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创作拾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 叶志良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叶志良(196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抗战期间,以浙江、江西、福建为中心的东南地区,汇集了一批从事儿童文学活动的 作家与文化人。他们兴办各种儿童文学刊物,投身于各种文体的儿童文学创作,在血与 火的洗礼中,开创了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 键 词:东南地区/儿童文学/战争
     
    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数少年一夜之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成为流落街头的 孤儿。给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输送必要的精神食粮,给少年儿童注入激奋的血液,已成 为抗战时期少年儿童教育、启蒙的当务之急。然而,战前的儿童文学中心上海,正遭受 日寇铁蹄的蹂躏,被切断了正常发展的进程:原先的出版机构被炸毁,著名的儿童刊物 《小朋友》、《儿童世界》相继停刊,作家、编辑队伍星散云飘。这对于幼弱的中国儿 童文学,无疑是一次极大的破坏。战时东南(指抗日战争时期孤悬东南半壁的浙江、福 建、江西诸省尚未沦陷的地区)儿童文学就是在这样艰危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块战时相 对平静的地方,硬是在险恶的情势下,撑起了战时儿童文学发展的支架。在血与火的洗 礼中,打开了战时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作为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首先是一些新的儿童刊物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被临时组建起来。当时在战火中诞生的儿童刊物有《东南儿童》、《现代儿童》、 《中国儿童时报》、《战时中学生》,以及李旦(邵浩然)编的龙泉《儿童报》、浙江儿 童保育会第一临时儿童保育院的《儿童报》三日刊、义乌八大队的《少年先锋》、厦门 教育界战时服务团编印的《小战士》、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主编的《小钢炮》、《厦门儿 童报》、厦门绿苗文艺社洪学礼主编的《绿苗》月刊、绍兴少年先锋团、绍兴儿童救亡 剧团的《少年动态》、平阳的《战时儿童》、浙瓯日报社的《浙瓯儿童》周刊、李凌和 邵伯宗主编的《儿童音乐》、镇海战时文化教育事业推进委员会主办的《镇海儿童》、 定海杨志刚私办的《抗战儿童报》、陈鹤琴创办的《活教育》月刊、赣南“儿童新村” 编的《今日儿童》和《今日教育》等。虽然这些报刊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都发表过 一定数量具一定影响的儿童文艺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南儿童》、《中国儿童时 报》、《现代儿童》等。
    《东南儿童》半月刊,1939年9月在浙江金华创刊,1940年移至浙江省临时政治文化中 心丽水。该刊是在中共浙江省文委书记邵荃麟的建议下,由地下党员陈怀白、杭苇以个 人名义编辑出版的一份全省性的抗战期间重要的儿童刊物。该刊设有评论、时事、消息 、通讯、文艺(故事、小说、诗歌、童话、歌曲)、美术(木刻、连环画、漫画)、儿童创 作、谜语等栏目,廖冰兄、仇重、野夫、陈慎中、刘山、吕璧如等为该刊的经常撰稿人 。较为知名的文艺作品有:杭苇的长篇故事《林林和他的朋友们》、江芷千的短篇童话 《丁丁遇难记》、榴火的诗作《纪念三位小英雄》、陈慎中的独幕剧《厦门三儿童》、 仇重的童话《两个小玩偶》等。这些,在当时,都是孩子们爱读、爱演、爱看的作品。 该刊设置的“儿童创作栏”,是战时儿童刊物中独标一帜的尝试和特色所在。他们大力 鼓励儿童们自己动手,刊登儿童们自己写的通讯、诗歌、剧本、漫画等作品。如台湾少 年团王正南的《访问俘虏记》、孙望光的《敌人渡江了》、绍中附小骆沛然的《敌人轰 炸枫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集体创作的独幕剧《报仇》等,均以孩子们纯正的心灵, 描写了抗战中涌现出来的某个人、某件事,鲜明地体现了孩子们的爱憎感情。《东南儿 童》在战时东南各省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发行量最初为3500份,后猛增至1万份,发行 地区遍及东南三省和皖、桂、湘、鄂、川、黔、粤等省。
