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俄罗斯研究》,2012, ( 刘文飞 参加讨论

    五 六(同样,本文的目的是拟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于期刊,下面这段文字是否合适?请刘老师考虑。或者把这个部分发展为文章的总结部分?)
    米尔斯基《俄国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的上、下两卷,起初是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来写作和出版的,作为下卷的《当代俄国文学(1881—1925)》率先于1926年面世,而作为上卷的《俄国文学史(自远古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1881〉)》则出版于1927年。这两本书后在英美多次再版。1949年,怀特菲尔德教授(Francis J. Whitefield)将这两本书缩编为一部,以《俄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为题在伦敦出版 ,此书面世后很受欢迎,多次重印,后来英美两国的俄国文学研究者挂在嘴边的“米尔斯基文学史”大多即指这部“合集”。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此书的德、意、法文版相继面世 。1992年,这部关于俄国文学的史著终于被译成俄语,由鲁菲•泽尔诺娃翻译的俄文版起初在英国和以色列面世 ,后又由一家新西伯利亚出版社在俄国推出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我们这个中译或许是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的中译本近期亦将面世,它或许将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俄语在内”的第五种译本。
    这将一部80多年前的旧作,这、一部英文版的俄国文学史,对于中国当下的俄国文学研究而言或许仍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译成汉语,究竟具有哪些当下意义呢?首先,国际斯拉夫学界的俄国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存在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尤其是在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和苏联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各执一词,相互对垒,俄国文学研究一时似乎也成了东西方“冷战”的战场。我国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向来更多地借鉴、参照苏联学界的观点,对欧美同行观点和立场的了解相对较少。在苏联存在时期,我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就整体而言是处在苏维埃美学体系、批评方法和文学史观的强大影响之下的;在苏联解体前后,我国学界曾出现过关于苏联文学、乃至整个俄国文学的“反思”,甚至出现过将整个俄苏文学完全翻转过来看的冲动和尝试。其实,这两种学术取向都不够科学,无疑均有偏颇。而米尔斯基的这而这部作为欧美俄国文学研究奠基之作的《俄国文学史》却具有某种程度的非意识形态、或曰超意识形态色彩,因为:首先,它“恰巧”写于十月革命后、二次大战前,亦即“街垒”已经筑就、而意识形态激战尚未开始之时;其次,它的作者“恰巧”是一位往来于两大思想阵营之间的学者,其“双重人格”身份反而使他有可能持一种更为冷静客观的立场;最后,即前文提及的这部文学史作者对相对而言更专注于文学和文学性的注重。这部由一位身份特殊的学者在特殊历史时期写下的《俄国文学史》,或许能,这对于我们如何更为超脱客观冷静地面对处理俄国文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某一种参照。
    其次,这原本就是“一部为非俄语读者而写的文学史”,我们与米尔斯基写作此书时面对的“盎格鲁撒克逊读者”一样也是“第三者”,因此,较之那些专为俄国人而写的俄文版俄国文学史,此书或许反而更易为我们所接受和理解。我们以往所阅读、翻译的各种俄国文学史,绝大多数都是由俄国学者用俄语写给俄国读者看的著作,其作者在写作时大约很少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力。我国学者自己也撰写了大量俄国文学史著,但作为作者的我们无论水准高低,毕竟均不曾置身于俄国文坛,均为物理意义上的俄国文学“局外人”。而由米尔斯基这样一位俄国文学生活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特为非俄语读者撰写的《俄国文学史》,就其独特的视角以及作者写作时心目中独特的接受对象而言,仿佛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最后第三,在谋得“语言霸权”的英语已成为各学科国际学术语言的背景下,了解并掌握一些与俄国文学相关的英语表述或许不无必要,至少可以与西方同行有更多对话可能,更何况,在史密斯教授看来,“这部《文学史》已为二次大战后英美第一代职业的俄国学家所透彻地吸收,构成如今在这两国占据主流地位的一代学者之学识基础。……一代又一代本科生在考试中回答他们心怀感激的老师们从‘米尔斯基文学史’中搜寻来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研究生将此书用作他们的第一份参考资料。” 通过阅读这样一部权威的英文版《俄国文学史》教科书,了解一些西方俄国文学研究者的基本观点和学术话语,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与西方同行进行更多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
    米尔斯基在写作他的《俄国文学史》时,大约不会想到他的著作会被译成曾令他最后,苏联解体之后,我们现有的俄国文学研究资料迅速“老化”,我国学术界近年推出数部俄国文学史,但以关于20世纪俄国文学的史著居多,而鲜有通史性质的俄国文学史,此书虽篇幅不大,却似可暂作替代,以解广大同行、研究生和本科生之燃眉之急。当然,本序文前面所列的米尔斯基文学史之优点,更是我们译介此书的初衷和理由。感觉“十分奇特”的汉语。这位人称具有“东方相貌”的俄国人,在自东欧闯入西方之后却又倡导“朝向东方”,如今,他最终却凭借他的《俄国文学史》方才真正地置身于东方。于是,他在俄国文学和西方世界间搭建的那座桥梁,便也逐渐扩充为一座文化的立交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