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有必要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有必要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
    
    梁衡
    
    推荐人:崔培
    推荐理由: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从提供栖息地、食物和衣物开始,森林对人类的作用已经变得非常复杂,除了物质作用外,还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但是,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对森林的利用、掠夺和破坏。梁衡先生说:森林、树木也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有记忆的生物只有树木。为此,由梁衡先生主编的《中华版图柏》更加深入地研究了树木与人类的文化关系,他认为树木是藏有历史、藏有文化的公园。现摘录书中“有必要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一节,以飨书友。
    



    我们要到古树年轮里去找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见证了朝代更替、名人来去的陕西黄帝陵柏。
    树木是与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人类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类的家。但是,人类自从走出森林,进化为有改造自然能力的人,就开始了对森林的利用、掠夺和破坏。人们以各种理由攫取森林资源,如建筑、家具、烧火、垦荒、战争等等。而当这个“家”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不能再遮避风雨时,才大吃一惊,又回过头保护树木,重建生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就像无知的孩子,森林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直注视着他的进步,记录着他的举动。
    其实,人类除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外,还进行着政治、文化方面的活动。森林、树木也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有记忆的生物只有树木。又因为人与树木恩恩怨怨,相依为命,这种记录就更同步、准确、生动。它不是机械的碳-14测定,不是发黄的史书,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在人类之前,它就存在;如它消失,人类也必将不存。树木可以视为是与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
    
    2016.5.11梁衡先生在府州梁衡文苑揭牌上讲话
    有必要创立一门“人文森林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森林的重要,专门建立了有关森林的各种学科,如分类、培育、养护、采伐、加工等,但迄今为止都还停留在生产和生态层面,还有一个更高的第三层面——“人文层面”亟待开发。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学科——“人文森林学”,专门研究树木与人的文化关系,即研究人怎样影响树木,树木怎样记录并影响着人的文化活动。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可以以林学或生态学为主体,具体怎样归属,放在哪一级还待研究。这门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应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研究森林、树木对人的行为活动的记录。首先,对那些记录、保存了重大人文活动的树木进行保护,编写《人文古树传记》,并分级授予“中华人文古树”之名,挂牌保护。过去,我们多用古树年轮来分析气候、生态变化。现在,我们要到古树年轮里去找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见证了朝代更替、名人来去的陕西黄帝陵柏;见证了台儿庄战役,至今还留有弹孔的古槐;见证了春秋战国史的山东莒县古银杏;见证了清代收复新疆的河西走廊左公柳;见证了八年抗战的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前的红心杨;等等。福建三明有一片1.8万亩的“格氏栲”树林(全球仅存两片,另一片在巴西,只有600亩)。格氏栲树种因一百多年前英国传教士格瑞米在中国发现而得名,这片林子因林学家郑万钧先生建议得以保护,躲过了大跃进、“文革”之难。就是说我们从这片林子里能读出传教士文化、大跃进和“文革”文化及生态建设文化。为什么我们特别重视树木对人文活动的记录,原因只一个,因为它是唯一活着的可以与人“对话”的生命。地球上再也找不出第二种这样的生命。就是对那些已死掉的大树,也应选取一些制成“年轮图”标本,像保存化石一样精心保存。
    其二,研究森林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影响。如森林民族、狩猎文化、游击战争、森林艺术等等。如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没有森林也就没有鄂伦春。如澳大利亚多桉树,有油,易失火。用过火木雕刻倒成了一门艺术,我在当地就专门看过一个这样的展览。
    其三,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对树木、森林的影响,以便对以后人的生产、生活、文化行为做出合理规范。比如战争、开矿、垦荒、城建、校园、村落、宗教、丧葬对树木、森林的影响。当年我当记者时,曾在晋西北见到一片日本侵华期间抢伐后枯死的森林,令人触目惊心。那齐腰高的树桩显示出侵略者急偷狂抢,掠夺资源的强盗心理。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城市扩建、社区改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树木破坏。而河南的关羽林、成都武侯祠、贵州安顺的古榕树林、江西乐安乌江两岸的十里古樟,还有一些大寺庙(如河南的比干庙、岳飞庙)所依存和繁衍的森林则郁郁葱葱,显示出道德崇拜和信仰的力量。
    
    中华版图柏
    其四,研究并实施“国家人文森林”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在全国评选“中华人文古树”一百棵,并由林业、文化、旅游、文明委四家联合挂牌。二是现在我们已有生态保护意义上的“国家森林公园”,还应该有文化保护意义上的“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对那些曾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林区、林地可辟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进行挂牌保护。例如,可建设:曾养育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抗联国家人文森林公园”,曾是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孔子故里的“曲阜孔子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等等。三是将一部分有条件的“遗址公园”改造成“国家人文遗址森林公园”。森林是大地的服装,穿衣既是为了遮风挡雨,也是为了文明美丽。许多珍贵遗址常年裸露于风雨之中、烈日之下,如扒去衣饰之美人,实为人心之不忍。我国有许多古战场、古遗迹群,凡有森林或营林条件的都可引导建立“国家人文遗址森林公园”,为遗址披上绿装或围上一条绿纱巾。如“圆明园国家人文森林公园”、“明十三陵国家人文森林公园”、“金沙滩古战场国家人文森林公园”、各种“石窟艺术国家人文森林公园”等等。这样既有利于改善遗址环境,保护文物,又增加了森林的存量。四是探讨“重回森林”的生活模式,建设“森林生活小区”。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重回森林,但是让我们的城乡不要过分裸露则是必要的。印度洋上的小国塞舌尔全国实施“房高不超树高”的法律可以借鉴。至少可以制定一些“乡村森林生活小区”“城市森林生活小区”的样板。其标准是“房高不过树,路宽仍有阴”,现在一些小镇、老街仍然保存有这样的景象(如北京的南长街、正义路)。
    其五,城市规划要增加一个新的概念:“城市灰绿比”。城市的过度开发、疯狂建筑、汽车狂增都严重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单森林覆盖率已不能反映生态实际。看一个城市的生态要用灰绿比来衡量,即[马路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汽车保有量](灰)与[绿地+水面](绿)之比。
    
    梁衡先生在中华版图柏前
    创立“人文森林学”的特殊意义
    创立“人文森林学”和实施“人文森林工程”有特殊的意义。它将在更深层次上调整人与森林的关系,这不但将改善森林的生存环境,也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说白了,就是借森林来保护文化,借文化来保护森林。从森林保护的角度来讲,引入了人文概念,增加了人们对树木的敬畏感、亲近感,将极大地减少破坏;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讲,引入了绿色的人文记录和森林因素,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教育基地,将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人类既是森林的朋友,又是森林的大敌,化斧锯为雨露,必将带来绿色满人间。树木给我们的将不只是物质财富、生态环境,还有人文价值、文化贡献。
    ——摘自梁衡《中华版图柏》
    
    责任编辑|崔培
    注: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文章下方的评论框里留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