    《中国儿童时报》是1930年在浙江绍兴创办的我国第一张儿童报纸。该刊在发刊词中 曾明确宣布:以“培养社会儿童与科学儿童相结合的新中国儿童”作为奋斗方向和目标 。后来对日抗战,又补充“抗建儿童”一条,同时提出“全国儿童总动员”的口号。该 报历经磨难,杭州沦陷时一度停刊。日军渡江后在浙赣线有暂停前进的趋势,《中国儿 童时报》遂于1940年10月在金华复刊,这是其全盛时期。不久金华告急,《中国儿童时 报》又辗转搬迁,经由浙江的松阳、龙泉到福建的战时省会永安,再度在永安复刊。抗 战胜利后搬回杭州。《中国儿童时报》的篇幅安排紧贴其办刊宗旨:第一版为时事,引 导儿童关心国家大事;第二、三版为科学、文艺,介绍必要的科学知识,提供优秀的文 学作品;第四版专门刊登儿童的创作,名为“自己的园地”,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木 刻家宋秉恒的连环画《表》和仇重的长篇童话《从风吹来的地方》曾在该刊连载并汇编 成书。同时,还出版了盛澄华编译的《世界儿童文库》10册。在金华复刊时期,销售量 曾突破6000份,远远超过当时的东南大报《东南日报》的发行量。
    《现代儿童》月刊,是一份少年儿童的通俗读物,原由福建省教育厅创办,1939年移 交给地处永安由黎烈文主持的改进出版社,1946年7月终刊于福州,共出110期。该刊先 后由张文郁、葛琴、柯咏仙、许粤华(雨田)主编,迁福州后由郭风主编。该刊栏目众多 ,内容广泛,趣味性强,常报道抗战时事新闻、英雄传记等。“英雄传记栏”系该刊独 创,选取现实和历史中的英雄人物的传奇式的事迹,用以激发少年儿童的抗敌意志。该 刊发表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郭风的诗《小郭在林中写生》、散文《灯和星星》、贺 宜的童话《儿童国》、黄峰的童话诗《小蟋蟀避暑》等。还出版有《现代儿童小丛书》 6种,内有童话、儿童歌曲等,如引光的《榕树伯伯的话》、姚冶的《麻鸡婆脱险记》 、雨田摘述的苏联童话《白季迦的秘密》等,深受战时少年儿童的喜欢。
    
    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是,战时的儿童文学创作几乎涉及到所有 的文体,拓宽了传统儿童文学以童话和儿歌作为两大支柱的格局。特别是一些反映生 活比较迅速的艺术样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儿童戏剧、儿童小说等,标志着战时儿童文 学的日益成熟。
    儿童小说:“五四”以来小说创作虽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比 重和成绩却极小。“五四”时期,“童话”还是儿童文学的别名。抗战开始后,儿童小 说的位置有了极大的提高,仅在战时东南就出现了一批擅写儿童小说的作家和作品。如 贺宜的《野小鬼》、仇重的《海滨小战士》、《春风这样说》、《爸爸的新妈妈》、杭 苇的《林林和他的朋友们》、王沉的《我们的孩子受难了》,以及《现代儿童》“英雄 传记栏”的英雄故事、历史故事等。这些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生活 ,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破除了以往儿童文学作品的梦幻色彩,造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 果。
    儿童戏剧也是在战时崛起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以直观的方式把握、反映世界,赢取了 战时儿童文学界的亲睐。在战时东南,仅儿童剧团就达十家之多,如孩子剧团、厦门儿 童救亡剧团、浦江育才剧团等。作家们还创作了一些较好的儿童剧作,如司马文森的儿 童多幕剧《不要说我们年纪小》、陈鹤琴的木偶剧《岳飞》、任生、戟天的《高粱下的 儿童》、陈慎中的儿童独幕剧《厦门三儿童》、厦门儿童救亡剧团集体创作的《报仇》 、突击的《日支儿童亲善大会》等。刊发以后,被东南大小剧团搬上舞台,发挥了战时 戏剧积极的鼓励作用。
