收著者各體古詩、格律詩,不分卷,不編排,不分體,以題畫詩為多。僅為其妻題畫詩就有《內子靜芬畫梅尺幅題詩寄意》、《題內子畫扇》、《題內子靜芬畫豆花》、《題內子靜芬畫菊》、《題內子畫梅》、題內子畫梅菊》、《題內子靜芬畫菊》、《題內子畫菊》、《題內子畫梅》等十幾篇。至於給別人寫題畫詩,粗略統計不下百首,這跟詩人兼畫家有關。
    《靜娛樓詠史詩》不分卷,雙流劉咸榮撰,清光緒三十年成都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間有夾行小注。題“雙江劉咸榮豫波氏著”。前有光緒三十年吳興儒序,後有大興胡薇元、成都陳觀潯、仁和王棪、內江江維鬥等四人題詞。從晉公子重耳一直寫到明末侯方域,時間跨度之長,真可謂前無古人後少來者。吳興儒序中說:“豫波劉子,餘總角交也,少年即共沉吟。忽忽廿年,余發星星白矣,猶相與談詩不倦。暇日過靜娛園,目詠史詩二百餘首,無美不備。大凡詠史之詩,無天資則不能清超雋永,無學力則不能沉摯淵深。是篇兼而有之,且其取監于古忠孝之懷,流溢言表,讀史者置之案頭,大可疏淪性靈,增長節概,洵有功名教之作也。”劉氏在是書中對歷史上那些有忠孝節操的人物以詠史詩的形式進行了褒獎,尤其是三國人物,更是喜愛,評論其功過,不美言不掩飾,力爭做到公正評價。據《四川省圖書館館藏古籍目錄》第七冊集部上著錄,尚有《靜娛樓詠古》,為劉氏楷寫本,未見,應為同一書。
    《秋水集》一卷
    成都吳虞撰,民國二年(1913)吳氏愛智廬刻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吳曾蘭題簽,岳池楊澤寫刻。吳虞,字又陵,成都新繁人。光緒十七年入成都尊經書院,戊戌政變後,轉學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宣統二年年回國,先後在成都縣中學、四川法政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西成報》總編輯、《公論日報》主筆、《四川政治公報》主編等職。民國六年後任四川法政專門學校、外國語專門學校等校教師。“五四”運動期間,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民國十年起,先後受聘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任教。著述有《吳虞文錄》、《秋水集》、《吳虞日記》、《吳虞文集》,編有《蜀十五家詞》、《國文撰錄》、《宋元學案粹語》等。是書前有吳虞自敍,釋書名取莊子秋水篇之義,在吳虞之前即有多人以秋水集取書名。《秋水集》無目錄,不按照體裁編排,中間有不少名家詩作作為附錄。後有《悼亡妻香祖詩二十首》,多自注,情真意切,悲痛沉摯。附林思進《香夫人篆書歌》。卷末為《朝華詞》,署“陳碧秀朝華錄”,收錄胡薇元、吳虞、江子愚、劉德馨、李思純、方旭、鄧鴻荃、林思進、蕭其祥、鄧維琪、吳永權等人的填詞唱和之作。
    《瀘州高氏兄弟詩鈔》四卷
