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而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们的文艺思想就是这份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认真领会,长期研究,奉为指南。马克思主义永远是照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灯塔。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对世界文学艺术具有着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的革命导师们十分熟悉世界文艺经典,十分关注他们所处时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些伟人不仅在哲学、史学、宗教、政治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研究中经常涉及文学艺术问题,而且还常常抽出时间,专门研究和评述当代的文艺创作,与文艺家直接交往和对话。马克思早年创作过抒情诗歌,撰写过专门的文艺论文《论宗教和艺术》。西方人文学界早已公认,马克思是19世纪精通古典文艺的博学之士;他关于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创作和席勒文艺观的论断极为精辟。恩格斯与小说家英国小说家哈根纳斯有关现实主义的经典对话众所周知,而且,恩格斯本人曾经还酝酿创作一个宏大题材的文艺作品;列宁结合20世纪初期俄国革命运动就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专门写了五篇重要评述,这不仅对于理解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的意义颇具启迪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欧洲古典文学学术研究中和与作家的对话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文艺美学体系。 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评价是至今为止人类对古希腊文明最精彩的最优美的阐释;恩格斯高度概括了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在终结中世纪开启文艺复兴时代的跨时代的引领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19世纪批判形式主义巨匠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整整一个时代;恩格斯承认关于法国社会历史,他从巴尔扎克小说中所得到的要比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统计学家所掌握的还要多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从崛起的俄罗斯文学中敏锐地洞见到俄国近代新兴市场经济的萌芽;在新兴的挪威文学中看欧洲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发展的新希望。外国经典文学成为他们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现状的重要文献资源和文化参照,科学论述世界文化问题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文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宏观的哲学层面对文学艺术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他们指出,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同时,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又绝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他们同时还发现了“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理解文学艺术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规律原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有助于我们克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在前苏联文艺学史上,曾经就出现过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庸俗社会学”批评方法。某些苏联文论家甚至简单化教条地用经济成分去划分作家的类型,这当然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应该注意到,这其中还有一些中间环节,比如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早就论述过“社会心理”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经济基础实际上是通过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诸多中间环节才作用于文学这种诗意的人类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论断对当今的文艺研究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20世纪末2l世纪初世界进入了信息高技术时代,文艺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经济基础重要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因素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当代文艺的写作形态和传播形式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明证,不容忽视。 的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首先是从哲学反映论和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文学艺术的。所以,他们十分看重文艺的真实性的标准。从恩格斯的“典型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列宁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论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视文艺的真实性标准。而要达到真实性有离不开深入生活。要注意文学反映的内容与时代的真实状况是否吻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文学艺术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作家世界观影响其创作观,而作家深入生活,尊重生活的真实,又可以纠正座驾世界观的迷误。 重视人民群众与艺术创造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来重视人民大众的艺术创造力。列宁在与德国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蔡特金的谈话中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列宁印象记》 见《列宁论文学和艺术》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35页)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强调文艺家深入民众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与世界各国文学的创作的实践历程和规律是相符合的,是对文艺实践规律的精辟总结和高度概括。俄国诗圣普希金主张作家到集市上去学习俄罗斯语言。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俄罗斯20世纪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也从民间文化丰厚的土壤中看到了文学活力的所在。几个世纪的世界文艺创作实践和成就证明,深入民众生活,熟悉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确能够使文学家寻找到艺术灵感和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段。 重视人民与艺术的关系,就离不开关注民众的现实生活,因此重视现实主义文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19世纪以降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浪潮澎湃,佳作叠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是这一文学进程和重要流派兴起的历史见证者。他们身处现实革命的运动中,特别都重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尤其关注当时现实的社会发展状况,希望进步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唤起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提倡人民大众喜欢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倡文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比较起其他流派的文学创作,现实主义具有更加直观的真实性和认识教育功能。因此,真实性成为评价现实主义创作的首要标准。就艺术标准而言,恩格斯认定的“充分的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意识到的历史的内涵”。对历史发展趋向或者趋势的把握,应该是意识到历史内涵的重要的题中之义。他们在评价黑格尔的思想时,说他的体系中贯穿着一条历史主义的红线,其实在马恩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更是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红线。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对人生和社会浮光掠影仅触表层的浅薄描摹,而是一定要深入描写人的灵魂本质,并且充分揭示形成种种性格的社会环境,尽可能透视人物历史运行的前景。它能使我们掌握深刻评析作家思想力度和艺术概括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提出了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会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恩格斯致拉萨尔书》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4卷 第342页)。忠实现实、忠实生活本身,同时也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才可能催生多彩的艺术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造就文化艺术的大繁荣。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和喜爱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但是他们并不排斥其他流派的文学艺术创作。马克思一贯提倡的“莎士比亚化”正是尊重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的高度赞美广为人知。列宁虽然也喜欢和鼓励俄苏现实主义创作,但是对真实反映现实的又呈现20世纪初现代诗歌形式特点的文艺也表示赞赏。他对马雅可夫斯基新型诗歌创作的支持在苏联文学史上传为佳话。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在本质上是鼓励和尊重文学艺术创作自由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史地宏观地把握和预期了世界文学的进程,预见了“世界文学”的远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文化的互相融合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预见了这种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瞻远瞩地预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卷 第35页) 虽然,“世界文学”这个概念虽然是由德国大诗人歌德率先提出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一宏大的文学命题的进一步论证与阐释,使这一命题具有了更加充分而科学的论据。他们的结论是在全面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合乎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一种精密推导。而20世纪末文化发展的现状正在印证他们的预见。在当代各国文学创作之间的互相借鉴、融合及渗透,就是鲜明的例证。当然,统一的世界文学,据笔者个人粗浅的理解,主要还是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法的整合。“民族的和地方的片面性”逐渐被克服,但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特色仍将得到保留,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这些优秀的民族特色也就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接受的文化成果。马克思所指的并不是民族和地方的全部特点,而是它们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要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世界文学”的概念。所以,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文化理念:越是民族文化优秀的,才是世界的。不宜笼统地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辩证法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对文学艺术把握宏大的历史观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剧变,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和文化本质的洞见、分析以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社会和生产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预测在总体上依然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例如,近些年在西方滥觞并波及全世界经济的金融危机就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当代在见证了马克思的英明预见之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学者发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样感佩而深沉提问。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对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又总是不断地结合当代的生产实践,科学创新和社会变革实践所得出的真理性的结论。重视吸纳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重视对世界文化经典现象的概括和评析,所以,马克思主义总是具有经典性;重视当代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所以,马克思主义又总是具有当代性,充满了现实实践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这两个鲜明的特征同样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之所以具有经典性,是因为这个科学理论全面总结了千百年来世界文学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之所以总是具有当代性,就在于它总是与关注现实社会发展的世界文艺进程同步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文艺观念。因此,深入学习和进一步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念,努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仍然是时代与现实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研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不仅仅是重温他们的经典,重要的是要学会和运用他们的观点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