    童话:就儿童文学的主要样式而言,“五四”以后的童话一枝独秀。这一体裁在战时 继续得以发展。在东南,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热衷于童话的创作,如仇重的《两个小玩偶 》、《狐狸是不会错的》、《从风吹来的地方》、贺宜的《儿童国》、《竹林里的奇遇 》、江芷千的《丁丁遇难记》、莫洛的《小红雀》、吕漠野的《一只小公鸡的故事》、 郭风的《天使的农场》等,这些作品以幻想的方式,借助想象、夸张、幽默、滑稽等艺 术手法,给动物、植物披上人类的外衣,创造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广阔世界。采用这种拟 人手法,同时灌注抗战时期特定的内涵,诱导孩子们认识世界、丰蕴心灵、改造世界, 这是童话所具备的独特力量。
    儿童诗歌和儿童歌谣:战时东南儿童诗歌的创作也有长足的进展,像郭风的童话诗集 《木偶戏》、蒲风的诗集《儿童亲卫队》,堪称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艺 术珍品。作为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儿童歌谣(儿歌和童谣)以其形式短小活泼、语言简明 通俗、节奏明快的特点,丰富了“五四”以来的儿童诗歌宝库,如陶行知的《献给赵老 太太》等。有些儿歌常配以画面,用更形象的手法启迪儿童。如《东南儿童》上小叶的 《疯狗谣》:“小朋友,/快快走,/东方有只大疯狗,/吃我的东西,/咬我的手;/那 年九一八,/东北高粱成篓篓,/大斗成斗斗,/都被疯狗抢了走。/小朋友,/快快走,/ 赶快除掉大疯狗,/打它的屁股,/揍它的头;/今年九一八,/疯狗叫苦声呕呕,/陷在 泥淖里,/吃又吃不饱,/逃又逃不走,/只要大家肯齐心,/合力打死大疯狗”。[1]浅 显、形象,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契合抗战时代的脉搏。
    连环画:美术创作也是战时东南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连环画的创作 ,既有文字上的简短说明,又配以明白如话的图画,在战时极为走俏。其阅读对象也突 破了年龄限制,而走向更广大的民众。如江则明的连环画《阿娜姑娘》、丁明根据谷斯 范小说设计改编的连环画《新水浒》、宋秉恒的连环画《表》、廖冰兄的《打杀大汉奸 汪精卫》等。张明曹作的木刻连环画《仇》,刻画一个平民在日机轰炸的危急时刻,杀 死敌人,然后参加游击队,走向民族解放的大道。此作曾由浙江温州游击文化出版社四 次重印,发行量达万册。著名牛鼻子漫画家黄尧,应东南儿童社之邀,特为东南小朋友 作连环画《火炬到东南》,形象地告诉东南儿童,要高举抗日火炬,保卫美丽的家乡。
    
    显然,战时儿童文学在各个文体范围内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自然得之于活跃在东 南的战时作家的努力耕耘,像仇重、蒲风、郭风、贺宜、陈伯吹、杭苇、怀白、吕漠野 、孙用、田地、张乐平、圣野等,为战时儿童文学的发展,为鼓动少年儿童奋发向上,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郭风是战时东南儿童文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诗集《木偶戏》,是 在黎烈文的鼓励下精选的童话诗集,这是他对儿童文学的重要贡献,也是战时我国儿童 文学园地的重要收获之一。这部诗集,以天真无邪的童心、明朗欢悦的格调,抒写孩子 们澄澈晶莹的美丽心灵。如《苔藓》:苔藓姑娘沿着老龙眼树的树干,走到屋顶,和狗 尾巴草一起,眺望“田野里的水牛,和播种的农人们”,眺望阳光下“海港外的白帆” 。《油菜花的童话》,在那喧闹的田野上,在那春天花烛的照耀下,油菜花的小发辫簪 着黄色的小野花,在“迎风跳舞”,辛勤的“蜜蜂歌唱着飞来了”,他们在一起游玩, 他们学着大人说着他们自己也不懂的话语。当蜜蜂误认为和油菜花做很好的朋友,就是 所谓结婚的时候,油菜花想了一下,说:“结婚,不,那是大人们的事!”小蜜蜂马上 接道:“真的吗?那么,我们不要结婚了!”这是多么莹洁纯真两小无猜的友情。郭风借 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普通的小生物:油菜花、豌豆花、小野菊、蒲公英等,赞美单纯圣洁 的孩童,展现了一个恬静美丽的充满欢乐的世界。黎烈文对此予以高度评价:“郭风先 生的童话诗,给中国新诗开拓一个新境界,成为新诗坛的一朵新花;以一个可贵的童稚 心灵,给我们眼目所见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赋予了一种纯真的生命,写来自然而亲 切,充满着蓬勃的清新气息。”[2]可以说,《木偶戏》是一部滋润心田的田园交响诗 。
