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赋用《诗》“四言”之拟效与改造(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中文版》 王思豪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方苞《杨千木文稿序》,见《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08页。
    ②康有为《教学通义·言语》,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7-98页。
    ③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页。
    ④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58页。
    ⑤案:“言”的形态转换,《楚辞》在其中当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用《诗》的角度来看,《离骚》《天问》等作品用《诗》踪迹鲜见。
    ⑥皇侃《论语义疏》卷四,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⑦方以智《通雅》卷三《释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7册,第112页。
    ⑧司马迁《史记》卷五一《荆燕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册,第1996页。
    ⑨刘熙著,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4页。
    ⑩刘台拱《论语骈枝》卷一,清《刘端临先生遗书》本。
    (11)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八,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0页。
    (12)戴望《戴氏注论语》《述而第七》,清同治刻本。
    (13)陈祥道《论语全解》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6册,第119页。
    (14)唐人刘知幾云:“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诰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于杂人言地理的《禹贡》、述灾祥的《洪范》以及记人事的《尧典》《舜典》,在刘氏看来,“兹亦为例不纯者也”(《史通》卷一《六家》,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当代学者陈平原也指出:“后世文章的多用雅言及书面语,正可从《尚书》的流传与接受窥见端倪。”(《从言辞到文章 从直书到叙事——秦汉散文论稿之一》,《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15)钱大昕《诗经韵谱序》,见《嘉定钱大昕全集》之《潜研堂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16)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796页。下文引《十三经》内容,如不特别注明,皆引自此本。
    (17)宋翔凤《论语说义》卷四,清《皇清经解续编》本。
    (18)汉赋用《尚书》取辞也多四言,参见笔者与许结合撰《汉赋用经考》(《文史》2011年第2辑)。又,西周金文、石刻文献(如石鼓文、峄山刻石)中也多有运用“四言”者,如“王令成周”(成周铃,2.416)、“降旅多福”(虢叔旅钟,1.241)等,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5年版。
    (19)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018-1019页。
    (20)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21)李畯《诗筏橐说》,清乾隆间醉古堂刻本。
    (22)陈师《禅寄笔谈》卷五,明万历二十一年自刻本。
    (23)陆深《诗准序》谓:“夫诗以《三百篇》为经,《三百篇》,四言诗之祖也。”见《俨山集》卷三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第244页。
    (24)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九“诗文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2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第46页。
    (26)许结《西汉韦氏家学诗义考》(《文学遗产》2014年第4期)一文有统计,并对西汉韦氏四言诗创作有详论,可参考。
    (27)自荀子《赋篇》始,即多四言,如开篇云:“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2页)又,汉代颂、赞、碑、铭、箴等文体也采用四言句式,但汉赋用《诗》隐去“诗曰”类符号,具有改造《诗》“四言”的卓越能力,具有独特性。吴贤哲《〈诗经〉四言体诗歌创作在汉代的赓续和转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一文,对汉代颂、赞、碑、铭、箴等文体中的四言句式有论述,可参见。
    (28)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本文所引汉赋文字,如未特别标明,皆引自此本。
    (29)晁补之《跋第五永箴》,见《鸡肋集》卷三三,《四部丛刊》景明本。
    (30)于光华编、何焯评点《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一《东京赋》末孙执升评语,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1)杨慎《升庵集》卷五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册,第541-542页。
    (32)浦铣著,何新文等校证《历代赋话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页。徐公持先生也注意到蔡邕《青衣赋》中四言句式及用《诗》的现象,谓:“此赋全篇由四言句构成,一韵到底,极似四言诗。……赋中又多用‘诗三百’成句,‘皓齿蛾眉’‘领如蝤蛴’等。”(徐公持《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33)扬雄著,张震泽校注《扬雄集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6-147页。
