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文化细读:北美学界明清传奇研究的新模式[1](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戏曲研究》2013年第2期 何博 参加讨论

    三“文化细读”环节与特点
    由于“文化细读” 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内旋式” 的文学文本阅读与“外扩式” 的宏观互文阅读的关系,北美学人的明清传奇研究取得了不少值得重视的成果。参照陈思和、申丹等学者所提出的看法, 这里尝试着对北美戏曲学人“文化细读” 的若干环节及其特点作出梳理与分析:
    第一,研究者将西方现代形式主义冷静、缜密的理论触角与中国传统的感悟式阅读审美体验结合,直面传奇戏曲本身,将文本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放置在显微镜之下,其观察虽然务求透过表层、深入肌理, 但整体上并不脱离对文学经典永恒审美特性的鲜活体验。
    北美戏曲学人接受过严格的西方人文学科的学术训练,熟悉各类文学批评流派的文论及研究方法。他们在进入研究生教育之前,往往 还受到过系统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数理训练,在研究中善用推导与解析,显得环环相扣、逻辑缜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外华裔学者,不存在阅读的语言障碍,即便母语不是中文的西方学者,中文亦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不仅可以用中文写作,而且能够翻译古典戏曲文本并广受好评。通览近年来北美戏曲学界的传奇研究著述,其对文本本身研读之精、之勤, 堪为称道。如蔡九迪在《重身与分身—明末戏曲中的“魂旦”》一文中谈到自己一直以来对《牡丹亭》进行反复研读, 极其感动于汤显祖何以能在他的时代创造出如此超前、如此反叛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才情与心智才能完成这一文学成就? [13]此言出自一位西方学者,她以怎样的虔诚和投人才能在阅读中与相隔数百年的汤显祖实现心灵的对撞、审美的沟通? 如此鲜活的阅读体验亦令笔者动容。
    第二, 采用现代学术界影响广泛的“互文”阐释策略, 穿越古今, 深掘传奇文学经典所蕴藏的经典与原型。
    这里的“经典”,应作引“经”据“典”来理解, 指的是戏曲艺术对中国源远流长、具有高度连续性的文化体系中最根本的意象进行援引、借用、移植和改造。凡是被同一文化体系内的人世代引用并不断加以阐发、丰富的文化意象都可以叫作经典。从古希腊神话的酒神精神、俄狄浦斯情结到基督教文化的圣杯传说等,都是西方文学艺术创作所无法脱离的经典,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念以及“ 关关雎鸠” 抑或“香草美人”的比兴,则千百年来始终在中国文学艺术创造中散发光芒。例如,宇文所安在《〈牡丹亭〉在〈桃花扇〉中的回归》一文中分析了《桃花扇》中李香君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学习与模仿,通过细密的文本分析, 指出李香君对文学经典“戏如人生”式的学习、体认和内化实际具有“人生如戏”的强烈反讽意味, 她的失败有着儒家社会内在的阶级性根源。[14]而沈静在其博士论文“ 戏中戏” 一节中从互文性切入,论述了《桃花扇》对《牡丹亭》、《燕子笺》以及《鸣凤记》三部明代传奇经典的拈借, 并阐发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种隐喻结构蕴藏的悖谬与反讽。[15]
    “原型”则是指文学作品隐藏的一个潜在结构,也可称之为原始母题。明清传奇万般变化的情节,往往都脱离不了一个浪漫的才子佳人模式, 很多西方古代戏剧亦如此。而无论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还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都存在一个父系等级制度中子报父仇的母题。文本细读实际上遵循如下流程: 首先直观触摸文本,感知其鲜活的审美特质; 然后深入分析修辞、叙事技巧,发现引语、隐喻、用典; 最后进入文本核心底层,发掘其潜藏的文化人类学原型。比如蔡九迪专辟一章对《长生殿》魂旦戏进行“细读”,揭示出杨玉环魂旦形象的塑造实际上隐含了唐宋传奇小说所开辟的“亡灵忆往”的历史观照模式,事实上这种“ 亡灵忆往”模式在清初的小说( 如蒲松龄《聊斋志异》) 与戏曲创作中皆得到了继承与发展。[16]
    第三, 运用文化诗学的视角,将深入文本内部肌理的细读与文本之外的宏阔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考察结合起来,驰骋内外,揭示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精神与作家主体性精神诉求,完成对一部传奇作品的整体把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