    仇重是战时东南又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写作,抗战爆发后 ,他辗转流落于沪、浙、赣一带,作过中小学教师、报刊编辑,并坚持为儿童写作。其 作品散见于《东南儿童》、《现代儿童》等东南报刊,像童话《从风吹来的地方》、《 狐狸是不会错的》、《两个小玩偶》、儿童小说《海滨小战士》、《春风这样说》等, 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童话《两个小玩偶》,将小玩偶分成日本、中国两个对立的阶 层,戴海军帽的小铅兵是日本兵,骑白毛狮子的无锡小泥人是中国兵。通过小铅兵、小 泥人的争吵,寓民族矛盾于其间,从而表现出中国人民必胜的未来。儿童小说《海滨小 战士》的故事发生在战时一个濒海的小山村。小宝在回乡途中,机智掩护游击队员躲过 日军的搜捕。在这位游击队员的组织下,滨海村进行了一场机智灵活的反日伪斗争,乡 村儿童阿麟、小宝在炮火纷飞中为游击队运送子弹,并在关键时刻送去让游击队迅速撤 离的情报,使游击队在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后安全撤向后方。作品情节曲折,人物性 格鲜明,特别是作者有意识地采用类似电影剧本的写法,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和强烈 的感染力。
    贺宜也是东南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战初,在“孤岛”与地下党员方友竹、钟望阳等 联系,计划建立少年儿童社。1940年应陈鹤琴邀请赴江西,任教于江西泰和国立幼稚师 范学校,直至战争结束。在东南教书期间写有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如《竹林里的奇遇》 、《野旋的童话》、《仙人的故事》、《儿童国》、《孩儿桥》等,技巧日见圆熟。同 时也开始探讨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如《论儿童文学趣味点的构成》。童话《儿童国》体 现了作者此期的创作成就和世界观。这部作品勾勒了一个光明温暖的世界:儿童国。这 确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没有贫富差别,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仇恨,没有对立,也没 有虚伪和欺诈,一切都在童心的管辖之下,展现了一个十足的“孩子世界”。作者在当 时前线战败、后方腐败的艰危情势下,把童心当作改造社会、医治世道人心的良方,通 过“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个不同王国的对比,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风气,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向往,不失为反抗黑暗社会、寻求理想的别一种 思想的真情流露。
    吕漠野也是战时东南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奋的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其漫 长的教学生涯,与孩子们的接近,促使他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作有童话、民间故事、 寓言、小说、童话诗等。如《燕子》一诗,体现了儿童的心灵,曾编入战时中学国文课 本。此期他的力作是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的续篇。据作者自云:“我虽然让鸡、 牛、马、狼都成了故事的主角,可是我却是打算描绘真实的世界的。”(注:吕漠野: 《一只小公鸡的故事(续篇)》,该文连载于《战时中学生》第1卷第4期、第2卷第4、5 期合刊(1939-1940年)。)作品中的主人公小公鸡,实际上是一个充满血性的爱国男儿。 在续篇中,作家让小公鸡死而复活,参加抗日活动,意味着民族力量的再生与勃兴。尽 管作品发表于1939-1940年间,抗战尚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但作品最后已写到击败入侵 狼兵、强权倒下、正义得彰的胜利前景,显示了作者旺健的民族抗争愿望与意志,鼓舞 着广大读者的斗争热情。该童话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作者这一时期规 模最大的童话精品。
    参考文献:
    [1]小叶.疯狗谣[J].东南儿童,1940,2(2).
    [2]黎烈文.木偶戏[J].改进,1945,11(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