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香港”的出路并不多,除了20世纪80年代沿着那条古老的茶马古道开辟的213国道之外,就是金沙江这条黄金水道了。 轮回,总是历史变迁的一种格局。到了90年代,外部世界的精彩成为挡不住的诱惑。绥江人坐不住了,他们要追赶时代的脚步。 沿着唐代先人们在金沙江边刀刻斧凿留下的“五尺道”,修筑了一条四级公路,开始建烟厂、修电站。从此,绥江人的生活才有了现代化的节奏。也是从此,金沙江“黄金水道”淡出了它的辉煌。金沙江上的“走水”人——航运从业者不免有了失落感,他们在寻找自己情感世界里的寄托,甚至此后不久,他们连寻找寄托的依据都不存在了。 “20世纪90年代,绥江县开始牛起来,县财政收入在云南省一度名列前茅,成为兄弟县市羡慕的‘小财主’。”原县人大主任刘明清回味起那时,仍然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绥江人牛,靠的是一个烟厂。县财政每年有8000万的进账,烟厂的利税就占了90%,在昭通市位居第一,在云南自然是数得上的。按照人均来算,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的一流县区。曾几何时,绥江人衣食无忧,悠闲自得,日子过得油亮亮的。 可是,市场风水轮流转。2000年,绥江卷烟厂遭遇国家烤烟、卷烟“两烟双控”政策性关闭。随之,绥江的地方财政收入一落千丈,下降到1029万元。绥江从一个“小财主”沦落为“贫雇农”,日子捉襟见肘不说,几百名职工下岗找不到饭吃,一时成为绥江止不住的阵痛。 用县委书记卢云峰的话说:“过去坐三轮的现在蹬三轮了,过去吃烧烤的现在卖烧烤了,过去穿皮鞋的现在擦皮鞋了。” 绥江的日子怎么过?绥江的出路在哪里?从不认输的绥江人自我拷问。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成为绥江人走出困境的生命线。 绥江人明白,坐落在乌蒙大山深处,仅靠遍布急流险滩的金沙江航运和江边一条破损不堪的四级公路与外界相连,难以吸引外部投资,且缺少工业资源的绥江,要想发展工业企业,比登天还难。 绥江人不仅有着大山的豪迈与坚韧,还有着金沙江的执著与倔强。他们无法拒绝市场大潮的浸淫,渴望自己也能在闭锁的江峡里施展一番拳脚。 绥江人记住了邓小平的那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绥江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干什么?怎么干?县里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分头带领工作组,深入山区乡村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个个专题报告。最后确立了“依托自然优势,增粮、强畜,兴竹、上茶,发展魔芋”的新思路。从基础产业开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竹子的大力种植,几年就发展到20万亩,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地的水土资源,同时,带动了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县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长。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新的发展思路,为破解绥江发展困局打开了希望之门,注入了动力与活力。绥江人又瞄准了新的目标,扬鞭奋蹄。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县财政收入近两亿元,增长了20倍,这与当时我们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分不开的。”刘明清肯定地说。 2003年初,绥江县四套班子换届之后,确立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三县”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