    瀘州高堂、高樹、高楠、高楷撰,民國十三年(1924)排印本。兩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單魚尾,間有夾行小注,為編者高鉞所寫。汪世傑題署。前有民國十三年高樹、顧繼善、高鉞序,王潛題詞,後有江油張政墨筆題跋,謂:“乙丑六月盛暑中,乘輪自渝抵瀘,富順蕭琦武以此本見貽。高氏兄弟詩今亦初見,三百年中與綿州三高後先遙映,亦盛矣哉。江油張政識。”瀘州高氏在晚清為名門大族,兄弟九人,以老五高堂、老七高樹、老八高楠、老九高楷四人最為出名,因為這四兄弟同榜舉人、同榜進士,一門四舉人三進士,轟動一時。高棠,字劍門,自號塔蔭書屋。光緒五年舉人。進京會進士科場不中後,回瀘州先後在三牌坊(今迎輝路)龍門書院、東岩鶴山書院教書育人。其子高夀,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曾任湖州知縣。高樹,字蔚然,光緒元年(1875)與弟高楠、高揩為同榜舉人,光緒十六年(1890)與八弟高楠為同榜進士,選翰林院庶起士,辛卯散館,轉兵部主事;壬辰因政績優由升員外郎;充軍機章京,轉侍衛史,簡放錦州知府,久居樞密,是京都三品要員。高楠,字城南,光緒元年與七哥同榜進士,曆官翰林院編修,河南監察禦史,曆刑部、兵部、工部給事中。為官剛直不阿,不懼權貴,世稱“高王”。高楷,字竹園,與八哥是孿生兄弟,光緒元年恩科舉人。曾任容城、淶水知縣。聰明才智勝過諸兄,孝心特好,幾任縣官後辭官回瀘侍奉老母盡孝道,熱心家鄉文教事業,親自參加編撰瀘州光緒志、宣統志。同時參予倡辦瀘州經緯學堂。《瀘州高氏兄弟詩鈔》四卷由高楠兒子高鉞整理編選並附注,總目分別為《五先伯父塔陰書屋詩鈔》、《七伯父珠岩山人詩鈔》、《先考藉禪室詩鈔》、《先九叔父快隱堂詩鈔》,各為一卷。除《塔陰書屋詩鈔》有高樹序外,其餘三卷均無序言。高樹在全書序中說:“兄弟四人登鄉榜後,頻年奔走,庋硯四方,不能聚首。兩三月羈人作詩消遣,隨作隨棄,見面互相慰勞不暇談及風雅。於是兄不知弟詩,弟不知兄詩,或見一二而不睹其全。歲月如流,滄桑屢變,子侄輯故紙,幸有存者。鉞侄合而排印,請餘以所作廁其中,名曰《瀘州高氏兄弟詩鈔》。”除了這部詩鈔外,高氏兄弟還有其他著述,高樹有《江陽山人詩草》、《鴒原錄》、《金鑾瑣記》,高樹有《萱澤堂詩草》、《高給諫遺集》,高楷有《快隱堂文集》、《快隱堂詩集》,著述頗豐,均存世。
    《金玉合刊》二卷
    新都魏魯《玉壘山房詩選》與新都陳崇儉《金石齋詩鈔》合刊,取兩書第一字為《金玉合刊》書名。民國二十二年(1933)新都桂湖古麗澤社排印本。題“癸酉仲春桐城方旭題”。一冊,半頁十二行三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魏魯,字幼禽、後字右卿,四川新都人。生於咸豐五年(1855),卒於民國三年(1914),無嗣。陳崇儉,字樸庵,四川新都人。生於光緒四年(1878),卒於民國十八年(1929)。前有民國二十二年王鎔《魏陳二君傳略》及《題重刻金玉合刊詩草》、民國二十一年方旭序、張元鈺《玉壘山房詩選序》、民國十八年魏宗越序、民國二十一年世善《題新都魏幼禽玉壘山房詩鈔》、《題新都陳朴安金石齋詩鈔》、劉咸榮題詞、陳東元題詞。魏魯、陳崇儉為多年好友,相互詩歌唱和,共同主持桂湖詩社,組織新都詩會。魏魯妻、女不幸病亡,自己也一病不起,陳崇儉仗義出金安排後事。魏氏病重期間,陳崇儉也多次出錢買藥、探視,可謂手足情深。《玉壘山房詩選》集中有《哭亡女琴姑》、《悼亡妻江氏》紀事。《邀陳朴安看成都花會》雲:“錦裏春光豔十分,傾城士女已如雲。如何不踐看花約,特地飛函一問君。快駕便輿即起程,莫教辜負看花情。君來未至青羊寺,花外樓邊一笑迎。”《金石齋詩鈔》也有《贈君右卿》:“珠光劍氣自縱橫,曆遍山河萬里程。眼底煙花開酒國,胸中塊壘結詩城。鴻文無範誠天授,龍性難訓動世驚。如此高風今絕少,不才偏幸識先生。”兩人的友誼在《玉壘山房詩鈔》、《金石齋詩鈔》中有不少反映,這在那個普遍文人相輕的年代裏顯得難能可貴。魏、陳二人主持桂湖詩會,時常進行宴集唱和,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如《殘夏夜同人宴集桂湖》、《夏夜同人宴集桂湖》、《立秋後二日同人宴集桂湖》、《冬十一月初六集同人祝楊文憲公生辰》等,這樣的題目在魏、陳集中較常見。
