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解读苏非小说的原型人物体系——以《落日的呼唤》为例(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 张旭敏 参加讨论

    三、爱慕真主的苏非“恋人”
    十世纪时,著名的苏非学者阿布·纳斯尔·萨拉吉提出了精神修行的七个“阶段”(忏悔、禁欲、断念、守贫、坚忍、信心、满足)和十种“状态”(冥想、近主、爱慕、畏惧、希望、渴望、亲密、稳静、凝视、确信)(详见《伊》:86)。其中,所有状态的指向都是根据功修者对于“真主”的情感变化来确定的,对真主的纯粹之爱既是苏非功修者支撑意志的坚定信仰,更是苏非派神秘体验的核心目标。根据苏非“神爱论”(17)的观点,真主是“至高之美”,人要达到这一永恒之美只有一个途径——寻求纯粹之爱,这样的人必须不求任何回报地追求心中所爱对象,净化灵魂,直至“自我”彻底死亡。(18)受“神爱论”思想的影响,苏非文学善用男女之爱比喻真主与功修者之间的关系,女性形象常被用来比拟至高无上的真主,人主合一的神秘体验常表现为异性合欢的情节。在《落日的呼唤》中,除了四位为艾哈迈德指点迷津的苏非“导师”,出现在每一站中的不同女性角色也是功修的旅途上不断更替的“他者”,这样的安排增强了小说故事的可读性,更强调了功修者对寻求纯粹的“真主之爱”的指向性需求。
    沙漠是艾哈迈德作为苏非功修者学习知识、储备能量的初级阶段,这一过程中作家并未安排女性形象出场。而当艾哈迈德带着他对苏非功修的基本理解进入绿洲后,其精神状态立即与之前截然不同,他的功修目标也开始在心中若隐若现。最初“他不敢把目光停留在任何一个女人脸上,脑子里却留下了女人秀丽俊美的姣好容貌”,惊鸿一瞥让他“心儿一动,心灵的颤振永世难忘,似生命之水从未知处流过心田,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活力”(《落》:37),甚至让艾哈迈德对女性的感受与渴望上升到最高的核心目标:“期待渴望的不仅仅是女人本身。而是……性!”(《落》:37)行文至此,苏非功修追寻的终极目标“人主合一”已呼之欲出。
    在对爱慕对象进行描写时,叙事者直接表明了苏非叙事中“爱人即是真主”的神秘本质:
    她瞬间便来到面前,给人可见而不可及的感觉。她忽而在这儿,忽而在那儿,飘忽不定。她有一副俊俏匀称的外表,一双大眼睛俯视着两个变化的世界:一个外在的可感可视的世界,一个内在的可领悟可识别的隐蔽存在的世界。她接近艾哈迈德时已经深入他的肌体,从不同方向融合,停泊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落》:59)之后,作者再次借用男女情爱的隐喻描写了苏非功修者在“合一”状态时的美妙感受:
    我不记得她怎么走到我身旁……转身用余光望着我,那目光分明是挑衅和召唤,像是战斗与合欢的知识……若情急如焚地召唤她,只能匆匆了事,无法满足她所渴望的精神提升……她抱着我朝向四方,一会儿又面对着我,不时用眼光向我挑衅,使我更接近她。她把身体挪开一会儿,然后又贴了上来,接着便是更为紧密的结合,一直达到在他的存在和她的物质实体之间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缝隙……她欣喜满足地望着我,默默中我们心灵相通。从此,她属于我,我也属于她。(《落》:62)绿洲的这位姑娘便是作为神秘之爱的对象,即“真主”的化身。艾哈迈德呼喊着:“多么伟大的公正和爱!”(《落》:59)这是艾哈迈德在心灵功修旅程上第一次与女性(真主)有亲密的接触,“他亲身经历的一切与听说的和个人的想象截然不同”,也正是这种神秘的“真主之爱”激发了功修者无所顾忌的激越情感,开始进入销魂忘我之境。另一方面,书记官在对他所爱慕的印度女子的叙述中也同样饱含着关于“人主合一”经验的深刻体会:“我苦苦地追求与她的合一,为此殚精力竭,心情沉重。有时我渴望地不得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我饱尝痛苦,但是我的激情依旧。”(《落》:72)进入这一过程中的苏非功修者往往秉承着“真主爱我、我爱真主”的唯一信念,陶醉于对所有空间的唯一存在——真主的炽热崇拜与思慕之中,通过这种无私的爱进一步体会真主的完美与奥妙。
    《落日的呼唤》中形象多变的女性角色及她们所代表的爱恋关系都明确指向苏非神爱的至高归属——真主。在间或出现的与女性交往的过程中,艾哈迈德对真主的爱经历了从观望、迷恋、渴望到占有的逐步升级,最终抵至“人主合一”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