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这样主题重大、题材时空阔大的作品,十分要紧的一点,是需要把握好宏观与具体、思想和史实的关系。既要有宏大的整体格局,又要避免陷入空疏浮泛。“理”总是寄寓于“事”中,要做到以事证史,理念要在史实中得到验证,史实也要能够反映折射出历史的某种本质属性。在这一点上,《大国商帮》显示出了其学风扎实、针脚细密的一面。如前面谈到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结果与中英两国对待商人的不同态度关系密切,围绕这一点,作品以详细的资料,描述了在清政府和“夷商”的双重夹击下,特别是官府的索取无度、苛捐杂税繁多,导致不少广州十三行行商的破产,不少人甚至被流放伊犁,他们的财产甚至生命都缺少制度保障。所举例证都是具体的人和事,来源于故宫中的档案文书,以及当时在华外商的文字记载。而战争的得胜方英国,早在13世纪初,就通过《大宪章》确立了英国国民拥有不容侵犯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这些具体的个例,无可辩驳地反映了当时清王朝专制体制的致命弊端,揭示出观念的落后、制度的缺失,正是一向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大清帝国日渐衰颓的内在原因。这种建立在还原历史真相基础之上的分析,自然能够产生较强的说服力。 对思想容量和深度的追求,已经是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如果说《大国商帮》将这一点推进到了一种极致状态,应该不会有人质疑。强烈的思辨性,成就了这部作品最为突出的文体特质。创作者鲜明的主体意识当然是最关键的,数十万字的篇幅,也为这种思辨的充分展开提供了开阔裕如的空间。在许多其他作品中,思想性的体现方式,通常是以一种已然成形的观念来解说、阐释、印证具体的现象,但在这部作品中,不独观念,连观念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受到关注。追根溯源、抽丝剥茧、层层诘问、相互对比,思辨的展开本身就呈现出一种独立自足的品格,使阅读成为一个思维激荡的过程。这当然会有助于读者深化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探究对于现实的启示意义,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作为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为观照对象的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当前备受全球瞩目的“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要实现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两大目标,都需要具备开拓、创新、进取的意识。这种精神曾经成就了历史上粤商群体的辉煌,也可以有效地转化为今天我们拥抱世界的精神资源。这未必是作者写作此书时的初衷,但二者之间显然具有内在逻辑的相通性。历史对于现实的映照和启发作用是真实的,也是以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体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