    《穉澥詩集》七卷
    仁壽毛瀓撰,民國六年(1917)華陽喬氏排印本。三冊,半頁十行二十三字,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封面題“仁壽毛太史詩集,莊伯署”。毛瀓,字蜀雲,又字叔雲,四川仁壽人。生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卒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光緒六年(1880)進士,曾于光緒十八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三次出任泰安知縣。為官清廉,頗有口碑,在任上以保護泰山古跡、整理泰山文獻、振興泰山文教、整頓泰山風俗為己任,主持編修《泰山志》。前有民國六年喬會序,謂:“穉澥毛公早負文譽,與先大人損庵府君有道義骨肉之雅。公車北上出處,偕仁和吳子儁先生觀禮,所為賦蜀,兩生行者也。以進士服官山東,光緒丙午卒于藤縣任所,遺詩數冊,傳寫多訛。府君嘗欲為之印行,輾轉南北,卒卒未果。甲寅冬入都親為厘次,並托朋好任校讎之役,多所訂正,其不能臆斷者,則姑仍之,分為六卷。遺文散佚甚多,存者三篇附詩後。”是書七卷,除卷七為附錄文三篇外,餘者均為詩集。卷一為《仙井集上》,收錄古近體詩一百三十七首。卷二為《仙井集中》,收錄古近體詩八十三首。卷三為《仙井集下》,收錄古近體詩一百四十八首。卷四為《峽猿集》,收錄古近體詩九十四首。卷五為《棧雲集》,收錄古近體詩一百二十七首。卷六為《海岱集》,收錄古近體詩五十一首,共計古近體詩六百四十首。
    《鵝山文稿初集》三卷《外集》一卷
    宜賓趙增瑀撰,民國八年(1919)成都聚昌公司排印本。四冊,鉛排本。題“宜賓趙增瑀著,男錫儁、錫鼎校刊,及門諸弟子參校”,前有民國八年楊幼霞序,後附《鵝山文集初集》、《外集》勘誤表。趙增瑀,字鵝山,四川宜賓人,生於清同治二年,卒於民國二十五年。家學淵源,深通教書育人之道,尤篤好文章。清同治九年七歲時,便奉母親之命,隻身到北京讀書。在京城寓居十年,於光緒十八年中舉人。趙鵝山為人灑脫,遊歷甚廣,常怡情山水間,詩文著述頗多。清宣統三年被推選為宜賓縣保路同志總會會長,起草宜賓縣各界上川督趙爾豐書,表達縣人誓死爭回路權的決心,在其上簽名者多達五萬餘人。民國元年,敘府聯合縣立中學成立,出任首任校長。民國二十二年七十歲時,編著有《鵝山詩文全集》共二十二冊。《鵝山文稿初集》三卷,基本上按題材編排。卷一為歷史人物評論、人物傳記、文章序跋。卷二為祝辭、文書、碑銘。卷三為祝壽辭、墓誌銘、遊記。末卷兩篇祭文,《四師祭陣亡將士文》、《祭五師陣亡將士文》,情辭感人,鄭文垣評曰:“風牆陣馬,一片神行,其筆底直有排山倒海之勢。”《外集》一卷收文十篇,均為史論,如《擬越王勾踐遣使江湖訪范大夫令》、《史要》、《論治隨筆》等。
    《荃察餘齋詩存》四卷
