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南宋的“词科习气”及其批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中文版》 管琴 参加讨论

    二“词科习气”的表现
    南宋词学之士中,被明确点出有“习气”或“体致”的有三人,分别是周必大、吕祖谦以及王应麟(18)。三人生活的年代与学术宗旨并不同,但他们都是词科出身,在批评者看来,他们的身上都有着清晰的词学烙印。
    其一,周必大文章体格上的“词科习气”尤重,被视为因掌制诏久而成“习气”的代表。南宋因词科得第而受优宠的士人不在少数,其中身历四朝的周必大受拔擢尤甚。孝宗在东宫时就赏识周必大文字,即位后,更属命周必大长期执掌内制。周必大在掖垣任职的前后跨度之长、所受荣宠之盛,南宋掌丝纶之官很难有人能够与之并提。周必大在代言体写作方面,非常重视制诏的得体(19)。而他的文宗身份,也常常使他有持平之论。他的《皇朝文鉴序》一文归纳北宋建隆、雍熙之际“文伟”,咸平、景德之际“文博”,天圣、明道之际“辞古”等,遭到叶适的批评(20)。在叶适看来,这种分类过分胶泥于年代,没有反映出文学史的真实状态,故而将其归结为“谄”。周必大长期执掌掖垣的文宗身份,使他的文章也成为科举时文的范本。王应麟在《词学指南》中说:“前辈制词,惟王初寮、汪龙溪、周益公最为可法,盖其体格与场屋之文相近故也。”(21)《词学指南》本为举子应考而作,对典范的选择有较强的目的性。王应麟虽然是从正面意义上来评价,为举子指明门径,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周必大的制诏文有场屋体格的特点。
    应该说,在骈文尤其是制诏、表启类题材中,周必大身上的这种词科体式体现得较为明显。如仔细寻绎,其他文体亦有此习。如他的《送黄伯庸畴若序》一文,先以散语回顾历史,其后又用整齐的四字一句来形容其文章功业(22),回到了他所擅长的词学之辞,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为文方式。除了在明显的修辞用语、体式之外,从文章的布局也可看出他在词学方面的工夫,像《傅忠肃公察文集序》《苏魏公文集后序》这样的文章,在立意布局方面仍然不失朝廷久任大手笔之身份,“平园文体”之说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但这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周必大效慕陆贽、欧阳修的功业文章,还有以气行文的主张。他本人的文章也着力学习欧文,形成一种具备内在气势但不觉用力、风格通达娴雅的特点,很少有搬弄词藻或是文体艰深的毛病,其至在骈体制诏中也偶有散体化的倾向。因此平心而论,所谓词科体式,并不像刘克庄说的那样,在其散文中也洗涤不尽,其文风不能简单地用“词科习气”一笔带过。
    其二,比周必大稍后中词科的吕祖谦,在批评者看来,亦是“词科习气”未除的代表。吴子良在论述“词科习气”时说:
    东莱早年文章在词科中最号杰然者,然藻缋排比之态,要亦消磨未尽,中年方就平实。惜其不多作而遂无年耳。(23)
    与周必大的习气难除不同,吕祖谦还能够挣脱“词科习气”的牢笼,经历了文风的转换过程,被认为与他自身的学养有关。吕祖谦的学问融合南北各派之长,兼有中原文献之传。张栻批评东莱学问博杂,也是因为吕祖谦的关注点不在纯粹研究天理人心等问题上面。与周必大久任掖垣、执掌文坛牛耳之地位不同的是,吕祖谦主要通过编纂与评点表达其文学观念。词科体首先是一种科举文体。时人对吕祖谦词科体的总结,除了吕祖谦早年之文,他所编撰的《古文关键》和《左氏博议》等书均为科举程文所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古文关键》对前代作家优缺点的评骘,对文章命意布局的指点,既是吕祖谦科举心得的总结,也反过来进一步对自己的文章程式限以规尺。虽然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和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均以文章编纂示人以古文金针,但其出发点有别:真德秀编选文章,旨在世教名彝,而吕祖谦选文则更多的是为“文”而作;故其落脚之处也不同:真德秀通过编选文章,梳理儒学正统之文脉,而吕祖谦的古文编选则更多地体现出全面研究古文技法的意图。《左氏博议》一书也是专为诸生课试而作。其中的许多议论都疏荡有奇气,也不忽略“理”。这里的“理”,主要是指文字组织、逻辑架构本身之理,是说理之理,并不完全是理学家之家风。深得古文之关键,乃是吕祖谦为文的特色。
    特别要指出的是,吕祖谦应试词科时的文章在当时就负有盛名,这也使得时人在批评科举、词科时也较为关注他。吕祖谦整理的这些为指示门径而作的专著,使评论者更能够理清他贯穿于其中的文章学观点与脉络,促进了“习气”之结论的得出。吴子良在《筼窗续集序》中说:“自元祐后谈理者主程,论文者宗苏,而理与文分为二。吕公病其然,思融会之。故吕公之文,早葩而晚实。”(24)他既讲文章,又讲义理。其学问倾向,体现了一种融合程、苏的努力。虽然吴子良对他早期的“词科习气”有所贬低,但他对吕祖谦后来改“葩”为“实”的努力则深以为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后来吕祖谦能够以学问相济,因此他到后来能够涤荡习气,跳出词科“丽辞”的陷阱。也许,这部分词科经历还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使他最终没有步上视文学为余事的理学家的后尘。
