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价值选择与文学理论的话语生产(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黑龙江社会科学》 唐臻娜 李西建 参加讨论

    从中外文论知识谱系的构成看,价值选择在文学理论的话语生成中产生过奠基与主导性的作用,这就是福柯所讲的,“真理无疑也是一种权力”[7],真理话语的形成体现了知识生产的目的与价值。真理作为一种规范性的知识话语,其规范性贯穿在知识话语运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其目的在于使话语具有公理与常理的性质,从而逐渐成为一种经典与权威的话语。人文学科话语生产中的价值选择,正是以真理性话语——即观念或思想的生产为标志,以至逐渐建构知识话语系统的内在规则与权威性,中外文学理论知识话语的生产大抵如此.有学者指出“话语之为话语的本质,不仅在于其话语的外壳,更在于其有一定的意义背景和价值基础。离开了这个背景和基础,话语就死了,传统就变成与人的生命和艺术无关的故纸堆……因此,重新找到我们民族语言特有的意义生成方式,将成为传统话语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里所谓的精神,不是指固定的价值信仰体系,而是指生生不息的意义创构活动。从这种观点来看,一切概念、范畴和术语都是特定学术话语体系的外在形态,而其言说方式、意义生成方式才是它的根本[8]。
    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构成规则为例,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它积累了一整套独特的概念、范畴,民族的思维特点和理论形态集中体现在这些范畴及体系之中。如传统文论中的道、气、中和、阴阳、虚静、象、言、意、形神、性情、文质、通变、自然、才性、境界等范畴,它们既是传统书画、音乐、舞蹈等所要追寻的终极价值目标,有的甚至还是中医、气功基础理论之出发点和最高境界的奥妙之所在[9]。传统文论概念、范畴的创造虽然广泛多样,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范畴群,但其生产的规律性却是颇为明显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传统文论概念范畴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概念、范畴中导引出来的,早期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对这些概念、范畴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土壤,“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发轫时期,先秦诸子的文艺思想与文艺批评方法与他们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原则是浑然一体的,影响所及,自然形成了传统文论及其范畴与传统文化、哲学及其范畴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的特点。”[9]再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有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本质时认为,国内对范畴规律的探讨大体上不外以下四种:以“和谐”为逻辑起点,认为它是“元范畴”、“总范畴”;以“意境”为逻辑起点,认为只有它才体现中国艺术本质,故应居“中心范畴”地位;以“味”为基础范畴,理由是“味”为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重要纽带,理应作为构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它既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逻辑起点,又是它的归宿或落脚点”;以“道”为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原因在于中国美学以“道”为源,求“道”,表现“道”而又归于“道”[9]。在我们看来,将“道”范畴作为古代文论或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较为符合中国古代文论知识生产的实际,因为“道”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创造的元范畴与最高境界。这不仅由于“道”范畴在义理上的抽象性、统摄性及衍生性,也在于“道”范畴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特征以及对中国传统文论诸多范畴产生的深刻影响。
    “道”作为中国文化价值理性的总命名,给古代中国社会与人的生存提供了超越性的根据及价值意义的根基。“原道”观念是传统中国一切学术思想之圭臬,体现为以叩问深究“天人之际”、“性与天命”为思理目标,传统文论和美学在这一点上也毫不例外。如作为传统文伦正统的儒家文论高度重视“礼乐”、“仁义”、“忠恕”、“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个体人格的自我修炼及完善,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教化说、美刺说、诗可以怨、诗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义等,诸观念和观点之所以能够占据传统文论的显赫位置,与儒家文论推崇人道或仁道不无关系;道家文论在人生哲学方面所主张的虚静其心,摆脱声色名利、礼教人伦的世俗束缚,崇尚精神世界的逍遥之游,以及文论观念上依据的“自然而然”、“得意而妄言”、“法天归真”等,极大地发展了传统文论知识系统中的审美价值话语,诸如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关联的“气”、“神”、“象”、“意”、“境”、“通变”、“神思”、“虚静”等。由此可见,“道”作为中国传统文论的元范畴,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其衍生性与辐射力既依据于天—地—人的系统结构,又包含了气—人—文或物—心—文等不同生成模式,体现出由源到流、由体到用、由实到虚等丰富内涵。方东美在《中国形而上学中宇宙与个人》一文中指出:“职是之故,中国哲学上一切思想观念,无不以此类通贯之;当其观照万物也,无不自其丰富性与充实性之全貌着眼,故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而不落于抽象与空疏。宇宙万象,赜然纷呈,然克就吾人体验所得,发现处处皆有机体统一之迹象可寻,诸如本体之统一,存在之统一,生命之统一,乃至价值之统一……进而言之,此类披纷杂陈之统一体系,抑又感应交织,重重无尽,如光之相网,如水之浸润,相与洽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质上彼是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之广大和谐系统。”[10]依此来看,古代文论之所以能形成旁通统贯之广大和谐系统,皆在于本体、存在、生命乃至价值之统一。这价值正是包容着人的生命形态的‘道’的精神与境界。”中国人通过艺术体味人生,成就至高的哲学智慧,艺术精神和审美态度成为哲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哲学之生命精神必然会延伸到艺术,甚至在艺术之中才能充分体现这种精神[11]。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范畴的生产,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创造的内在特点与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