    成都鄧鎔撰,民國八年(1919)天津聚珍仿宋印書局排印本。兩冊,樊增祥題簽。鄧鎔,字守瑕,一字壽瑕,號忍堪、忍堪居士,又號拙園,室名荃察餘齋,又署荃詧余齋主人,四川成都人。光緒丁酉科優貢。日本明治大學法科畢業。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政治會議議員、約法會議議員、參議院參議員等職。鄧氏為著名律師,有一女名鄧懿,嫁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週一良。是書前有鄧鎔自序、王樹枬序、吳虞序、汪涵序,樊增祥、易順鼎、顧瑗、高樹、喬樹枬、李大防諸家題辭。四卷按照作詩先後順序編排,卷一起癸巳訖壬寅,卷二為《飛蓬集》,起癸卯訖丁未,卷三為《緇素集》,起戌申訖甲寅,卷四也為《緇素集》,起乙卯訖戌午。前兩卷多七言律絕,後兩卷則多五言歌行,也可以看出著者刻意在題材方面的編排。末附《荃察余齋駢體文存》,不分卷。計有《鐙賦並敘》、《感秋賦並敘》、《丞相祠堂碑》、《杜主廟碑》、《禮殿頌》、《金堂縣附貢生饒府君墓誌銘》、《督學吳使君頌》、《吳烈女贊》等駢文,足見著者的古文功底。
    《臥雲仙館詩鈔》二卷
    什邡馮慶樹撰,民國九年(1920)聚昌公司排印本。題“庚申秋蔭青集華山碑字”。一冊,半頁十二行三十二字,單魚尾。馮慶樹,字地青,四川什邡人。前有民國九年(1920)七月馮氏自序,謂:“余少時以鹽大使伺君,宦滇南詞章一道,雖亦肆業及之,而或作或輟,其實中無所得也。嗣以銅差赴京,輪鐵消磨,備嘗辛苦。改革後又攝川邊孚縣事。一時閱歷所經,輒形吟詠,計得古今體詩五百餘首,自愧雕蟲小技不足示人。親友索觀,苦於抄錄,慫恿排印。尚冀諸大雅不棄譾陋,進而教之,幸甚。庚申秋七月既望地青氏自識。”次有孫崇緯題詞七律二首。是書以編年詩編排,主要是光緒晚期到民國初期的詩歌,以遊宦北京、雲南、四川三地的風物人情作為內容,其間多涉家事,如《城南小築落成家父有詩謹步原韻》、《冬初偕乙青二弟游羅漢寺》、《大竹道中即事和四叔原韻》、《三月初六日正煒子生有作》、《冬月初四日正耀次子生口占》、《六月念一日家父赴廣南府任送別聚奎樓》、《辛醜春日和家父游青城天師洞》等,馮氏作詩喜在詩題注年月時間,可以此做年譜。此集作者馮慶樹未知與《七硯齋詩草》作者馮譽驄是否同宗,二人都是什邡人,待考。
    《晚秀堂詩鈔》一卷
    新繁楊楨撰,民國十五年(1926)四川存古書局成都刻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新繁楊敬亭先生著,同學弟羅元黼署”。楊楨,字敬亭,四川新繁人,生平不詳。是書多有效仿前人詩歌,開篇《擬左太沖詠史》即是。接下來的《詠懷》(自注:仿阮嗣宗體)、《擬陶淵明詩四首》(乞食、責子、止酒、述酒)、《擬杜工部秋興八首》也是。《行影相答詩並序》效仿陶詩,《籌邊樓》效仿薛濤詩,《明河篇》則明顯仿宋之問詩。這既可以看作是楊氏向前人學習詩歌創作,也可以視作詩人的遊戲之作,不過楊楨將這些效仿之作放在開卷,可見他本人也是很重視這些詩作的。最後一組詩《蜀碑詩》(自注:仿元遺山論詩絕句有序),對現存各地有名蜀碑予以描述。楊氏除了效仿前人詩歌外,自己創作最多的是七絕、五律,幾占一半篇幅,七絕題目以二字命名者居多,如《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孤鶴》、《珍禽》、《竹邊》、《小橋》、《松下》、明窗》、《綠苔》,等等,均為寫景七絕,色彩明豔,意味雋永。
    《柴扉詩草》二卷