    其三,著有《词学指南》这样关于词学的皇皇大著的王应麟,尤被人说是为文有“词科习气”,可视作因词科“指南”式批评而沾染“词科习气”的代表。《宋元学案》评价说:“《宋史》但夸其辞业之盛,予之微嫌于深宁者,正以其辞科习气未尽耳!若区区以其《玉海》之少作为足尽其底蕴,陋矣!”(25)黄宗羲、全祖望诸人是很看重王应麟《困学纪闻》一类书的,但他们犹觉得深宁重视词科乃是白璧微瑕。他们的潜在之意不乏惋惜的心态,也就是说,如果深宁将全副精力放在经史之学上,或者所得更不一样。清代的何焯在校王应麟《困学纪闻》一书时,还“动以‘词科之学’轻相诟厉”(26),可见对词学的成见之深。
    王应麟的所谓“词科习气”,与《玉海》和《词学指南》的编纂有相当的关系。王应麟反对熙宁之后轻视《文选》学的风气,力主将重义理轻文藻的现象纠正过来。《词学指南》一书有很强的系统性,里面不仅收录了词科出身或者曾试词科的吕祖谦、真德秀、洪咨夔、陈晦等人的经验之谈,还详分“编题”“作文法”“语忌”等细目。既列举应诵读的书目、列出他认可的词科应试文章作为典范,也同时提出应在词科考试中避免的问题,等等。该书的结构涵盖了词科考试的大部分内容和注意事项,为学者提供进阶的目的很明显。南宋末期,词科已然式微,并无多大的科场影响。王应麟编写《词学指南》的用意更多地在于保存一代之科目,体现自己的文章学理想。但客观上看,《词学指南》确实有着鲜明的科场特色。清代学者看重汉学,也看重宋代的王应麟在汉学方面的重要作用,而王应麟的词学工夫也受到额外的注意,他也成为清人眼里宋人“词科习气”的突出代表。
    宋代掖垣文人中类似周必大、吕祖谦、王应麟这样,被称为有某种“文气”的并不少见。北宋著名词臣夏竦,在中进士之前,其文就已被盛度目为“有馆阁气”(27)。“馆阁气”这种文风即是与掖垣文学颇有关联的。到了南宋,由于词科兴盛,这种文气已与具体科目联系起来。自从“词科体”“词科习气”之类的说法一出,“馆阁气”之类的说法也就很少出现了。这也说明了南宋时期,自北宋以来针对庙堂文学批评的侧重点已经有了变化。
    那么,是否存在不染“词科习气”的代表呢?真德秀就是一例。孙梅《四六丛话》曰:“南宋骈体,西山先生为一大家,华而有骨,质而弥工,不染词科之习。野处、诚斋而下,皆不及也。”(28)认为真德秀立身有则,不染词科骫骳之俗,这方面负有盛名的洪迈和曾经研习词科的杨万里都不及他。真德秀为文谨严,他主张为文须明义理、切世用,既讲义理,也不废词章。在南宋中后期,是较为特出的。但有意思的是,真德秀虽未被时人目为有“词科习气”者,但他本人却对自己的词科经历作了反思,不乏“自悔少作”的心理。他在《溪山伟观记》一文中说:“予老矣,久有子云之悔,方痛自澡磨以庶几万一。”(29)扬子云晚年视词赋为小技,真德秀亦用此典暗指习词科为儒者末事。虽然少习词科,但随着年岁渐长,他也逐渐认识到须痛自澡磨,以除其习气。尤其是,在长时间浸淫道学之后,带着道学家的眼光看待词科,文载道、明道的观念越来越重,越发会觉得不以之载道、而以博览强记为中心的文学训练很难有真正的价值。而词科出身的真德秀,虽然悔其少作,但也不尽然同意视科举之文学为俗学的看法,而是从另一方面来辨析:
    读圣贤之书而不知圣贤之道,自累于俗学始。何谓俗学?科举之业是已。然自宾兴废,上以是求于下,下以是应之,则士之业乎此固有所不可已。而所谓程试之文,必是尧、禹,必非桀、跖,必祖仁义,必尚忠孝,虽士之不可已,要亦未为害道也。(30)
    真德秀反对一概视科举为俗学的看法。他认为,既然程试之文为尧禹之文,则士之习此,则未为害道。有害的是士子以进取心为之,只涉其辞,而不研其义,以致穿凿为文,破碎经典。这种看法,较完全视程文为无用、为有害的观点,更平实也更辩证一些。这也从侧面说明,对于是否可以完全否定词科,他的意见还是有所保留的。
    可以看到,之所以批评者将矛头集中于周必大、吕祖谦、王应麟三人身上,是因为这三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周必大和吕祖谦,他们早年的科举文章都受到广泛瞩目;而吕祖谦和王应麟,则在科举时文与词科之文的编选汇评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因此批评者也往往自觉地将他们的文风与科举时文风气联系起来。这里,我们也看到,“词科习气”批评的出现,不乏理学观念与词学观念的相左。批评者多含有明显的理学倾向。无论是朱熹还是叶适、吴子良,他们都有明确的学说立论;而像刘克庄、杨长孺这样的批评者,他们也同样与理学有着一定的关联。从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无疑是对以文藻见长的词学持强烈反对意见的,这种态度也左右了当时的词学舆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