    (34)葛晓音《四言体的产生及其对辞赋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一文对此问题有详明论述,指出四言赋对《诗经》句型结构的改造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不再使用两句一行的诗行建构方式,而是每句单行自成足句;二是使用大量双音节词汇,将《诗经》的二二型、一二一型、一三型顿逗,逐步改造为单一的二二型顿逗。本文受其启发,主要考察四言赋对《诗经》语言风格与主旨内容的拟效与改造,探讨四言“雅言”地位在汉代的下降问题。
    (35)张萱《疑耀》卷四《周礼大司乐辩》附录,明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36)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4册,第334页。
    (37)顾颉刚《〈诗经〉的厄运与幸运》:“三百篇的乐谱如何,我们固是无从晓得,但只看句子的短,篇幅的少,可以猜想它的乐谱一定是极简单,极质直的,奏乐的时候一定是很迟缓的,大概是四拍,每一个字合一个音符。”(《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五号)
    (38)陆时雍《古诗镜》卷一七《梁第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11册,第155页。
    (39)锺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40)王芑孙《读赋卮言·审体》,《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
    (41)章炳麟《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42)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43)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5页。
    (44)《汉书·元后传》:“上召见(刘)歆,诵读诗赋,甚说之,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班固《汉书》卷九八《元后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册,第4018-4019页)《后汉书·班固传》:“(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范晔《后汉书》卷四○《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册,第1330页)西汉王褒“宣帝时……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卷六四《王褒传》,第9册,第2822、2829页)。
    (45)参见王思豪《一个被遮蔽的语体结构选择现象——论汉赋用〈诗〉“〈诗〉曰”的隐去》的相关论述,见《文学遗产》2013年第4期。
    (46)七言古诗的转韵由《思玄赋》用《诗》将“四言”化为“七言”来首开其端,诚如汪师韩谓:“七言古诗转韵,汉张平子《思玄赋》系词,其肇端矣。”(见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一,道光十六年刻本)张赋系词的韵脚是:忧、区、欲、飞、携、思,这里的转韵即由用《诗》句完成。
    (47)这种转换的例子较多,拙文《一个被遮蔽的语体结构选择现象——论汉赋用〈诗〉“〈诗〉曰”的隐去》举有12例,可参见。
    (48)胡寅《致堂读史管见》卷一五,宋嘉定十一年刻本。
    (49)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50)吴肃公《街南续集》卷四,清康熙程士琦等刻本。
    (51)段昌武《毛诗集解》卷一“国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册,第445页。
    (52)章潢《图书编》卷一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8册,第410页。
    (53)董越《朝鲜赋》,民国《豫章丛书》本。
    (54)裘曰修《裘文达公文集》卷一,清嘉庆刻本。
    (55)Michel Foucault,Fearless Speech.NewYork:Semiotext (e),2001,pp.11-12.
    (56)Michel Foucault,The Courage of Truth:The Government of Self and OthersII:Lecturesat Collègede France 1983-1984,p.12.
    (57)朱熹《诗集传》:“丧国亡家之祸,隐于无形,则不知以为忧也。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惧及其祸之词也。”(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8页)朱熹解《诗》之词盖源于此。
    (58)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49页。
    (59)明人季本《诗说解颐》注《周颂·清庙》诗云:“自此至《维清》似宜合为一篇。”(《诗说解颐》正释卷二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册,第343页)何楷认同此说,在《诗经世本古义》中云:“夫《维清》之诗序所谓:奏《象》舞也。凡礼之言歌《清庙》者,未尝与管《象》相离,斯其证也。然而章分为三者,以登降时所奏各有节序,亦如古乐府一篇之中分为数解耳。而后人不察,乃真谓各自为一篇者,误矣。试观首章言‘於穆’,而次章亦言‘於穆’;首章言‘不显’,而次章亦言‘不显’;首章言‘秉文之德,对越在天’,而次章即以‘维天之命’与‘文王之德’并言;又首章言‘清庙’,而三章亦曰‘维清’,其前后呼应,井然可数,此非同为一篇而何?”(《诗经世本古义》卷一○之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册,第361页)何楷认为《清庙》《维天之命》《维清》当为一篇,如乐府诗之一篇分为数解。观扬雄赋合用《清庙》《维天之命》《维清》三诗词语、诗意,或有合为一篇而解之。
    (60)凌稚隆辑《汉书评林·扬雄传》,明万历十一年刻本。
    (61)扬雄著,周祖谟校笺《方言校笺》,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5页。
    (6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63)陈绎曾《文筌》,清李士棻家钞本。
    (64)[加拿大]布莱恩·斯托克《历史的世界,文学的历史》,[美]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65)这一点孙少华在《汉赋礼仪功能的式微与文学意蕴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一文中有详明论述,可参考。
    (66)如王芑孙《读赋卮言·审体》有谓:“七言五言最坏赋体。”“汉魏风规,一坏于五七言之诗句,再坏于四六格之文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