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诗骚一百句》:距离的组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复旦大学出版社 蒋逸征 参加讨论

    注释也好,今译也好,都是揣摩古人之心,以通今人之思。给《诗经》、楚辞做注释的人很多,没人敢造次。做今译的人亦不少,明显活泼了许多,也敢于把“季”译成“小宝贝”,把“窈窕淑女”译成“漂亮的好小姐”。不过,能完全出于《诗经》又生发开去做古今中外联想的,还是这本《诗骚一百句》最大胆好看。
    这位邵毅平教授的确时尚,喜欢《古畑任三郎》、《武林外传》,念叨过“轰趴”和“子曾经曰过的”;在韩国教书时难耐对中文的乡愁,图书馆里琼瑶的书也几乎读了个遍;还非常爱看CCTV6播的外国电影,关注克林顿“我们仨”传记之类畅销书……所以,不知有几多人看到书中出现的“大S小S”、“超女快男”,便以为这是本调笑经典的浮浅小书——那就错了。
    书中一篇篇文章虽短,却也是有相当严密的组织的,而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便是在这材料的组织中。
    卞之琳写过首《距离的组织》,和这本书的意思有些接近。虽然《诗骚一百句》里用的材料远远比“罗马灭亡星”、“向灯下验一把土”、“我的盆舟”等典故来得通俗易懂,却也有着时空纵横同样的恣意跳脱穿梭,这种联想距离甚远却紧紧呼应的张力令文章显得独特。
    诚如邵毅平在自序中所言:“文学就是文学,只有高低优劣之分,没有古今中外之别。”不仅所有时间是“同时”存在的,所有空间也是“同地”存在的,沉思的是人生哲理。
    必须注意的是,作者虽是古代文学专家,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进行东亚汉文化圈的比较文学研究。精通东亚数国语言的邵毅平,不仅写过复旦版《中国文学史》的“诗经”部分,还给韩国留学生上过妙趣横生的《诗经》课。这本《诗骚一百句》,不光是今对古的解读,也有中外对比关照,有很多外国文学名著,以及特意打上英文名字的外国电影名片,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的知识面宽度,施展了他思维的远近交叉。
    全书《诗经》部分篇幅较多,且笔墨挥洒,驰骋联想全是时尚的东西。而楚辞部分文风便陡然一变,让人回想起作者十六年前出版的《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一书,联想的东西也不再尽是时尚,而是拾起了现代诗歌,并且颇有“指间流沙”和“行走在消逝中”的人生叹息。
    在经典和时尚之间拿捏,其实很容易只顾时尚,却忘了经典。那种情景,就好似邯郸学步。丢失了经典的味道,往往时尚就成了空中楼阁。这本书虽然一脉相承了邵毅平自《胡言词典》以来的那种活泼且跳越的文风,但还是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写惯严谨论文的人的某些痕迹。他的文字是把自己的霸气收敛起来后呈现出来的,是真正受过良好教育后磨练成熟的。这些小文章,或许就是收敛之外的跳跃和放松吧,但依旧可以看出无处不在的规矩来。仔细读,还是能读出作者的阅历和年纪的,有一种恣意后的稳重。不是抽象画,也不是再现派,或许是印象派的吧。
    还值得玩味的是,不仅单篇文章有“距离的组织”,整本书也有巧妙的首尾呼应。书的开篇,作者抬出了冯梦龙和鲁迅,书末结尾却引用了一个年轻朋友的散文《故乡》。人到中年的作者文字活泼生动,而其年轻朋友的《故乡》文字沧桑老辣,这奇妙的反差不啻是另一种“距离的组织”。这样的谋篇布局实也象征着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