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日本近代“诗史”观论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 高平 参加讨论

    三、“自史进于经”:日本近代“诗史”的终极追求
    《诗大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29)《诗经》作为儒家诗教的权威读物,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规范、教化的作用。中村正直《敬宇诗集》卷一《读杜诗》云:“岂唯诗史征后代,风教直补三百遗。”(30)认为杜甫的“诗史”不仅在后代可作信史征用,而且可以教化民众,起到《诗经》补遗的作用。这不是中村正直一人的见解,而是日本汉诗人的共识。大沼枕山为一万田子逸《读史杂咏》作序云:“夫诗为圣人之至教矣……忠臣烈士若文山、所南犹且有作,令人奋起于千载之下。由是观之,不为无用于世道也。”(31)历代“诗史”类著作可“自史进于经”,实现儒家诗教,振奋人心,有用于世。对于近代“诗史”杰作《忠烈诗史》,我们亦可作如是观。
    “诗史”的“自史进于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诗”的特殊体性,将其纳入《诗经》谱系之中,重在彰显“诗史”的教化作用;二是着眼于“史”的鉴戒功能,将其纳入《春秋》经的谱系之中,力求发扬“诗史”的褒贬传统。上述筱崎弼以《诗经》、《春秋》二经作为评价赖山阳《日本乐府》的标准,充分说明他对“诗史”地位的推崇,对《日本乐府》的期许: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涵咏赖氏“诗史”之作,成为符合儒家教义规范的人。
    正因“诗史”承担了如此重要功能,日本汉诗人创作“诗史”时丝毫不敢轻慢。他们倡导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吟风弄月,以为此类诗作于事无补,于国无益。鬼头玉汝为《东洋诗史》作跋批判诗坛风气道:“余窃谓近来学者浮薄轻佻,无些操守,阿谀权势,卑卑屈屈,甘为名利奴者,比比相望。其诗赋文章,纤弱夸张,涂饰人目,虚伪怪诞,使人催呕吐,是为今代文字之一大污辱矣。”(《东》:跋2下)织田完之《东洋诗史》自序更将批判笔触指向此种诗风的源头清代诗学:
    读近世清人诗,皆浮靡虚饰,牵强僻典,吐无用之言,非仙则佛,荒唐不稽,主义所在,暧昧模糊,徒有示博衒奇之癖,更无精神一到之气象,细推实用如何,则悉卤莽之赘言耳。虚文迂阔之弊,至此而极矣。一朝有事,则每战必败,岂非道义颓废、廉耻拂地之故乎?本邦人漫作诗,忘实用,称风流,模仿近世清人诗,以为得意者,则恐无所益于世道人心,可不儆哉?可不戒哉?(《东》:3下、4上)
    所谓“实用”,即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织田完之认为清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人毫无道义廉耻可言,而本应教化激励民众的诗歌,却又华而不实、荒唐无用,败坏了人心,对“每战必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观点对于中国近代诗学来说,不啻当头棒喝,值得国人深思。清诗风格多样,织田完之认为“皆浮靡虚饰,牵强僻典”当然是以偏概全,但结合诗歌评点,我们可知他是意有所指的。《东洋诗史》之《诗魔》(其一)云:“不省少陵忠厚意,雕云镂月尽浮夸。”野口胜一评曰:“袁子才、李笠翁之徒作轻浮诗以误后世,本朝亦有仿此徒沾沾自喜者,须以金篦刮其目。”(《东》:2下)袁枚、李渔有不少鼓吹性灵的轻艳之作,其诗歌在江户后期非常流行,而在幕府末期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此种诗风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时代呼唤的是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英雄之诗。杜甫的“诗史”是安史之乱的一面镜子,日本近代“诗史”亦是众多忠义之士救亡图存的历史实录。织田完之赞赏杜甫“诗史”的“忠厚意”,其实质是利用杜甫“诗史”中洋溢的忠君爱国思想对日本的“诗史”创作起到规范引导作用。
