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对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的空间叙事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2015年第201 李明明 参加讨论

    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转向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为代表的时间形式小说的背离,空间与时间、回忆、想象的融合渗透,迁离了以时间为基准的真实土壤,开启了由不确定、不可控和意义漂浮组成的多维动态空间。到20世纪下半叶,法国“新小说”派试图以空间结构表达其审美意图,追求构建一种空间化的小说形式,用瞬间性否定连续性,力图使文字艺术和绘画艺术一样具有同时性和多面性。而在之后的后现代小说中,以并置、拼贴、互文、时间与空间的多重交叠等为特征的空间化结构就更为常见了。(龙迪勇)
    “空间转向”在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已经成果斐然。在文学研究方面,弗兰克、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洛特曼(Jurij Lotman)也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研究。但总体来看,关于叙事文本中空间元素的叙事功能和叙事文本的空间形式问题,以及空间叙事在小说整体构作中的美学贡献,这方面的探讨还比较缺乏。作为一种尝试性探索,本文将以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的叙事空间建构,以期呈现出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空间美学。
    如果不退回到相对论与现象学对时空的理解之前的话,那么对空间问题的探讨也必须把时间问题考虑进来。通常时间被划分为长度相等的片段,也就是“钟表时间”。然而这种抽象的时间观并不能反映对于时间流逝的个体体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物理时间体系制造时间错觉,给个体带来困扰,如短篇小说《日常困惑》(“Eine alltgliche Verwirrung”)所揭示的,A试图用时间长度来衡量两地的空间距离,以此为准则的行动最终归于失败。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里,时间表现为一种不再准许做精确测试的主观秩序、一场与身体紧密相连的切身体验,甚至需要用生命的长度来丈量,如《在法的门前》中乡下人的遭遇。而时间的中断往往意味着厄运的到来,睡梦产生的时间裂缝和空白成为无法解释的恐惧源头,醒来的时刻成为“风险时刻”(der riskanteste Augenblick),如《变形记》的故事开头。
    与卡夫卡的其他小说一样,《城堡》中的时间描述也并不突出,显得朦胧含混,如同许多研究者指出的,像一个无时间的神话王国。以主人公K的入睡和苏醒为节奏,直到未完成的结尾处,故事延续了六天。在这六天被叙述的时间里,叙述节奏日趋缓慢,与之相应的是主人公的行动能力也日益减弱,感官意识逐渐衰微,从前四天四处奔波,积极求助,费尽心机,努力辩解,到最后两天身心困乏,消极倦怠,成为冗长谈话的被动倾听者。逐渐单调静止的时间流似乎暗示着,以线性时间序列为基础的事件性和因果性不再重要,行动还是等待区别不大,都只是一场权力摆布下的耗费生命的游戏,如同奥尔迦叙述父亲经历的“镜子文本”所揭示的那样。无论K怎样变换计谋,他的行动几乎是循环式的,情节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进。
    小说中人物的时间感知变得不可靠,只有通过空间化,时间才变得可见,身体成为时间向空间转换的场地,用身体空间参照感知时间的流动,时间的流逝刻写在人物急速衰老的面貌体态上。而小说通过叙事又在这种从不可见到可见的转换过程中蒙上了一层掩饰的面纱,使得可见性本身成为了问题。小说大部分时段都笼罩在黑夜般的昏暗中,重要的场景也是发生在夜晚,如第一天K的到来、第二天与弗里达相识、第四天拒绝审讯、第五天夜晚至第六天凌晨被动受审。黑夜强化了小说神秘的基色,也使小说成为一个梦的时空。
    小说以木桥作为故事的起始空间,K久久站立于上,打量着被白雪覆盖的村庄,和无迹可寻的城堡。桥连接两端,跨越深渊,弥合距离。但是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却常常是主人公踌躇徘徊之地。为了寻得过夜之处,K越过木桥,进入村庄,来到“桥头旅馆”。对于K来说,这个被称作“桥头旅馆”的客栈,更具有生存意义上的指涉功能。如果我们把“桥”理解为一种空间上连接彼此的功能,那么“桥头旅馆”则是一种中间地带,暗示着K的生存的中间状态。如同在卡夫卡的许多作品中,如《一个乡村医生》、《在法的门前》等,主人公都徘徊在这个存在意义上的中间状态,永远回不到家园,也永远进入不了法的体系。进入桥头旅馆的K也将复写同样的命运,始终在中间地带盘旋,而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城堡体系。
    在诺依曼看来,小说的这个开端是对出生的描写。卡夫卡曾经说过:“我的生活是出生前的犹豫。”桥上的停留似乎就是踌躇的片刻,而出生则“意味着主人公迈出家庭的三角(和无性)关系,步入社会化的世界,这是由职业和爱情构成的世界,主人公必须设法立足其中”。(Neumann,Experte der Macht:140)K似乎有着与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一样的社会化目标,但从情节的发展来看,K并没有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中的主人公那样真正得到发展,而是主体性遭到挤压,逐渐萎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K看作是反成长小说的典型。
    对于发展小说与空间形式小说的关系,美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米切尔森(David Michelson)认为,二者“代表了结构上的两个极端:空间形式极度轻视时间,教育小说(它是所有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范例)则充分重视时间”。(146)空间形式小说缺乏发展,按照戈特弗里德·本的比喻来说,“是由许多相似的瓣组成的桔子,它们并不四处发散,而是集中在唯一的主题(核)上”。(米切尔森:142)就如同K的空间状态一样,始终以城堡为核心,在村子里重复遭遇失败的节奏,每一个失败构成的“桔瓣”故事组成了小说的静态整体。“而K并没有前进,这一事实意味着由他的场面、特别是那些含蓄的隐喻场面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59)米切尔森认为,正是“时间参照的缺乏”,即发展的缺乏(无论是故事情节的线性推进,还是主人公个性的成长发展),“把他的作品(卡夫卡的《审问》和《城堡》)更为坚实地植根于空间形式的领域中”。(148)
    对空间体验的指涉首先表现在“土地测量员”这一称谓上,如果说土地表现的是一种空间存在形式,那么测量则暗示着一种身体经历的可能。作为职业,土地测量员掌握几何空间和物理空间的知识,揭露地理空间的秘密是其工作内容。这样,K为自己制造的虚构的空间权威身份,便对城堡这一神秘空间构成了威胁。为了确立自己的生存之地,K借助职业,开始了对城堡这一神秘的官僚体系空间的“测量”,开始了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及接近甚至进入城堡的各种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