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风”与“礼”(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光明日报 徐正英 参加讨论

    就其理论阐释而言,孔子在继承前贤赋《诗》言志、引《诗》说礼阐释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礼、乐的关系提升到理论高度予以确认,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三种境界:借学习《诗》之文本以体悟其所蕴含的礼制精神,由涵养礼制精神而立身,最终达到能逐一演奏“诗三百”的高度,才算真正完成了《诗经》的学习。这无疑对诗礼互渗关系的深化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具体到“风”诗与“嘉礼”的互渗,孔子与端木赐(子贡)借《卫风·淇奥》讨论人格修养精益求精,早已广为人知;其解《关雎》的精髓乃“反纳于礼”(《孔子诗论》,下同),亦为智慧之见,这个反纳的“礼”就是依“昏冠礼”求偶之礼;其解《周南·螽斯》为“君子”,即庆贺君子依礼修身而多福,亦颇得诗心;其首肯《郑风·将仲子》女主人公“《将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是因为发现了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制的敬畏;其喜欢《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诗句,也是因为诗句展示了宾射礼。
    可见,无论“风”诗的创作内容,还是运用方式与理论阐释,都体现出其与“嘉礼”的共生互渗关系。从道理上讲,所谓“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管子·心术》),则描述日常生活风貌、抒发日常生活感情的诗歌,承载的社会生活习俗信息会更为全面而丰富,自然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习俗的诗作。我们知道,生活习俗是礼俗产生的社会基础,而礼俗则又是官方制定礼制的重要依据之一。故孔子认为“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礼记·坊记》)。因此,只要“国风”产生的过程与礼制产生的过程具有共时性,其也应该和“雅”“颂”一样与礼制有着密切关系。
    就现存160首“国风”作品而言,学界认为多数诗篇创作于春秋时期,但其中有些渊源于远古歌谣而其主体篇章产生于商代晚期,应当是没有问题的;有些则是在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时将采集自民间的歌谣,改造配乐编纂到国家礼乐典章之中,之后又重新回归于社会而在不同礼仪场合演唱教化民众,也是没有问题的;即就是那些创作于春秋时期的讥刺“非礼”的所谓“变风”诗篇,其比照的对象正是“有礼”——周公旦“制礼作乐”时所创立的礼仪制度规范。吴公子札(季札)聘鲁观乐时,赞美“二南”为“始基之矣”,称赞《豳风》为“其周公之东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即为明证;后来孔子嘱其儿子孔鲤(伯鱼)“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也大有深意。
    就西周礼制形成历程而论,同样发端于远古——“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就其层次来看,由风俗而礼俗,由礼俗而礼制,而风俗恰恰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就其范围来看,由民间而官方,从宗教到政治。当然,由上古礼制形成过程来看,是经夏商积淀而至西周礼制才得以完备的。故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表明西周时期才真正进入了礼制时代。即便到了东周中期开始出现了“周室陵迟,礼崩乐坏”(《风俗通义·声音》)的局面,但仍有大批虔诚如周内史叔过、卫执政卿甯速(庄子)、秦大夫百里视(子明)、曹大夫僖负羁、宋司马公孙固、晋大夫羊舌肸(叔向)、吴大夫公子札、齐卿士晏婴(平仲)、楚行人观射父、郑执政卿游吉(子大叔)、鲁司寇孔丘、陈芋尹盖者,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维护并修复着它。
    由此可见,“国风”的创作、结集、传播与先秦“俗”→“礼”→“礼制”的积淀、完备、推行,是大体同步的。这就为两者共生互渗关系的可信性提供了历史背景依据。西周社会的礼乐文明是《诗经》产生的历史土壤,而《诗经》又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扩大了礼乐文明在周代社会的影响。“风”诗自然也不例外。春秋开始,外交或其他场合引“风”诗以说礼,孔子教授“诗三百”借“风”诗以谈礼,进一步扩大了“风”礼互渗的途径,并深化了“风”礼互渗的程度。
    综上可见,“风”诗不仅与“嘉礼”从远古至西周相伴而生,而且到东周其互渗又在不断加深,为我国传统礼乐文明的核心元素——“诗礼文化”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天我们中华文化复兴贡献了丰厚资源。
    (作者:徐正英,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