    宜賓杜關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岳池中興鉛石印社排印本。一冊,題“長寧杜關柴扉著,原名德輿字若洲  同邑君實、袁筆春、張爾恭編輯”。杜關原名德輿,字若洲,晚年自署柴扉野老,宜賓長寧縣上西鄉人。生於同治三年(1864),卒於民國十八年(1929)。光緒二十年(1894)中舉人,次年寓居上海。光緒二十四年(1898)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目睹清廷喪權辱國,朝政日非,棄官更名杜關。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會,與汪精衛、彭家珍、喻培倫等聯絡,偕妻杜黃從事反清秘密活動。宣統三年邀湘、鄂、豫、魯、晉、川、滇、黔和東三省幫會首領在北京陶然亭聚會,成立“乾元會”,並被推為駐京首領。四川保路運動興起,擬返川舉事,途經上海時值武昌起義,乃就地響應。民國元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禮教司長,北遷後任禮俗司長。袁世凱竊國後憤而辭職,民國三年于成都聯絡哥老會反袁。民國八年任省議員。著有《柴扉文存》、《柴扉詩草》及《書法指南》傳世。是書前有《杜柴扉先生略傳》,簡要介紹杜關生平事蹟。目錄後有杜關長子痌世長篇按語,對杜氏詩作遺存做了詳細介紹。詩集的編排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起光緒辛卯,起民國丁卯年,逐年記載。
    《澹秋集》不分卷
    華陽林毓麟撰,民國十二年(1923)華陽林氏霜甘閣刻本。一冊,半頁十行十八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鄭孝胥題簽,林思進編校。林毓麟,字濤如,四川華陽人,林思進之父,長於金石書畫,晚歲好佛學。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於光緒十七年(1891),《晚晴簃詩匯》卷一百八十一有傳。前有宣統三年(1911)喬樹枬題辭、民國十九年王樹枬序、趙熙林隱君傳。後有嚴岩峰先生箋、林思進跋。附錄毓麟友朋贈答詩文若干首。是書由《澹秋館遺詩》與《澹秋館遺詩補》組成。王樹枬在序中對林詩做了如下評價:“隱君之詩清夷沖澹,超絕塵表,如與粟裏輞川襄陽諸人相晤對,讀之使人榮枯得失,欣戚之念澹然自消。竊念隱君生當盛時,不肯出所學問世,而一寄託於詩,以遣其閒適沖淡之懷,雖窮且老無諷世嫉俗之意,無憔悴牢愁無聊之詞,知其素所陶養者深也。”觀集中諸作,洵知此言不虛也。
    《清寂堂詩錄》五卷
    華陽林思進撰,民國十五年(1926)霜甘小閣成都刻本。二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林思進,四川華陽人。初字山臒,後來更字山腴,晚號清寂翁,蓋取《華陽國志》“林生清寂”之義,室名清寂堂。生於同治十二年(1873),卒於一九五三年。先世康熙年間自福建長汀遷蜀。是書前有民國十年林思進自序,對刊刻做了說明:“餘刻此詩在乙卯之歲,其時感念亡子初沒,年齒盛少尚不足恃,況發白早衰如餘者乎?勤半生精力於文字將老無得,不知割捨,而妄希冀歐公所謂幸不幸之傳甚矣,其可笑也。故既刻而不復示人,數年以來稍有附益,自娛而已。”