    在诗、史、经这三者关系上,日本近代“诗史”的终极目标是“经”:以“诗史”建构人心,培养忠君爱国、维护天皇统治的皇民,而浮靡迂阔、败坏人心的清诗则与之相反,必须引起日本汉诗人的警戒。《诗大序》评论《诗经》的政治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32)。日本“诗史”则将其扬弃浓缩,简化为“经君民”,突出教化功能。明治维新后,随着天皇制的强化,日本社会的忠君思想日益浓厚,“诗史”作者期望以之作为宣传教材,神化并加强天皇统治,熏陶出忠于天皇的军国主义者。如高桥白山《征清诗史叙》曰:“上之临下,一以至诚;下之奉上,亦以至诚,慕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四千万国民爱国忠君,犹手足之扞头目,宜乎征清之役我军勇战奋斗以震慑四邻也。”(《征》:序1)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诗史”宣扬天皇恩德、教导臣民忠君的功能。
    与中国“诗史”决然不同的是,日本近代“诗史”渗透着强烈的“国体”意识,而“国体”的灵魂则是维系“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日本“诗史”组诗较多,如赖山阳的《日本乐府》、中岛子玉的《日本新乐府》、大槻磐溪的《国诗史略》、菊池晚香的《瀛史百咏》、秋月种树的《诗史》等,都是享有“诗史”之誉的咏史组诗,歌咏对象皆为日本往代历史,高桥白山的《征清诗史》、织田完之的《东洋诗史》、菊池起的《连捷诗史》、乌玉山人的《日本诗军》等,则是记述日清战争的当代诗史。两类“诗史”组诗的共同点是宣扬“国体”之神圣伟大。如《东洋诗史》首篇《皇统》云:“皇统联绵岂偶然,二千五百五十年。臣民自古崇忠孝,亲政万机咸奉天。”江木千之评曰:“皇统联绵与臣民忠勇相待不相离以至于今,固非偶然。国体之美,冠绝今世界。‘诗史’以之为前提,可谓体裁称宜也。”野口胜一评曰:“开卷第一,不可无此篇。”(《东》:1上)咏史类“诗史”为歌咏通史或断代史之作,自国体发端,历叙重要人物事件,诚属正大得体,而歌咏当代史的“诗史”也多自赞美皇统联绵的“国体”始,则“诗史”背后起到主导作用的,乃是万世一系的皇国史观。综观近代多组“诗史”著作,我们会发现日本汉诗人对本国国体的高度赞扬及对大和民族独立性、优越性的自信。这些“诗史”大多从远古帝王开始记述,中间叙述王侯将相、各界英才,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如赖山阳《日本乐府》首篇《日出处》赞颂神武天皇定国号“大和”、“日本”,推古天皇致书隋炀帝,力争两国平等地位,其后两句云:“嬴颠刘蹶趁日没,东海一轮依旧出。”(《日》:1上)将中国秦汉以来的王朝更迭频繁与日本天皇家族绵延统治相对比,指出日本国体显胜中国。这还是将“诗史”限制在有史可证的范围内立论,而秋月种树《诗史》首篇《神入窟》、龟谷省轩《咏史乐府》首篇《高千穗》、菊池晚香《瀛史百咏》首篇《瑞穗国》等皆歌咏天照大神,将日本的历史上溯到神话时代。依田学海评《瑞穗国》道:“自地形说起,极典则。”森槐南更说:“开卷令人耸目。”(33)悠久的历史,丰饶的地理,辈出的英雄,使“诗史”一变而为大和民族辉煌壮丽的“史诗”。
    “进于经”是日本近代“诗史”创作的终极目标,这并不是说“诗史”等同于经,而是说诗人以经的原则指导写作,读者接受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成为尊皇爱国之人。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34)读者应接受“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教育,而此至道鸿教就体现在《诗史》所写的日本民族圣君贤相、英雄豪杰的言行中。这种观念导致日本“诗史”不只集中于当代史的书写,还将往代史的吟咏纳入范围,更好地再现大和民族光耀古今的历史进程。在诗、史、经三者关系中,经居于中心位置,决定了“诗史”的内涵、功能和宗旨。与之相比,中国“诗史”的地位不如日本之崇高突出,即使是“诗史”正宗杜诗也享受不到“进于经”的尊荣。日本“诗史”作家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甚至带有神圣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