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利奥塔之后的法国当今美学(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4年4期 卡萝尔·塔龙-于贡 参加讨论

    结语
    20世纪的法国以对美学的强烈质疑而终结。以上回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明白,这种质疑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对应于两种截然相反的指责。一边是美学的艺术范式的支持者,他们指责美学想要通过逻各斯那专横的强制手段,控制并践踏艺术引人入胜的巧妙——想想巴迪欧的《非美学小手册》(1998年)便知;另一边是美学的哲学范式的支持者,他们指责美学占据了神示的话语,给艺术扣上了毫无依据的思辩论题——想想让-马里·舍费尔的《告别美学》(L'Adieu à l'es thé tique)(2000年)即可。
    因此,选择就在非美学(inesthé tique)和哲学美学之间,换言之,就在哲学美学或虚无之间。非美学的利奥塔时刻到来了,随着历史的远离所带来的时间推移,这个时刻因臆断的控制而显得更为重要,因对美学造成的不利后果而引人注目,但总之是个有限的时刻;就像是哲学美学历史中的一段插曲,早在18世纪欧洲开创美学之前,自其古代的开端以来,美学就已经关注艺术和美,更普遍地说关注感性。
    在与每个阵营的交锋中,美学历尽艰辛,然而却从对应于两大模式公开冲突的危机中重新振作起来。鉴于美学的传统对象的需要,鉴于艺术的去定义化、去自律化和去艺术化所引发的新问题,美学如今在法国形成了一块坚实而又充满希望的哲学阵地。
     
    注释:
    ①笔者此处使用此词,取其艺术史中的含义,指起于19世纪末止于20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期。
    ②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德国艺术理论家,极力主张将艺术学和美学区别开来,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译注
    ③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英国画家、美术史家、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译注
    ④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艺术批评家。——译注
    ⑤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美国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整个西方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译注
    ⑥爱德华·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奥地利美学家、音乐评论家。著有《音乐之美》(Du beau dans la musique)。——译注
    ⑦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德国物理学家、医生。——译注
    ⑧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被人们誉为音乐界中的毕加索。——译注
    ⑨马拉美,“诗的危机”,载《马拉美全集》,见上述引文,第366页。
    (10)(11)(12)(14)(17)(18)(21)(22)(23)(24)(26)(27)(29)(30)(34)(38)(3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话语,形象》(Discours,figure),1971年再版,巴黎,克林克西克出版社(Klincksieck),2002年版,第11页,第218页,第152-153页,第13页,第28页,第204页,第19页,第21页,第13页,第271页,第238页,第281,第145页,第386页,第28页,第15页,第17页。
    (13)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隔音室——马尔罗的反美学》,巴黎,伽利略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15)亨利·马勒迪奈(Henri Maldiney),“作品事件中降临的世界——论塞尚和风景画”,载《艺术与存在》,巴黎,克林克西克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3页。
    (16)胡塞尔(Husserl),《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第二版,法国大学出版社,1965年,第216页。
    (19)(32)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时间漫谈》(I'Inhumain),巴黎,伽利略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第90页。
    (20)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之物》,伽里玛出版社,1964年版,第166页。
    (25)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塞尚之论弗洛伊德”,收录在《冲动机制》,巴黎,C.布尔乔亚出版社(C. Bourgeois),1973年,1018丛书,第80页。
    (28)Encamoufler也是纪德自己创造的词,来源于camoufler(装扮,化妆)一词,encamouflé e是其过去分词(阴性形式),表示被动之意。——译注
    (3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萨姆·弗朗西斯。黑暗的教训”,收录在《关于当代艺术与艺术家之作》,鲁汶,鲁汶大学出版社,第二卷,2010年版。
    (33)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的《浩劫》(Shoah),法国电影,探讨二战期间欧洲的犹太人大灭绝。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的《如果这是一个人》(Si c'est un homme),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的《夜》(La nuit)。——译注
    (35)(37)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巴黎,伽利略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30页。
    (36)米凯尔·杜夫海纳,《“先验”的观念》,1959年。
    (40)《观察站》,第41期,2012年冬,第25页。
    (41)卡萝尔·塔龙-于贡,《趣味与厌倦,艺术能否全部展现?》,尼姆,尚蓬出版社(J. Chambon),2004年。
    (42)卡萝尔·塔龙-于贡,《艺术的道德》,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2009年。
    (43)卡萝尔·塔龙-于贡,《艺术与美学》,巴黎,海尔曼出版社(Hermann),正在印刷中。
    (4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回答问题: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载《批评》1982年第419期。
    (45)约翰·凯吉(John Cage,1912-1992),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译注
    (46)但是他没有给出艺术学的现代意义;艺术学的现代意义是苏尔泽(Sulzer)给出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