全書按照分體編排,五卷分別為第一卷五言詩一百三十七首,第二卷七言歌行七十首,第三卷五言律詩二百九十首,第四卷七言律詩一百八十七首,第五卷七言絕句一百四十九首,五卷共計八百三十三首。卷一中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元年林思進召集詩侶在南河仿蘭亭盛事,進行的詩酒唱和。這是一次文化盛會,《花之寺第三集賦呈賓主十三人》記敍了這次盛會,與會者有林琴南、陳寶琛、冒鶴亭、趙熙、謝無量、陳衍、曾剛父、鄭孝胥、劉師培等,都是當時的名流。卷一也附錄了上述諸人的詩歌唱和作品,無不是錦上添花之作。這盛會與民國時期另外一起在樂山烏尤寺舉行的文化集會,是蜀中為數不多的重要詩會。後者編集為《烏尤山詩》存世。
    民國二十八年八月,林思進又在《清寂堂詩錄》五卷本的基礎上進行刪定,成《清寂堂詩錄自錄本》,編排依然是五言詩、七言歌行、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詩歌篇幅幾乎少了一半。霜甘小閣成都刻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單魚尾。前有林思進《清寂堂詩錄自序》,交待了自錄本編撰的來龍去脈。除《清寂堂詩錄》外,林氏尚有《清寂堂詞錄》,《清寂堂詩續錄》、《清寂堂文錄》、《清寂堂文乙錄》、《華陽縣誌》、《華陽人物志》等問世。
    《劉舍人遺集》四卷
    德陽劉子雄撰,民國二十年(1931)成都美學林排印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三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馬自庵題簽,同鄉李稽勳編校,末頁後署“德陽劉舍人遺集四卷邑人馬自庵重校印。”劉子雄,字介卿,又字健卿,四川德陽人。生於咸豐八年(1858),卒於光緒十五年(1889),享年三十二歲,英年早逝。前有宋育仁序,謂:“德陽劉介卿舍人生具敏才,夙抽天穎,抗希稽古,雅名學頌,鼓篋橫舍,既宏石室之業。彈冠入貢,遍識鴻都之典,既執通性,益懷誕節,制遠遊之奇服,肆縱心之高談。清狂怵俗,箴砭絕侶。顧朝市仍營而閉戶自研,轍楫驅羈而江關成詠。學聞兩漢之緒,文成六代之體。泊舉名京兆,解籍中書,求學日新,折節方始,且冀窺中秘論石渠,恢經論於雅頌,繼高文於典冊,而闔若朝露,委然黃土,詠歌盈笥已矣。平生人琴俱淒寂,其風雨感文禱之既寡,惜俊民之就湮。秀山李伯威孝廉搜其剩稿錄而傳之,題曰劉舍人遺集雲爾。”後有李稽勳敘,記述了劉子雄生平大概,略謂:“弱冠達名縣署,以高材得入尊經書院,與受古學于時。平遠丁公開府、華陽湘潭壬父先生以海內大師枉從。”“光緒十二年以優貢廷試得教職,尋舉戍子京兆試。越明年考授內閣中書舍人。”劉舍人稱謂即從此來。是書四卷,卷一為文章,共八篇,題目依次是《感秋賦》、《柚賦》、《擬請祀峨眉山神奏》、《擬建武遷呂後議》、《齊高帝梁武帝陳武帝優劣論》、《任健庵先生壽頌》、《絕句詩自敍》(注:君嘗欲輯其七言絕句為一卷,已撰序謀開雕,未盡而沒。今其詩仍散次諸體中,錄序於此)、《李孟和誄》。後三卷皆為詩,共計三百六十九首,內容以遊歷、訪友、詠懷、寫景、寄情等為主。代表作卷二《秋興十八首》,借杜子美詩意,自抒懷抱,不過子美詩為七律,子雄化為五古,形式有所改變而風格意境不變。再如《詠古六首》,分詠成都司馬相如、南充譙周、南充陳壽、射洪陳子昂、眉州蘇軾、新都楊慎,也見詩人心境。
    《白屋吳生詩稿》不分卷
