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细读文本是面对文学最好的态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解放日报 顾学文 参加讨论

    ■解放日报记者顾学文
    《虚构》《褐色鸟群》《在细雨中呼喊》《生死疲劳》《秦腔》等这些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被大多数读者所深入了解。
    北大中文系教授、知名学者陈晓明,于上海书展期间推出新作《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对这些名篇进行了富有创见和启发性的解读。
    景观的魅力,未被完全了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陈晓明一直是当代文学的深度参与者,其稳健的理论背景、敏锐的文学感觉,让他成为了当下重要的批评者与文学史构建者。
    马原的《虚构》、格非的《褐色鸟群》、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秦腔》、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这些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为一片奇妙的景观。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片景观的复杂魅力,尚未被大多数读者所深入了解。
    陈晓明的《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以这些作品为分析对象,是为“众妙”,而作者灵巧深入的解读分析,则为“门”。
    比如,《众妙之门》的开篇,即以马原的《虚构》为分析对象。这篇小说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说艺术变革的一个鲜明标志。它以“虚构”命名,直指现实主义艺术规范的“现实性”与“虚构”的关系,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国小说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小说方法内在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与博尔赫斯的小说在文本细节上的独特联系,体现了当时中国小说寻求突围的独特路径。
    “文学已死”到底是什么意思
    除了分析名家名篇,陈晓明亦在书中针对一些文学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
    比如关于“文学已死”的争论。文学真的死了吗?对此,陈晓明认为,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话题中的“文学已死”到底是什么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