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部浸含着烈士鲜血与战争碎片的英雄史——读刘华《红罪》所想到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俞 杰 参加讨论

长篇历史小说《红罪》是一部浸含着烈士鲜血与战争碎片的英雄史。
     作者刘华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独辟蹊径,攫取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真实地缔造了在赣南红土地上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赣南苏区的一段红色传奇。三个红军战士赖全福、李双凤、钟长水由于极“左”路线的迫害,相遇在劳役队里,成了革命的“罪人”。红军长征前夜,为了粉碎土豪反革命的阴谋,为了保守红军藏下的宝矿秘密,也为了证明自己对革命的忠贞,赖全福炸毁挖砂的窿子,和爱人李双凤,与敌人、与红军的秘密同归于尽,而钟长水却神奇地获救了。他成了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
     为了保护红军的秘密,钟长水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坚守,同时为了完成当初参加红军时的生死约定,活着的人要为死者造坟“捡金”。几十年如一日,他整日奔走在荒山野岭上,将烈士的尸骨按照客家人的风俗入殓,造坟,直至得了矽肺病去世。小说的引子描绘钟长水入殓时那悲壮的一幕,用客家人的丧葬风俗引出了一段血与泪的红色记忆,一部罪与罚的灵魂实录。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
     钟长水造的不是一般的坟,而是一座座丰碑,那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最后以他的死,揭开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他常年坚守的一座野岭深处竟藏着红军当年留下的一座富矿。
     这不是一般的矿,它蕴含着先烈们对明天的向往,对后来者的关爱,对神圣祖国必将繁荣富强的期待。作者刘华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这样最为壮丽的历史回忆中,历史、历史人物虽已过去,但刘华让他们复活。这不是对过往英灵的呼唤,而是让他笔下的英灵向今天的后来者们发出呼唤,在清醒的历史回忆中,迈出更为端正、更为坚实的脚步。为他们所期望的红色中国更高地扬起头颅。这是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
     近年来,江西赣南兴起了一批颇有建树的以苏区革命历史为创作题材的作家群。(笔者认为可暂且冠名为“红土地作家群”。)他们是中短篇小说集《红线》的作者罗旋,长篇小说《红刃》《红药》《红币》等的作者张品成,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长篇小说《少共国际师》的作者卜谷,长篇小说《红》《刀锋》的作者王松,《红罪》的作者刘华,等等。他们立足红土地,挖掘红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写出了一批具有震撼力的佳作,引起了学者、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家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他们的作品中体现的红土地文化精神、红土地文化特色,将赣南风土人情呈现给读者,给人以更为新奇的人文感受。
     好的文学作品是以全民性而成为广大读者的所爱,但是地域性、民族性的独特风情韵味增强了广大读者更深一层的爱,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一种陌生感,而陌生感永远是读者追求的一种审美需要。在这方面“红土地作家群”作出了突出贡献。刘华的《红罪》充分体现了这种赣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骨,独特情韵。
     在现代文学史上曾有过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老舍为领军的京味文学。这充分说明,凡是成功的作家,必须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叙述者,他们的作品才更具有全民性、世界性。我期待刘华及所有致力于红土地革命历史开发的作家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