    江津吳芳吉撰,民國十八年(1929)成都美利利印刷局排印本,二冊。吳芳吉,字碧柳,自號白屋吳生,世稱白屋詩人。生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民國二十一年(1932)卒于江津故居白屋,享年三十六歲,英年早逝。少聰穎,有嘉名,宣統三年考入北京清華園留美預科學校。曾任湖南長沙明德中學教師,後任西北大學、東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授,曾出任成都大學中文系主任、江津中學校長等,參與創辦重慶大學。自編《白屋吳生詩稿》民國十八年出版,其友人編訂《吳白屋先生遺書》于民國二十三年在長沙出版。《詩稿》為《聚奎小學叢刊》之一,前有聚奎六星紅綠校旗。採取中西結合排印方式,譯詩編排英文直排為朱色,中文豎排為墨色,設計典雅,做工考究,稱得上是新善本。全書編排依次為通信一通(朱色,吳宓致吳芳吉)、編輯大意、自敍、自訂年表、彭士詩譯、詩、雜錄、附注、題詞。全卷一百三十篇,五百一十首,“諸詩編至民國十七年春為止,頃一年來再返成都以後之詩,以時間太近概不列入”。正文題“吳芳吉碧柳寫,白沙聚奎學校校史館版權、成都美利利印刷公司印製。”是書主要收錄作者的古體詩,五七言為多,也有不少自創歌行,句式長短不一。吳氏為五四時期著名的新詩代表人物,此集中就收錄了不少新詩,如《婉容詞》、《別上海》、《浴普陀海岸千步沙作》、《愛晚亭》、《獨醒亭下作》等。《婉容詞》當年一經發表即轟動一時,詩多用白描,句式長短不拘,一唱三歎,讀來令人盪氣迴腸。吳氏生活年代為軍閥混戰之時,集中多有詩篇反映是時局勢。長篇如《南嶽詩》、《示同學少年》、《秋日從家君渡江登玉峰護國寺作》、《還黑石山作》等,動輒數百言,甚至上千言,盡顯詩人才氣。吳氏為民國蜀中名學者,國學功底深厚,創作詩歌,無論新體舊體皆能熔鑄古今,揮灑自如,典型的學人之詩。《雜錄》收文五篇,依次為《重九賦》、《丁巳祭孔子記》、《彭士列傳》、《君事略》、《再論吾人眼中之新舊文學觀》。末附題詞為劉永濟贈作者《鷓鴣天》詞三首,亦為朱色排印。
    《吳白屋先生遺書》二十卷
    江津吳芳吉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長沙刻本。六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此集為吳芳吉逝世後,由摯友吳宓、門人周光午搜集所遺詩文雜作編印而成。柳詒征題簽,題“湖南省福勝街段文益堂承刊印,段文鑒季光寫字”,扉頁有吳芳吉小像。前有民國二十三年(1934)劉永濟序、莫鍵立《吳白屋先生傳》、劉咸炘《吳碧柳別傳》、劉朴《白屋先生墓表》、莫石夫《題吳白屋先生遺書》、劉鵬年《玉漏遲》、盧冀野《奉題白屋先生遺書》。後有民國二十三年周光午跋、周光午輯錄諸人挽詩、挽詞、挽聯、贈詩。卷一至卷八為自訂詩集,按照編年依次編排。卷九至卷十二為詩續集,由友人涇陽吳宓編訂、弟子甯鄉周光午參校,也為編年詩。卷十三為歌劇《二妃》,民國十年客居長沙作,只剩第一部《森林雁意》,缺第二部《江天夢痕》、第三部《竹紙血淚》。卷十四至卷十六為書劄,其中與吳宓四十通、與鄧紹勤十二通、卷十七為書劄補遺,收錄與吳宓五通。卷十八為家書。卷十九、卷二十為雜稿,收錄各類文章。是書幾囊括吳芳吉所有著述,巴蜀書社出版之《吳芳吉集》即以此書為藍本整理而成。
    《霽園詩鈔》四卷
