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光明日报 于平 参加讨论

    值得提倡的理论坚守——序《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
    当前,中国文艺批评这一推动文艺发展之翼不够坚硬。从责难文艺批评的“失语”和“缺位”到提出“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文艺批评的锋芒哪去了”,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一直处于被质疑的位置。面对这些质疑和责问,熊元义在磨砺文艺批评的锋芒上既强调文艺批评家素养的提高,也重视文艺批评家成长环境的改善。其中,文艺批评家克服自身的鄙俗气和追求真理尤为关键。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熊元义多方面地探讨了文艺经典与文艺批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辩证关系,努力破解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的症结。
    当代文艺界一直存在忽视文艺理论发展和文艺理论队伍建设的倾向。这已造成当代文艺理论界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严重的断档危机。加强文艺评论,最重要的是从理论上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
    在深入地把握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熊元义指出了文艺理论贫困的危害:导致当代文艺批评界一些“风”派人物和滑头人物频繁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少文艺理论家经过了从“审美反映论”到“文艺实践论”再到“文艺本体论”的演变。有的甚至提出“审美超越论”,认为人在精神上可以实现审美超越。但是,这种审美超越与现实超越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完全脱节的。尤其是文艺的审美超越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而是反映了人的现实超越的。否则,文艺就完全成为作家艺术家主观创造的产物。这些文艺理论家在强调作家艺术家对美的创造时,忽视了他们在艺术世界里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反映,不自觉地陷入了唯心史观。这就是理论贫困的产物。更有甚者,有些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在文艺批评中,不但为各种不同思想倾向、不同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捧场,而且大多是一些空话、套话、大话。尤其是这种文艺批评有些还成了社会体制的组成部分,危害更大。这不但荒废了不少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而且毒化了文艺理论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土壤。这恐怕是当下缺少大作家、大理论批评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现当代文艺批评史上,不少尖锐对立的文艺批评与理论的分歧有关。文艺批评分歧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对文艺作品认识的深化,而且有赖于理论分歧的最终克服。而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的一些理论分歧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有些人在理论上软弱和不彻底。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当代有些文艺批评只认强弱不认是非,不是追求真理,而是迎合狭隘需要,不但在批评文艺作品的缺陷时泛泛而谈,而且在褒扬文艺作品的成就时言过其实。这些文艺批评丧失了“浩然之气”,理不直、气不壮,难以击中批评对象的要害,只是提出了一些隔靴搔痒、似是而非的概念。
    而熊元义的文艺批评则有较强的理论感。对于一些文艺批评的分歧,熊元义不但在审美感悟中探究得失,而且在理论反思中辨别是非。因而,熊元义的文艺批评与文艺理论是相互促进的。从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这一课题,到仍继续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成败得失的系列论文选集《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熊元义的文艺理论研究,一直没有脱离中国当代文艺和中国当代社会现代化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与反思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发展结合起来。当然,这不是彻底推倒前人,而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有价值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文集《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虽然只是熊元义的文艺理论研究的部分成果,但也可看出其文艺理论研究的若干特点:一是其文艺理论研究较为系统,不是串糖葫芦,而是形散神聚,具有相当内在的逻辑联系;二是其文艺理论研究大多是对当代文艺批评实践的理论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深化;三是其文艺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立场,不但站在基层民众的立场上激浊扬清,而且积极倡导重铸开疆拓土的民族魂。在这个重成败轻是非的时代,熊元义的这种理论坚守是值得提倡的。(本文发表时有删节,作者于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