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索绪尔符号学理论的印度渊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屠友祥 参加讨论

    特性不固定,意味着特性可以如此存在,也可以不如此存在;或者说,可以存在,也可以消失。它寄寓于存在(物)之内,但不是存在(物)本身。Iyer引述Kaiyyata对Patanjali的Mahābhāsya(《大疏》)第一首诗偈所作的古注,道:“guna不是实质、普遍性、运作,而是存在于实质或诸物中之物。”[5](P266)我们说白色,指的是存在于白雪、白布、白云之类当中的普遍性的白色,这是纯指,白雪则是物指,guna就是物指。guna的特点就是依赖。白色或白性依赖白雪之类而存在,或者说原本就存在于白雪之类当中。依赖和寄寓,本质上就是关系。这种关系以形式的面目存在。特性在词当中凭借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反过来依据词的后缀确认它所表示的特性。这里,界定意义、形成意义的,正是形式。形式起区别、差异的功效。“词运载意义,将其自身的形式加于意义之上,形式文饰了意义,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如此,这成为了一种特性(guna)。”[5](P269)形式成为特性,形式与形式之间则构成关系。关系能够联系事物,也能区别或确定事物。如此,关系也成为特性。“加后缀tva和tal于诸词,就能确定普遍特质。如此,由抽象的后缀tva和tal表示的guna,有时候是普遍特质,有时候是特性,有时候是词本身的形式,有时候是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当中的一个的呈现,某个特定的词才可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抽象的后缀因而指称、表示了那种guna。”[5](P270)如果说形式限定了某个词仅仅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对象,则关系将此对象与彼对象区别开来。Iyer道:“出自语法学家视点的一个概念,就是关注形式,而不是现实。”[5](P270)而这完完全全是索绪尔的立足点,虽则他用“实体”替换了“现实”(“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6](P80,169))。
    索绪尔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符号处在关系之中,符号的存在,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否定性、差异性关系导致的,符号与外在世界没有关系参见[7](P339-350)。这点,与古印度的符号思想尤其是遣他(apoha)观念有直接的关联。Sharma归纳道:“Apoha字面意为‘分异作用’或‘排除’。词是心智概念化的结果,因此,它们指涉心智的想象,并不能与外部现实直接连接起来。如此,意义表示所指物,表示指称行为的工具,表示指称行为直接指向的对象,指称与所指物有区别……意义意味着词和物象(the image of the object)的关系。词并不能直接与外在的物联结起来;因此,词不能表示物。词具有先验的存在性,独立于外在物。”[8](P4)
    这是词和物象、词和心象的关系,不是词和物的关系。词和物的关系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可以是固著的;词和物象、词和心象的关系则无法一一对应,因为物象、心象是变动不居的。正因为变动不居,使得意义的生成拥有无限性。陈那道:“‘真实’(real)这词并不直接表达一个实体,而是表示一个蕴含词的形式[REAL]和共相(普遍特质)[reality]的实体。”[9](P262)法称《释量论》(Pramānavārttika 1:4)道:“语言是知识的源泉,此知识关注之物是言说者意向的内容,这呈现于他的心智之中。但是语言不必与真实事物相关。”[9](P260)陈那《观所缘缘论》第六颂玄奘译文为:“内色如外现,为色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10](P978)舍尔巴茨基概括陈那《观所缘缘论》的观点,道:“认识活动的对象是内在地被我们内省力所认识的对象,并且只是表现为仿佛是外在的。因而,最终的实在就是‘观念’。逻辑中的外在之点,物自体(自相)在此只是内在的‘观念’。主体和客体都是内在的。”[11](P606)所谓“青”,就是我们对“青”的感知。索绪尔的符号与外在世界没有关系的观念与之如出一辙,符号并不直接指称外在世界,符号是与已经符号化(内在化)了的“外在”世界联结,而要确定此符号的意义,则需要将其置于关系之中,也就是置于排除、否定、差异化的过程之中。
    分异作用或排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关系的过程。陈那的意见是:“关系之表达,只能通过其相关的特性,而决不能凭借独立的实体。”(12)[P351]关系的两项,只能凭借相关物的特性来表达,而不能依据每一项自身固有的特性来表达。索绪尔则直接认为各语言要素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自性,各要素存在于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之中。只存在关系或差异本身,不存在两种确定的实体。关系是一种心智的构造,把原本分离而无关的要素或实体经由心智的想象从而勾连起来,以此形成关系。我们从这点也可看出关系具有共存性,这是心智构造导致的结果。
    我们凭借声音而掌握或明了意义。《集量论》译者法尊对此加以说明,道:“所谓声量,谓由发语声为因,了达其所说义。”[13](P110)而这意义是由“否定”作用导致的,“由遮余义而显示自义”[13](P110)。意义是没有自性的,只是因缘会合而已,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排除了其他意义的结果。同时,意义又是凭借声音及声音的种类的“差异”而造成的,“种类之声,是从各自差别而成”[13](P110)。差异之声起决定性作用。遣他、排除实际上就是确定界限,进行分异。陈那道:“作为获取知识(pramāna,量)的手段,言语符号(sabda,声)与推论符号(linga,比)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这两种类型的符号都是经由把与所意指的意义相矛盾者排除掉这一过程,从而传递信息……言语符号实际上与通常的推论符号起同样的作用,且有相同的界限。”[12](P350)这里,把与所意指的意义相矛盾者排除掉,就是遣他(apoha)。排除的过程就是限定、修饰的过程。“一个词命名某种属性,排除了那些不具备这一属性的诸多对象……在诸词的限定、修饰的关系中,每个词都限定、修饰了另外的词。”[9](P279)单独的词是不具有意义的,它具有意义在于对其他词的意义的限定或排除,从而确定或凸显了自身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