    華陽徐炯撰,民國三十三年(1944)霽園先生遺書刊行會排印本。二冊,半頁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題“霽園遺書詩鈔,甲申春無量署”。徐炯,字子休,號蛻翁,四川華陽人。生於同治元年(1862),卒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無意仕進,以授徒為事,於江南會館設私塾,命名為澤木精舍。創辦四川通省師範學堂,任學堂監督兼四川高等學堂教席。辛亥革命後在成都創辦華陽縣中國學會、大成會、大成學校等。民國建立,任四川教育會會長。前有謝無量《徐子休先生家傳》、民國十五年徐炯自序。是書四卷,分體編排。卷一為五古七十一首,七古二十三首。卷二為五律一百三十七首。卷三為七律九十四首。卷四為五絕六十八首、七絕二百一十六首,合計六百零九首。此集為《霽園遺書》本,但查閱各家圖書館書目,均未見到《霽園遺書》其他種類,例如詞鈔、文鈔、雜著等,是否當時只出此詩鈔,存疑待考。
    《稚荃三十以前詩》一卷
    江安黃稚荃撰,民國三十一年(1942)成都茹古書局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黃稚荃,又名先澤,筆名杜鄰,四川江安人。生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卒於一九九三年。早年畢業于成都高等師範國文系,民國二十年以全國前四名考取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院。後任成都第一女子師範、四川大學文學院教授等職。黃氏長於詩、書、畫,號稱三絕,有蜀中才女之譽。曾數十年潛心描摹書法,於篆、隸、真、行、草諸體皆工,並善畫墨梅,尤工於詩。名重士林,聲望極高。是書前有民國三十一年謝無量序、民國三十一年曹經沅序、民國三十一年黃稚荃自序。謝氏序雲:“稚荃之為詩,早則向慕西昆,繼而好有清梅村、漁洋諸集。及見晦聞,益擺落浮豔,質而不滯,華而不靡。晦聞晚以詩教,嘗喟然以為學者罕有其儔焉,故雖三十以前之作已熨貼而深秀如此。所謂卓然大雅之音,亦其材性之敏,有過人者矣。近年喜頌杜詩,集中丁醜避寇諸章,駸駸摩少陵之壘。”基本上道出黃詩特色,洵為的評。集中效仿吳梅村、王士禎二家詩頗多,卷首《秋柳四首》、《擬楊柳枝》十二首,在意境、遣詞上無不受漁洋影響。《以詩代書寄筱荃》、《明孝陵二十二韻》、《丁醜秋避寇還蜀雜詩》等長篇五古,在結構、議論上明顯學習杜詩。黃氏為一代才女,交遊頗廣,與當時名流具有來往,反映在集中的這類主題不少,不例舉。
    《山陽笛語詞》一卷《江山帆影詞》一卷《塵痕煙水詞》一卷
    華陽劉冰研撰,民國二十一年(1932)《寒杉館叢書》排印本。三冊,每冊一卷,半頁十二行二十九字,左右雙邊,單魚尾。題“華陽劉冰研倚聲”、“六朝金石造像堪伺者署”。此“六朝金石造像堪伺者”為成都詞人何振羲。劉冰研,四川華陽人,民國期間曾與趙熙、蔣白心、江子愚等人組織“可社”詩社,以詩歌喚醒民眾抗日,鼓舞士氣。《山陽笛語詞》一卷,卷首有三原于右任題詞“十載揚州狂杜牧,一篇樂府瘦屯田。飄零法曲江湖遍,風雨名山各黯然。”《塵痕煙水詞》卷首有“六朝金石造像堪伺者”何振羲序。《江山帆影詞》一卷無序跋。劉氏三卷詞共收錄詞作二百十四餘篇。此套叢書中尚有他的《剪淞夢雨詞》一卷,惜未見。
    [作者简介]王永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